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一招調脾胃化積食有奇效

一招調脾胃化積食有奇效

來源:歐巴風    閱讀: 4.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皮皮一歲半了,最近幾個月讓家裡人操碎了心。每到吃飯的時候,他就想著“逃跑”,家人得連哄帶騙、端著碗追著喂才行。別人家的孩子長得壯壯實實,皮皮卻像根豆芽菜似的,真讓人發愁。聽說北京中醫醫院兒科有個祖傳的“馮氏捏積”手法,專治孩子不愛吃飯,爺爺奶奶就帶著皮皮去了。果不其然,經過一週的推拿,皮皮的胃口真的有了改善。捏積真有這麼神嗎?《生命時報》記者為此採訪了該院兒科,一探究竟。

一招調脾胃化積食有奇效

走進北京中醫醫院兒科門診,捏積室門口坐著一大排帶孩子看病的家長。治療室裡,一個兩歲的女孩趴在床上,護士一邊哄著她,一邊嫻熟地用雙手提捏孩子脊背的面板。孩子的姥姥說,孫女就是吃飯不香才來看病的,“已經捏了3天了,飯量見長”。捏積整個過程只有五六分鐘,女孩不哭不鬧,護士說,很多孩子一開始有點害怕,但捏了幾次會覺得很舒服,反而樂意來了。

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鄭軍告訴記者,捏積是中醫推拿的一種,早在東晉時期,名醫葛洪就在其所著的《肘後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出了“捏脊”治病一說。其道理在於,人體後背正中有一條重要的經脈——督脈,從上到下貫穿人體,並且與其他經脈相連通。因此,沿這條經脈的走向提捏面板,就能起到疏通全身經脈的作用,所謂“督脈通,諸脈通”。另外,在脊柱兩旁1.5寸的位置,左右各有一條足太陽膀胱經,這兩條經絡上分佈著五臟六腑的腧穴,分別與心、肝、脾、肺、腎等相連。為此,“捏脊”具有通經絡、調臟腑、合陰陽、補氣血的功能。

據介紹,“馮氏捏積”源於清末年間馮氏醫家的祖傳手藝。1956年,馮氏第四代傳人馮泉福把這項技藝帶到了北京中醫醫院兒科,讓這項特色療法傳承下來,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鄭軍說,“馮氏捏積”之所以用“積”這個字,在於其適應症多與“積”有關,如疳積、積熱、積滯等。過去的孩子吃不飽,嚴重營養不良者多,叫做“疳積”。如今,食物不缺了,可厭食、偏食、消化不良、吃撐了的孩子多起來,則為積滯、積食。有“積”的孩子往往生長髮育慢、瘦弱、個頭小,有的甚至會貧血。通過捏積,可以通下、清熱、化積、助消化。另外,很多兒科常見病如夜驚、夜啼、感冒、咳嗽等也可以通過捏積治療。此手法一般適用於半歲到學齡前的幼兒。

“捏積有很多種,‘馮氏捏積’有自己的特點。”鄭軍說。在手法上,講究推、捏、捻、放、提,捏的時候手心朝上,兩手抵著脊骨往前走,病情越重手法越重;捏積從尾骨開始,向上一直捏到頸後的大椎穴,捏完在腎腧按一下;捏的過程中,在與疾病相關的腧穴部位要向上提一下,以達到重點刺激的目的,如積食者選擇脾腧、胃腧、三焦腧,夜啼的孩子選擇心腧、脾腧、肝腧等,提的時候會發出“啪啪”的響聲;積食的患兒上午捏,夜啼的孩子晚上捏;第四天捏之前吃一劑“消積散”,第五天在孩子的肚臍上貼“化痞膏”。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一般厭食的孩子捏到第三天胃口就明顯好轉,能主動吃飯,接下來大便也改善了。

捏積療效好,但預防更重要。鄭軍表示,來捏積的孩子,吃飯習慣差的佔九成以上,家長一定要學習合理餵養,培養孩子良好的吃飯習慣,別讓孩子邊吃邊玩;孩子的飲食要與年齡相符,保持食物的多樣化,不能偏食;要適當吃果蔬,少吃垃圾食品,特別是含糖飲料、油炸食品等。“有的孩子這次捏好了,過段時間又反覆了,就是生活習慣沒調整過來。只有長期保持好習慣,孩子的脾胃才能健康。”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