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歷史朝代 > 泥塘失考墓石刻周邊成菜地 石人成了看菜園子的

泥塘失考墓石刻周邊成菜地 石人成了看菜園子的

來源:歐巴風    閱讀: 6.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南京城市記錄者方青松反映稱,20日,他前往江寧上坊街道泥塘湖西村探訪古蹟,卻發現市級文物“泥塘失考墓”石刻周邊成了“開心農場”。“這真叫原生態保護。”方青松的話裏透着無奈。記者昨天現場探訪發現,這處市級文保單位的確處於近乎荒廢的狀態。

古墓上的石馬、文臣成“菜地守護者”

很多人業餘愛好用鏡頭記錄城市化浪潮下殘留的文史遺蹟、文化遺產,但對於方青松來說,這卻是一種職業—他把這個特殊職業叫做“城市記錄者”。記錄是爲了傳承和紀念,但更多的是利用自媒體的力量去引起大衆的注意,去呼籲人們保護瀕臨滅絕的文物。

泥塘失考墓石刻周邊成菜地 石人成了看菜園子的

泥塘失考墓

所謂“失考墓”,是指具體年代不詳,墓主人也無從考證的古墓。“泥塘失考墓”的墓主人雖無從考證,但地面之上的石刻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卻都很高。然而,20日,在“泥塘失考墓”看到的一幕卻讓方青松有些無奈,他告訴江南時報記者,這處明朝古墓的周邊種上了一片一片的菜,彷彿一處開心農場。“整齊劃一,應該是有人打理的。不過周邊都拆遷了,不知道菜是不是旁邊後建的小區裏的人種的。”

在江寧上坊街道泥塘湖西村,記者昨天在一片頹然的風景中,找到了這處“泥塘失考墓”,而石刻就站在菜地裏,不遠處還有一處烏黑的水塘。

泥塘失考墓石刻周邊成菜地 石人成了看菜園子的 第2張

泥塘失考墓

記者看到,這裏共有兩尊石人、兩匹石馬,以及南京市文保碑、江寧縣(江寧區前身)文保碑兩塊。文保碑體量與南京其餘地面上石刻文物的文保碑大致相同。兩匹石馬身長近兩米、高近一米,雕造非常靈動,仿若躍然而起,馬腿之間的雲紋很有特點,跟明代許多神道上的石馬類似。兩尊石人則都是1米多高,手上拿着上朝的笏板,從而判斷均爲文臣。由於歲月無情流逝,加之長期風吹雨淋,石馬、石人有的部位毀損嚴重,其中一個石人的半邊頭甚至都不見了。市、縣兩級的文保碑上面寫着“泥塘失考墓石刻”等字樣。

文物有保護範圍,菜地應被清理

在這一片綠色的菜地之中,已無從判斷舊墓原來的樣子,只有石人和石馬高高在上,彷彿守護着菜地。而石人後面的圍牆外,一處建築工地正在打樁,幾棟躍層的居民住宅樓已經住了很多人,他們從高處遠眺這4件數百年的古物,看見它們淪落至此,內心不知是何滋味。

周邊一位老村民講述說,這是“王家祠堂”的舊墓,若干年前,這裏曾挖出過明朝的磚頭,用於附近的水電站建設,但具體的情節他也記不得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應該妥善保護起來。原來菜地的面積沒有這麼大,但拆遷後種菜的人多了。市級文物處境這麼慘,確實很可惜。”

南京文史專家薛冰的一席話有些尖銳。薛冰認爲,根據《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是指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圍一定範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泥塘失考墓”周邊應該劃出一定的文物保護範圍,並在文物保護單位本體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確保文物保護單位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如今這處文物被菜園包圍,肯定是不妥的,建議對保護範圍內的菜地進行清理。”

對目前“泥塘失考墓”石刻成了“看菜園子的”一事,方青松的一番話卻透着無奈—“這叫原生態保護”。話裏的含義是,畢竟還有人看護着這處古墓,不會出現此前南朝石刻被偷拓的事件。

將在周邊打造綠化,並利用地貌重塑水塘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泥塘失考墓”作爲市級文物,確實早已劃了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這裏拆遷前也是菜地,種菜面積可能沒這麼大,不過再過個一年半載,這裏的環境會變得漂亮很多。”

他進一步解釋稱,江寧城建集團正在附近打造一處保障房項目,已經制定了“泥塘失考墓”周邊的環境整治方案。“原來的設計是準備把不對稱的石人、石馬重新擺放對稱,被文物部門打回方案。如今的方案,不但保持了原貌,還準備利用地貌,在周邊打造綠化,並重塑周邊的水塘。”

據該負責人稱,保障房及周邊的環境打造好後,菜園子肯定是沒有了。居民下樓還能看見數百年的古物放在一處較美的環境中。

失考墓主是“三高先生”王敞?

近年來,有多位文物專家論證,“泥塘失考墓”的墓主人身份已經明確。他就是明成化十七年二甲進士出身、兵部尚書王敞。因他身材矮小,喜歡戴高頂的烏紗帽,穿高底靴,坐高槓車輿,被稱爲“三高先生”。王敞,明洪武初年遷居南京,曾任兵部尚書並出使朝鮮,史書上說他任職期間,奏書常言人所不敢言;“敞潔廉自持,公私分明”;“及卒,蕭然四壁,圖書之外,一無長物”,事後贈“太子太保”。

既然已有這樣的論證,爲何還掛着“泥塘失考墓”的名號?何不將“謎底”揭開,也滿足了人們對文物的好奇心,完善了這座城市歷史文化資料。對此,方青松卻有不同的觀點。他說,“因爲據《江寧府志》和《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明兵部尚書王敞墓葬在土山",而“泥塘湖西村是否就是記載的土山,並無法確定。”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吳靖指出,和現代的地點有確切位置、地圖記錄不同,古代的墓穴往往只在文獻中粗略記載。而土山是不是泥塘湖西村,的確無從考證,因此這裏還繼續標着“失考墓”的字樣。“如果有更多的考古資料證明是王敞了,我們會把資料改過來,文保碑重塑。”

南京爲何有如此多失考墓?

“泥塘失考墓”的石刻因石人、石馬石刻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1983年就被當時的江寧縣人民政府公佈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0日則公佈爲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昨天翻看南京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以及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看到,南京共有市級以上文物的失考墓10處,分別爲全國重點文保的南朝徐家村失考墓石刻、北家邊失考墓石刻、宋墅失考墓石刻、侯村失考墓石刻、方旗廟失考墓石刻、耿崗失考墓石刻,以及市級文保的南朝獅子壩村失考墓石刻(位於馬羣),明代板倉失考墓石刻(位於玄武區板倉某部隊營區內)、尹西村失考墓石刻(位於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尹西村曉村)、 明代吉山失考墓石刻(位於東善橋街道吉山)、明代後崗失考墓石刻(位於湖熟鎮後山崗村)。

而區級文保單位的失考墓則更多。對此,薛冰解釋稱,古代名人墓都會樹碑立傳。“碑”就是墓穴外、地上的石碑,“傳”則是墓穴裏的墓誌銘。但南京很多古墓由於盜墓及城市發展,“碑”和“傳”都沒了,成了失考墓。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