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五成受訪者斥電影無創意 拿色情暴力做噱頭

五成受訪者斥電影無創意 拿色情暴力做噱頭

來源:歐巴風    閱讀: 5.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3年以來,中國電影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有統計顯示,今年國產故事片產量已超過500部,數量不可謂不多,但國產影片中的精品不多,一些電影以血腥、暴力、低俗爲賣點,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威脅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

五成受訪者斥電影無創意 拿色情暴力做噱頭

12月15日,國務院法制辦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準備出臺扶持措施促進電影產業發展,同時也明確要求電影不得含有宣傳吸毒、渲染恐怖等情節。《中國證券報》的報道稱,對單一產業進行立法,這在中國立法史上尚屬首次,表明國家對發展電影產業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愛調研網,對2652人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64.8%的受訪者支持“徵求意見稿”中的規定。52.2%的受訪者感覺,當下國產電影色情、暴力、低俗等問題嚴重。受訪者中,70後佔23.7%,80後佔52.5%,90後佔15.9%。

出臺促進法是對電影重要性的認定

對於“徵求意見稿”,不少人將關注點放在“電影不得含有的內容”上。《光明日報》12月20日報道,與2002年2月施行的《電影管理條例》相比,電影禁映的內容由原來的10項增至13項,管理更加嚴格。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電影學者陸紹陽指出,現在一些人對“徵求意見稿”的解讀有誤區。“實際上,電影管理的核心內容還是不能違憲,不能與核心價值體系相違背,不能有過分暴力、色情的東西,民族、宗教問題也不能越界。這和管制鬆緊沒直接關係。”

但有人仍表示擔心。《新快報》12月16日的評論說,“電影產業促進法”恐怕也要走向立法精神的反面,成爲一部電影產業制約法。

“80後”電影愛好者尹元元對這種說法並不認同,“像《失戀33天》這樣的片子,沒有色情也沒有暴力,不同樣獲得成功嗎?”她認爲,有些電影就不該通過審覈,特別是色情、暴力比較嚴重的。尹元元前段時間看了場電影,片中一些打打殺殺的鏡頭特血腥,她自己都轉過頭不敢看,可身邊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卻看得目不轉睛。

“中國文化傳統和西方不一樣,我們的文化強調和諧、含蓄、非暴力,大家內心並不喜歡所謂‘暴力美學’、‘裸露美學’,電影還非要逼着大家看。國產電影尤其不能挑戰中國人的道德底線。”尹元元說。

本次調查中,79.8%的受訪者希望國產電影不一味學習西方,應符合中國社會的底線倫理。11.5%的人表示“不好說”,僅8.7%的人“不認同”。

不過,瀋陽創業青年李澤擔心,現在社會風氣已然如此,青少年的好奇心又很強,電影中不讓播了,他們會通過其他途徑接觸。與其這樣,不如直接告訴他們“這些是醜陋、邪惡的東西”,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調查中,47.7%的人建議將禁止性規定轉換成提倡性規定,讓電影有更多文化自覺意識;25.3%的人希望規定電影必須包括什麼樣的意識。

陸紹陽認爲,我們應更全面地看待“徵求意見稿”,要看到它將電影市場從不規範引向規範,看到它的推動作用和正面影響。“徵求意見稿”公佈第二天,股市中傳媒板塊全部逆勢上揚,就是因爲這個法體現了國家的重視和支持。

“傳媒行業包括那麼多門類,爲什麼單單推出電影促進法?因爲這8年中,電影產業發展速度、影響力都超過其他行業。電影能消除接受障礙,更容易將主流的東西傳播出去。出臺促進法是對電影作爲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定。”陸紹陽說。

51.2%的人認爲電影人審美境界狹小,缺乏社會責任意識

尹元元說,很多電影在宣傳時喜歡以“激情戲”、“裸露”爲賣點。“還老喜歡翻拍。翻拍就翻拍吧,還總想以創新的理由顛覆經典。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爲什麼一些電影拿暴力、色情博眼球,因爲沒有真正的創新,只能靠噱頭刺激、吸引觀衆。”

調查中,僅37.4%的人對當下的國產電影滿意,45.0%的人感覺一般,17.6%的人表示“不太滿意”或“不滿意”。52.2%的人感覺當下國產電影色情、暴力、低俗等問題嚴重,其中9.1%的人表示“非常嚴重”。

“現在的電影人,10個裏面有8個都是‘金錢主義’價值觀。拍電影先看能不能賣錢、票房怎麼樣。” 李澤說,“小時候看了《小兵張嘎》,就會讓人產生愛國心態。現在的電影有幾個能建立起這樣的價值觀?前兩天看了部片子,感覺就是說了個什麼也不是的人,因爲機緣巧合變得特別厲害。這除了告訴大家‘不勞而獲’,不知道還想表達什麼。”

當前電影市場存在什麼問題?調查中,53.7%的人指出是“以血腥、暴力、惡搞爲噱頭,不利於青少年成長”;51.2%的人認爲“電影人審美境界狹小,缺乏社會責任意識”;46.9%的人認爲“缺乏文化關懷”;42.1%的人感覺“影視文化走向低俗”;39.7%的人表示是“傳播不正確的價值觀”。

54.4%的人覺得“真正意義上的原創越來越稀缺”;42.2%的人認爲“票房和口碑倒掛現象嚴重”;40.4%的人選擇“有影響力的青年電影人才太少”。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導演樑明告訴記者,中國電影表面上很繁榮,今年有近600部,數量上超過美國,但達到一定藝術水準的並不多。歸根結底,是因爲現在的電影,什麼人都能拍。“去影樓當攝影師還要考資格證,還要看在哪個學校學過。怎麼電影這麼高雅的藝術,反而沒了准入門檻?這有損於中國電影的品質。”

對於當下國產電影色情、暴力、低俗等問題,樑明表示,這和當下電影人整體水準較低有關。沒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又想要賺錢,只有弄點低俗的東西迎合大衆。你看國外一些黑社會題材的電影,其實是有內涵的,不光是表面的暴力。可我們一些電影只學了皮毛。#p#副標題#e#

63.4%的人期待電影在創新性和想象力上下功夫,而非一味製造噱頭

“現在我們把電影的概念弄得很亂,好像只要是視頻的東西都叫電影。”樑明說,電影必須有自己的藝術品質和技術品質,如果變成和手機視頻、DV同等質量的東西,就太低級了。電影是藝術,不是遊戲,不能只是爲了娛樂。藝術必須有文化、有思想、有品質。

他建議建立針對電影主創人員的准入制度,“起碼要有一個標準,比如,至少要專門學過,在行業內從事過一段時間。”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系主任陳旭光認爲,電影人有時也比較矛盾,要考慮市場,難免急功近利。這需要各種社會力量進行調節,比如政府的控制、知識分子的批評、觀衆的選擇。現在網絡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輿論、口碑的影響很大,這也會促進電影的健康發展。

李澤認爲,電影的意義不在於創造多少票房,而在於對大衆做出怎樣的文化指引。我們應鼓勵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像《孔子》、《墨攻》,以國學爲特色,《梅蘭芳》以京劇爲特色,都很不錯。56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爲什麼不能把這些文化作爲電影背景和基礎?

李澤還表示,有很多人願意在電影中求知。比如,國外的《侏羅紀公園》、《星球大戰》等片子,能激發大家的好奇心和靈感,我們在這一塊也應加強。

陳旭光說,電影在社會生活、文明傳承、產業創新、價值創造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電影的價值觀應符合大部分人遵循的核心價值觀。打個比方,一對夫妻關係不好,有些人會說“那就離婚啊”,鼓勵個性解放,但作爲大衆文化產品,就不一定鼓勵離婚,還是會“勸和不勸散”。這纔是主流價值觀。

調查顯示,71.2%的受訪者建議,國產電影不能單純追求“大片”和創作數量,要注重電影的文化意義;63.4%的人期待電影在創新性和想象力上下功夫,而非一味製造噱頭;63.1%的人認爲必須讓電影人明白每部影片都是價值輸出,有獨特的文化貢獻。

調查中,僅3.2%的人認爲不需要加強電影的管理。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