首頁 > 名言 > 名人語錄 > 李開復的經典名人名言語錄

李開復的經典名人名言語錄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復,你是想一輩子寫一堆像廢紙一樣的學術論文呢?還是想用產品改變世界?”這是當時蘋果公司的副總裁戴夫?耐格爾舉着一杯透亮的自釀葡萄酒向他發出加入邀請。正是這句話點燃了李開復心中多年“世界因你不同”的夢想。他放棄了對終身教授職位的追求,做出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重要選擇。這次選擇也奠定了他今後的道路,直到後來加入微軟、Google世界頂級公司。因爲他相信在每一個選擇背後都隱藏着一片新的世界。

李開復的經典名人名言語錄

他曾經有過想在中國創建一流私立大學的夢想,但因爲種種原因沒有實現,而最後卻用另一種方式實踐了。從谷歌前大中華區總裁離職後,他創立了創新工場,爲年輕人創業提供天使投資。怎麼算成功呢?擁有金錢、名利嗎?在李開復眼中,你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關鍵在於你留下多少。今次重溫李開復經典語錄,感受這位青年導師的激情與智慧。

以下爲李開復的經典語錄部分整理:

1、有關畢業生高科技創業,我的建議:

1)創業需要理解趨勢、彙集精英、實踐經驗,因此大學畢業不要主導創業,只能參加創業公司,

2)最好遠在畢業前就尋找創業公司實習機會(無償亦可),因爲也許創業並不適合你或你想象那樣,

3)畢業時若想學習創業,最好到創業公司。到大公司學習能學技術但不夠針對性。

2、畢業生擇業應多方面考慮:

1)這份工作是否你有興趣和天賦?

2)你是否認可並尊敬企業文化?

3)你是否尊敬領導,並認爲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

4)公司是否提供培訓,學的是否你最想要需要的?(比如說:到大公司學習創業不如進創業公司)

5)你的工作是否公司裏面的核心業務?

6)待遇、公司品牌等。

3、很多畢業生擇業只看薪水高低,和同學攀比,受父母壓力。但是,最“熱門”的選擇不一定能夠適合你。最“高薪”的工作不見得學習最多。如果喬布斯“從衆”,也許會成爲惠普的銷售員。如果比爾蓋茨“聽父母的”,也許會成爲一個律師。扎克伯格如果“向錢看”,也許會成爲谷歌工程師。

4、什麼職位是未來創業做CEO最好的`“預科”?我的回答是:產品經理,因爲產品經理扮演着產品、技術、市場、客戶、運營、設計中的核心角色。建議那些有意成爲CEO的同學,如果先就業(無論在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可以考慮走產品經理這條路。

5、機會永遠不會消失,因爲你錯過的機會都被別人撿去了。

6、我眼中的喬布斯精神:1)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2)專注完美,近乎苛求,

3)藝術和科技的完美結合,

4)勇敢打破常規思維,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7、喬布斯能夠:

1)預測業界趨勢,

2)大膽使用最先進的技術,

3)打造嶄新的商業模式,

4)凝聚一流人才,

5)憧憬用戶尚不自覺的需求,

6)永不停息的自我超越,

7)設計每個細節都近乎完美的產品,

8)口若懸河地說服用戶情不自禁地愛他的產品。一般能駕馭兩三個上述點就可能很成功,但是喬布斯能做到8點。

8、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不同的喬布斯。我眼中的喬布斯:

1)有魅力,表達能力強,善於展示和演講;

2)獨到的前瞻能力和影響力,一眼就看到問題本質;

3)重視人才,鄙視笨蛋;

4)激情無人能比;

5)在屢次失敗後,懂得改變或抑制自己的壞習慣,能從失敗中走出來。

9、有網友問我爲什麼否定成功學?我的回答:

1)有些作者自己除了寫書沒做過實業,他們寫的成功學紙上談兵,無可借鑑,

2)做過實業的人的書,他們如果教你複製他們的成功,那也不可取,因爲每個人應該走自己的路,何況成功通常不可複製,

3)建議讀名人自傳,但是別抱着複製心態,學習值得學習並學得會的。

10、我分享的幾點夫妻相處之道:

1)契約精神:大小事情(例如何時洗澡)婚前協商好,

2)夫妻平等:意見相同聽丈夫,意見不同聽老婆,

3)感動記憶:記得對方一件特別讓你感動的事,動怒時多想想,

4)愛的語言:理解每個人表達愛的語言不同,有些人掛在口上,有些人用照顧、燒菜等方式。

11、一個聰明的人會說話,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何時說話。

12、思想家思想;實幹家實幹。當思想家開始實幹,或實幹家開始思想,改變世界的事情就會發生!

13、你可以經常失敗,但是唯有在放棄的時候,你才成爲失敗者。

14、每人都有兩個時光機器,回到過去的叫做:“回憶”,能到未來的叫做:“夢想”。

15、年過半百五不:

1)不等:對願望和夢想,別“等退休再說”,那時可能做不動了,快去實現,

2)不管:孩子上了大學,就別管了,他們需要自己磨練,3)不給:讓孩子獨立,給孩子越少,孩子越賢。

4)不看:煩心的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太計較反而自找苦吃,

5)不做:做不來的不做,適可而止,量力而爲。(以上語錄均摘自李開復個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