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中醫辨症施治9種癌痛

中醫辨症施治9種癌痛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祛溼止痛

適用於溼邪停滯,留戀不解,困阻陽氣,絡脈不暢引起的疼痛。溼有內溼、外溼之分,外溼所致癌痛,其特點是肢體困重痠痛、痛勢纏綿,或肢節重著不仁,並伴頭痛、頭重、精神萎靡,或有低熱,汗出熱不解;而內溼致痛者,多呈脹痛、悶痛,持續存在,並有食慾不振、面色晦黃無華、口膩不渴、嘔吐噁心、脘腹痞滿、便溏瀉洩等症狀。治當祛溼通陽止痛。因於外溼者,常選羌活、獨活、防己、蒼朮、土苓、桂枝、藿香、佩蘭、蠶沙、木瓜、秦艽、菝葜、海桐皮等辛溫升散之品;因於內溼者,則用白朮、蒼朮、苡仁、砂仁、白蔻仁、茯苓、厚朴、陳皮、半夏、大腹皮、白扁豆等淡滲芳化之品。

中醫辨症施治9種癌痛

補虛止痛

中醫學認為腫瘤的基本病理在於正虛邪實。因此,正氣不足,氣血津液虧虛,臟腑經絡失養而致“不榮則痛”、“因虛致痛”是癌痛發生的主要病機之一。其貫穿了癌性疼痛發展的始終,尤以腫瘤晚期更為突出。臨床中,因虛而痛的特點是痛勢隱隱,綿綿不休,疲勞後尤劇,伴形體消瘦,面色無華,身倦乏力,神疲懶言,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症。依據中醫“損者益之”、“虛則補之”的原則,針對在氣、在血、在陰、在陽、在髒、在腑的不同,分別施以不同的補法。

固澀止痛

適用於惡性腫瘤晚期,正氣虛脫,經絡臟腑失養而致疼痛者。在臨床中,我們發現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伴隨著惡液質的出現,機體元氣大傷,正氣欲脫,無力抗邪,癌細胞迅速擴散、浸潤,是產生或加速癌性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階段正氣虛脫已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據中醫“急則治標”的原則,予固澀之法以補之。陳藏器曰:“澀可去脫”。通過固澀法可固澀正氣,使之不輕意耗散。

解鬱止痛

適用於各種癌性疼痛,特別是伴有明顯的心理因素的患者。中醫學認為疼痛的發生與心理情志關係極為密切,這種情志變化對疼痛的影響在癌痛中表現尤為突出。腫瘤病人因緊張、焦慮、憂鬱、憤怒等而發生疼痛,當屬中醫“鬱病”範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洩之,水鬱折之。”明朝趙獻可認為,五鬱以木鬱為先導,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屢獲奇效”,一法即“木鬱達之”,肝膽氣舒則諸鬱皆解,治療原則當以調肝為主,兼調他髒。

散寒止痛法

《素問·痺論》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凝滯,陽氣不達,氣血不暢,經氣閉阻則可致疼痛的發生。中醫學認為腫瘤為陰寒證,其本質在於“陰成形”,而癌性疼痛的發生與腫瘤關係相當密切,癌瘤是產生癌性疼痛的病理基礎,故癌痛的發生亦多與陰寒之邪有關。可見於腫瘤進展期病人或終末期病人。前者多屬實寒,後者多屬虛寒。臨床中常見:疼痛或緩或急,常有冷感,痛有定處,遇寒痛甚,得溫痛減或喜按,遇寒加劇。兼有面色蒼白、形寒神怯、手足不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全身症狀,舌質淡暗、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細或弦緊。依據中醫“寒者熱之”的理論,治以溫陽散寒、通絡止痛。

清熱止痛法

適用於邪毒化火,火毒蘊結於臟腑經絡或機體某一部位而致的癌性疼痛。《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主火,故認為火是瘡瘍疼痛發生的根本。火熱之邪,最易灼傷津血,壅塞經絡,而致疼痛的發生。多見於中、晚期腫瘤患者,尤其是當腫瘤體積迅速增長、伴有壞死或繼發感染時,更易發生。臨床可見:痛勢較劇,區域性腫塊灼熱疼痛,得冷稍減,或見區域性紅腫,面板變蠟黃色,潰破後流膿血,或出現高熱、口渴、口臭、煩躁、尿赤、便祕等症狀。舌質紅絳,苔薄黃或黃膩,脈數。依據中醫“治熱以寒”、“熱者寒之”的理論,治宜清熱解毒、瀉火止痛;方選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清瘟敗毒飲、當歸蘆薈等加減。

行氣止痛

氣機鬱結是導致癌性疼痛的重要病機。正如《醫醇剩義·諸痛》雲:“人之一身,自頂至踵,俱有痛病。其始也,或因於風,或因於寒,或因於火,或因於氣,病各不同,而其為氣凝血滯則一也。”氣滯與疼痛的關係,於此可見。中醫學認為氣機鬱結與腫瘤及癌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可以說,行氣止痛法不僅貫穿了腫瘤治療的始末,在癌性疼痛的治療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中醫學認為引起氣機鬱滯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傷。七情與人體氣血有著重要的關係。七情太過或不及均可引起體內氣血執行失常,氣機阻滯,血為之停,津為之凝,經絡為之不通,氣血津液結聚而不行,日久則導致各種癌痛的發生。氣機鬱結而致癌痛的特點:多見於內臟腫瘤,尤其是消化系統的腫瘤。疼痛性質多為脹痛,痛無定處,遇情志刺激加重。患者往往精神抑鬱,或亦激動、躁動不安,伴脘腹滿悶、噯氣、食少納呆,善太息,舌淡苔薄白,脈弦。治遵“鬱而達之”的原則,擬疏肝理氣,解鬱止痛為大法。

活血止痛法

瘀血疼痛在癌性疼痛中最為常見。中醫學認為血瘀既是癌瘤發生的病理機制之一,又是腫瘤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瘀血內阻每致絡脈不通,不通則痛,故通常在不同腫瘤的各個階段均可見瘀血作痛。清代名醫葉天士曾針對痛症的病機,提出了著名的“久痛入絡”學說,強調絡脈血瘀致痛。活血化瘀止痛不僅可以使瘀阻的絡脈再通,疼痛緩解,亦可以通過化瘀消除癌瘤產生的病理因素,達到抑癌縮瘤、控制腫瘤發展的目的,從而解除癌痛發生的病理生理機制。瘀血疼痛的特徵是:痛如針刺刀絞,痛有定處,拒按,持續時間長,夜間痛甚。常兼有面色晦暗、形體消瘦、肌膚甲錯或有瘀斑、瘀點,痛處常觸及包塊。舌青紫或有瘀斑,舌底脈絡瘀曲,脈細澀。治遵“血實者宜決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則,擬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大法。

化痰止痛

化痰止痛法在癌性疼痛的治療具有重要作用。適用於痰濁流注,阻滯臟腑經絡或結聚四肢百骸,經氣不利而致的癌痛。中醫學認為:腫瘤是癌痛的病理基礎,而痰溼凝滯與腫瘤的發生關係密切。正如朱丹溪所言:“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屬痰證。”其亦言:“自熱成積,自積成痰,痰夾瘀血,遂成囊,此為痞痛、噎膈、翻胃之次第也。”說明了痰濁與腫瘤及癌痛的關係。痰濁是水液代謝失調的產物,痰濁內停,聚而為瘤,阻礙氣血執行而導致癌痛。臨床症見:疼痛多為鈍痛、隱痛、脹痛、木痛等。同時,伴有痰涎壅盛、嘔吐痰濁、咽喉不利,舌苔厚膩,脈滑。治宜化痰通絡,散結止痛。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