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勵志人物 >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來源:歐巴風    閱讀: 5.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很多人對於吳冠中的認識是源於他的畫作,那麼脫離畫畫這件事,在現實生活中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呢?吳冠中爲什麼能在繪畫領域有着極高的地位呢?接下來男人世界小編就爲你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吳冠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追求創新,追求個性,充滿活力,是吳冠中的性格特徵。吳冠中在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從來不與平庸爲伍,心態上也沒有迎合潮流的負累,從而獲得了探索藝術的極大自由,使他的藝術最大程度地接近他的心靈和生命。當一次次的潮流洶涌而過又一次次悄然退去後,他的繪畫藝術經過無數次這樣的滌盪和洗禮,留下的往往是他用心靈譜寫的藝術真魂。在中國繪畫藝術的繽紛長廊裏,他的作品是那樣的與衆不同。吳冠中先生正是以他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創造性,在中國畫壇上獨樹一幟,深深影響了藝術之路的後來者。

他當年擯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爲國效率,卻不受歡送。又遭批評,政治上不被信賴,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菲薄,生活貧苦,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力,揮霍了一個畫家最可貴的性命。 吳冠中簡樸,不是爲了惜財,而是爲了惜時。他常說,畫家是痛苦的職業,不經歷痛苦的磨難,出不了好作品。畫家生活得太舒服,養得胖胖的,就會慵勤,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虛度時間,留戀紅塵而鈍于思維。 晚年的吳冠中分開了精美與幸福,轉而抒發晚年的惆悵和新生的盼望。他想抒發一些更博大高深的貨色,於是他畫天體宇宙,寫散文畫論。 吳冠中牢記魯迅的教誨,做中華民族的脊樑,建立一個爲藝術獻身的人格典型。有人說他矯情,可就算是矯情,有幾人能終其畢生像他那樣矯情呢?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格中人,有凡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爲一名藝術家,他的情感更爲豐盛細膩。同時因爲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奇特的感情和思路。全面察看和研討吳冠中的情緒世界,有利於咱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懂得。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第2張

有了磨難,纔有今天的吳冠中

第一,肯定是執著。

執著,不僅僅是勤奮。“文革”期間,吳冠中下鄉接受貧下中農教育,後來他在《我負丹青》一書中詳細記載了這段經歷:“我的肝炎一直沒有痊癒,只是不治而已,後來情況嚴重才讓我去白求恩醫院治一時期,也不見效,絕望中我索性投入作畫中逃避或自殺。我把地頭寫毛主席語錄的小黑板買來製作畫板,用老鄉的高把糞筐作畫架,同學們笑稱糞筐畫家,仿的人多起來,誕生了糞筐畫派。糞筐畫派主要畫玉米、高粱、棉花、野花、冬瓜、南瓜……我這一批糞筐作品均已流落海外,是藏家們尋找的對象了。”

期間,吳冠中嶽母在貴陽病危,他和妻子好不容易請到了假同去貴陽。途經桂林,夫妻倆下車,因爲他太想畫桂林了,於是一起到了陽朔。他在書中回憶道:“抵陽朔已傍晚,住定後天將黑,我是首次到陽朔,必須先了解全貌,構思,第二天才能作畫,這是我一貫的作風。妻只能在旅店等候。我跑步夜巡陽朔,路燈幽暗,道路不平,上下坡多,當我約略觀光後回到旅店時,一個黑影在門口已等了很久很久,那是妻,她哭了,其時社會秩序混亂,人地生疏,確是相當冒險。翌晨先到江邊作畫,無奈天下細雨,雨不停,妻打傘遮住畫面,我們自己淋雨。當我要遷到山上畫時,雨倒停了,卻颳起大風,畫架支不住,我哭了,妻用雙手扶住畫板代替畫架,我聽到了她沒有出口的語言:還畫什麼畫!”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第3張

後來兩人到了貴陽,吳冠中驚喜地發現,自己飯量大增,食慾好轉,意味着肝炎好轉,後來檢查果然指標正常了,有人認爲他作畫時是發氣功,“藝術之氣功治癒了病,也許!”

讓一個天才畫家丟掉手中的畫筆,那是何等殘酷的事。如果沒有文革的磨難,吳冠中會否有更高的藝術成就?或者說,因爲有了磨難,纔有了今天的吳冠中?只是,歷史不能假設,人生無法重來。

但吳冠中從不諱言苦難對於一個藝術家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即使擁有了執著,也不可能保證就能成爲一代大師。

忍受痛苦,才能做藝術家的夢

執著之外,還需要一種能夠忍受苦難磨礪的殉道精神。“殉道”二字,吳冠中常說,每逢年輕人請教如何成爲一個名畫家時,他總是提醒:熱愛美術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養,但是你真的要成爲畫家,成一個藝術家,不那麼簡單,沒那麼多人都成爲藝術家。因爲,要成爲藝術家的條件太複雜了,除了要功力,要學術經驗,他還要痛苦。如果沒有這種能夠忍受痛苦的殉道精神,就不要做藝術家的夢。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第4張

現在,無數人都在做藝人的夢,夢想一夜成名,萬衆矚目,然後大富大貴。他們熱衷於參加各種選秀,希望能夠省掉漫長的奮鬥過程,即使出點醜,受點嘲弄,也無所謂,只要能夠出名,就行了,他們不願吃苦,更別說忍受痛苦。

所以,藝人跟藝術家,天差地別,當然,現在“藝術家”這個詞也快給毀了,很多人爲了證明自己是藝術家,留把大鬍子就自覺很像了,開始招搖過市。吳冠中不蓄鬚,這個瘦小的老頭,雖然堪稱中國大陸最有錢的畫家,但他仍然蝸居,仍然到樓下理髮攤上理髮。

他的畫被天價拍賣,讓很多人驚歎他簡直就是“印鈔機”,但是,這是別人眼中的吳冠中。他眼中的自己,是一個始終痛苦的人,晚年他還作過一幅油畫《苦瓜家園》,並說“苦,永遠纏繞着我,滲入心田”。

吳冠中最推崇的畫家是梵高。他曾寫道:每當向不知梵高其人其畫的人們介紹梵高時,“往往自己先就激動,卻找不到確切的語言來表達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適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當。以李賀或王勃比其短命才華不一樣。我童年看到飛蛾撲火被焚時,留下了深刻的難以磨滅的印象,梵高,他撲向太陽,被太陽熔化了!”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第5張

吳冠中從青少年學畫時期起,一見梵高的作品便傾心,此後一直熱愛他,他回憶說:“到今天的這種熱愛感情無絲毫衰退。我想這吸引力除了來自其繪畫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於他火熱的心與對象結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的作品能打動人的心靈。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作品裏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結合,在人像中如此,在風景、靜物中也如此。古今中外有千千萬萬畫家,當他們的心靈已枯竭時,他們的手仍在繼續作畫。言之無情的乏味的圖畫汗牛充棟;但梵高的作品幾乎每一幅都露了作者的心臟在跳動。”

梵高出生於農村牧師家庭,做過美術商和教員,在青年時期還當過牧師,他遭受過最深的苦惱,吃過最多的痛苦,事業上的失敗,感情上的失戀,癲癇病的時常發作,使得他周圍的人和親戚都以爲他是瘋子,他的人生飽嘗寂寞、孤獨,在痛苦的邊沿掙扎。在弟弟提奧的幫助和鼓勵下,梵高開始拼命畫畫。

在今天,“梵高”二字已成了神話,身後之盛名,對比他生前的寂寞,讓人感慨萬千。這位天才畫家生前一直未能得到關注,他的畫賣不出去,貧病交加,1890年7月的一天,37歲的梵高悄然走向奧維爾小鎮外的一片麥田,從衣袋裏掏出一把左輪手槍,笨拙地對準自己的腹部,扣動了扳機。那一槍並沒有把梵高打死。在極度痛苦與無望的掙扎中,他又經受了十多個小時的煎熬。後來,他死在弟弟提奧的懷抱裏,他對提奧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苦難永不會終結。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第6張

苦難,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意味着什麼?

吳冠中說過,無數傑出的畫家令他敬佩,如周方、郭熙、吳鎮、仇英、提香、柯羅、馬奈、塞尚……他愛他們的作品,但並無太多要求去調查他們繪畫以外的事。可是對另外一批畫家,如老蓮、石濤、八大、波提切利、德拉克羅瓦、梵高……“我總懷着強烈的慾望想了解他們的血肉生活,鑽入他們的內心去,特別是對梵高,我願聽到他每天的呼吸!”

這後一批畫家,跟梵高一樣,都經歷了苦難的磨礪,或遭遇家國之變,或陷入性格悲劇,他們與外界的交流,只剩下手中的畫筆,生命盡被塗抹於筆尖,靜默處卻有風雷之聲,訴說熾熱的情感。這樣的作品,已超越傑出,堪稱偉大,又怎麼是常人所能創作?

大師的品格,正是一肚子不合時宜

吳冠中久居北京,但鄉音未改,而他的畫作,那種源於心靈的輕逸靈秀,讓無數人深感江南之美好。但吳冠中的性格,與其畫作的溫潤,並不一樣。有一篇文章曾這麼介紹吳冠中:他的耿介而強硬,正是那種民國出道的藝術家,大致性情畢露,不看人臉色的,即便後來給整得不像人樣子,熬過浩劫,一朝出頭,脾性還是在,“只是如吳先生這般不改其初,到老一貫,委實少見的。”

在習慣中庸的傳統文化語境下,吳冠中不留情面、給人難堪是出了名的,比如他說過中國的美術還不如非洲,又比如他說畫院應該統統關閉,還說一百個齊白石不抵一個魯迅……

早在宋朝,才華橫溢卻仕途坎坷的蘇東坡就被最瞭解他的小妾朝雲稱爲“一肚子不合時宜”。可以說,吳冠中就是這麼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但恰恰就是這四個字,成就了這位孤獨的大師。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第7張

當年,吳冠中選擇美術,就頗爲不合時宜。當年,他在浙江大學學習工程專業,寧願降班,轉入了杭州藝專,完全不考慮現實:家庭貧窮、工科成績優秀、美術專業謀生就業嚴峻……當時,他的所有的親友都竭力反對這“荒誕之舉”,但吳冠中義無反顧,他在《我負丹青》中這樣形容那次參觀給他帶來的人生鉅變:“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強烈遭到異樣世界的衝擊。我開始面對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輕易就擊中了一顆年輕的心,她捕獲許多童貞的俘虜,心甘情願爲她奴役的俘虜。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

從傳統的角度來講,吳冠中是棄工從藝,算是“出世”,而他崇拜的魯迅,是棄醫從文,算是“入世”。但是,吳冠中並沒有僅僅把自己侷限在他熱愛的美術天地之間。他是一個畫家,他卻不顧自己的“圈子”,他說過這樣不合時宜的話:“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抵得過二百、三百個齊白石。齊白石可以沒有,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但是魯迅不一樣,我是單從社會功能上說的,他們的影響不一樣。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樑要軟得多。”

吳冠中是個怎樣的人 講述吳冠中的大師歷程 第8張

這句話得罪過美術界很多人,至少,讓很多人感覺不爽。但這就是吳冠中,他對現實有所痛感,他就會說出來,猶如當年那個奮不顧身投身藝術的江南少年。

真正的大師,最寶貴的品格,或許正是這一份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