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體檢 > 並不是體檢專案越多越好

並不是體檢專案越多越好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並不是體檢專案越多越好

健康是身體的本錢,隨著人們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日常體檢也被他們所接納。但是,盲目的體檢並不能真正表現出健康體檢的意義所在。很多人認為體檢的專案越多、費用越高就是越好的,殊不知這樣會形成相反的結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體檢小常識。

以前可有可無的體檢被越來越多的人當成必修課。有的人甚至認為體檢的頻率越高,對身體就越好,檢查專案越多月保險。甚至有人將體檢當成看病,認為體檢一次就等於一次全身疾病的一次治療。

1.體檢並非越多越好

某房地產公司老闆張先生,今年40歲,他告訴記者說,自己每年都會花錢讓家人做兩次例行體檢,每次費用在三五千元左右,今年剛好又有朋友送了一張體檢卡,所以就讓太太做了第三次體檢,“體現愛心”嘛。說這話時,張先生一臉的自豪。

很多人對於做體檢都存在著一些誤區,像張先生那樣迷信高檔體檢的人有很多,尤其是一些企業老闆和收入高的白領。其實,其中一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麼大病,去體檢的目的也都只是為了防患於未然,一般常規的檢查都會做的非常全面,因此,沒有必要追求昂貴的體檢套餐。體檢平率不應太高,頻繁的體檢可能時疾病加快到來,因此無需花一些冤枉錢去做體檢。

他還說,還有部分人甚至要求做腫瘤標記篩檢,其實這項檢查是用來監測癌症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拿來做篩檢,則容易讓人虛驚一場。

2.體檢並非越高檔越好

“不求最好,只求最貴。”這句經典臺詞已經成了如今體檢市場的縮影。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心理,將體檢作為疾病治療的手段,不少體檢中心推出了一系列高檔體檢套餐,專案有的多達百項以上,極盡所有的高階儀器做檢查,多普勒、彩色超聲波、超薄細胞檢測、腫瘤專案檢查,有人甚至不惜花上萬元做一次PET-CT進行全身檢查。然而,專家認為,體檢並非越貴越好,如高科技影像檢查也不見得高明,仍有其侷限性。例如,檢查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傳統超音波的準確度要比核磁共振高。而且由於目前的體檢方法檢測出癌症的陽性率並不高,是不是需要每次都做癌篩檢就值得考慮。

律師王先生就是一例。他今年5月份在一家體檢中心做了一個幾千元的高階體檢套餐,大腸癌篩檢指標(CEA)結果為陽性,嚇得一家人吃不好睡不著。幾天後王先生一家又到廣州的一家三甲醫院複檢,結果卻顯示完全正常。專家分析,當時可能是因為抽菸、腸發炎等因素使癌指標升高。複檢結果出來,家裡人這才放下一塊心頭大石。一家人為此折騰了一個星期,承受了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3.體檢要有選擇性

佛山市中山醫院體檢科主任呂國全坦言,現在針對高階市場,各體檢中心都設計有高階體檢套餐,專案全面細緻,最貴的甚至要上萬元。但是這種體檢並不是人人需要的,有的專案也沒必要年年都檢。如胸透,一年最多檢一兩次,CT也不需要每年都檢,檢得多反而射線“吃”得多,對身體不利。他建議,健康體檢應該把注意力著重放在常見病、多發病的專案上,如老年人容易得心血管疾病,應著重檢查血脂、血糖、血壓、骨密度等專案,現代都市女性乳癌的發病率增高,體檢時應著重檢查乳腺、婦科等。這些專案往往並不太貴,一般婦女這些必檢專案才幾十元。老人血脂檢查僅幾十元,血糖專案十幾元。

另外,呂國全說,廣東省是鼻炎癌、直腸癌的高發地區,但是,有許多人認為鼻炎是小事不用管,肛門是私處,檢查又不好意思,往往就忽略了這兩項檢查,這是錯誤的。他說,在醫生面前張開嘴巴“啊”一聲其實很重要,可以發現早期鼻咽癌,而早期治療90%可以治癒。肛腸檢查也是必要的,“有的人一輩子沒給醫生看過肛門,甚至連痔瘡都不知道是什麼”。其實這兩項檢查才10元,但非常重要。

4.體檢要學會多問為什麼

據瞭解,佛山市大大小小的體檢機構大約有上百家,如此多的體檢機構同時也給體檢者如何選擇帶來了難題。現在體檢市場魚目混珠,錯檢漏檢現象時常發生。專家提醒消費者在選擇體檢中心時應該注意其資質,最好找信譽好的院所,以確保檢查的操作技巧和判斷疾病的準確性

“中國醫生與外國醫生的培養不同,中國培養的是專科醫生,外國培養的是全科醫生。不管是哪個教授,換個專科他也許就成了門外漢。”南海區桂城醫院的一位醫生坦言。在正規的醫院體檢,如果發現某個指標偏高或者偏低,都是要找相對應的專科的專家去分析,但一般的體檢機構卻很難做到。他舉例說,前幾天,一位姓黃的先生來體檢,發現心肌酶譜不正常,但體檢中心的醫生都不懂,馬上找到本醫院的心臟病專家,再查“肌鈣蛋白”,專家分析提醒可能是吃了一種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要馬上停藥,否則會引起心肌梗塞。

另外,體檢如果對於不瞭解的檢查專案,可以詢問醫生3個問題:為什麼要做這項檢查?這項檢查背後有臨床證據支援嗎?如果我的檢查結果為陽性,該如何處理?這樣也有助於有效、明明白白選擇體檢專案。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