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世間印象 > 智能手術機器人及醫院管理高峯論壇在滬召開

智能手術機器人及醫院管理高峯論壇在滬召開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政產學研醫共話行業發展

智能手術機器人及醫院管理高峯論壇在滬召開

11月3日,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主辦,八點健聞聯合主辦,美敦力支持的“篤行·智遠--智能手術機器人及醫院管理高峯論壇”在上海正式召開。

會上,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巖介紹道,近五年來,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平均複合增長率已超過30%。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正在引進並應用手術機器人,並將其作爲提高醫院臨牀價值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她看來,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不僅深刻改變着相關專科的手術方式,也在改變着醫療行爲和服務模式,成爲破解優質資源不充分不均衡難題、促進臨牀醫療安全質量和患者獲得感提升的有效抓手。

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也不得不正面發展初期的困境和難題。一方面,手術機器人在醫院的引進和使用,還需要相關配套政策作爲保障。另一方面,行業本身要持續創新,還需要產學研醫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政策和資本的大力支持。

更安全、更準確,手術機器人應用量不斷攀升

外科手術微創化,微創手術準確化,已經成爲近年來外科手術的發展趨勢。與傳統外科手術的模式相比,手術機器人則爲實現“外科手術微創化,微創手術準確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技術支持。

手術機器人常常被用於在狹小的手術部位,以實現人類能力範圍以外的準確手術器械操控。以骨科手術機器人爲例,機器人根據醫學影像建立三維模型,並和實際病竈、手術工具進行了座標系配準後,輔助醫生開展導航手術治療。相比傳統骨科手術大多依賴於醫生根據患者CT影像和實操經驗在頭腦中進行推算,手術機器人能夠更快速地規劃手術路徑,提高安全性和手術效率。

“早期做脊柱外科手術,定位和操作都要依靠醫生的經驗和手感,難免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誤傷神經等。”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主任丁文元說道,手術機器人通過在術前進行規劃,並藉助機械臂準確操作,大大拓展和增強了手術醫生的操作能力,使得手術創傷減小、作業準確度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手術機器人的應用,還可以推進醫生的標準化培訓,有利於相關術式的普及和規範化使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助理院長杜啓峻解釋道,對於一些比較複雜的手術,以往只能由經驗豐富的專家去做,如果用好機器人,做好培訓,則能夠把這些複雜的手術推廣開來,有經驗的專家則可以騰出空間去研究更新的手術方法,從而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助推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對醫生而言,手術機器人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好幫手”,而對患者來說,手術機器人則是降低手術風險的“護航使者”。以Mazor X脊柱外科智能導航機器人爲例,與開放手術相比,Mazor X輔助術式可減少45%的手術置釘時間,並降低78%的術中輻射,同時還能幫助患者減少接近50%的術中出血,縮短超過43%的住院時間,帶來更少的術後疼痛和更好的術後康復。

由於手術機器人帶來的醫療品質巨大提升,其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發達國家--獲得了大力推廣。從全球來看,2020年,機器人輔助手術量佔全球手術總量的比例已經達到2.8%,預計2030年將增長至14%。近年來,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的應用也發展迅速。有相關報道顯示,到2030年,中國僅骨科市場的智能設備佔有率就將從不到5%躍升至40%以上。

產學研醫攜手,共探手術機器人創新前路

儘管行業的前景無限,但美敦力全球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強調,“手術機器人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還不能滿足所有的臨牀需求。”

本次論壇上,來自醫院的專家們對手術機器人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院長沈慧勇提出,很多現有的脊柱外科機器人只是在置釘等操作上有一些改進,但還沒有非常大的質的飛躍,還沒達到能顛覆醫生傳統觀念的程度。作爲一名脊柱外科醫生的丁文元則指出,在操作上,現階段手術機器人雖然具備了機械傳感、反饋和增強現實等人機交互功能,但還遠沒有達到醫生能夠隨心所欲控制的地步。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主任樑軍波也提到,希望手術機器人可以更加微型化,增加一些柔性的操作,甚至可以實現遠程的手術機器人控制等。

創新勢在必行。但手術機器人技術門檻高,操作複雜,從技術到產品再到應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進行驗證、迭代和完善。

“醫療機器人有不同的功能和模式,肩負着不同的歷史使命。”陸軍軍醫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任周躍舉例道,當前臨牀上最主流的機器人是主從式的,由醫生去操作、指導它完成手術,機器人不需要任何的智慧,醫生只需要利用它的靈巧。而在未來,智能化的手術機器人將成爲主流。手術機器人不僅要導航和機械臂強於醫生,更重要的是要有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

Mazor X手術機器人是實現智能化跨越的典型案例。在經過20年發展,三次產品迭代後,新一代的Mazor X機器人,除了傳統手術機器人所具有的導航機械臂,更是賦予了全局化人工智能手術的設計:可以通過AI,使用CT數據制定可預見性的術前規劃,通過機械臂執行準確定位,並結合美敦力導航技術實現全程可視化操作。

在周躍看來,手術機器人不僅要拓展醫生的眼睛、手,還要拓展醫生的大腦。“我們期待的手術機器人,要能夠幫助醫生做術前診斷,快速進行術前方案設計,術中幫醫生做操作,最後還要幫醫生做判斷。”他強調,肩負諸多期待的手術機器人,融合了AI、雲計算、5G、虛擬技術等各種前沿技術,其創新與發展必然是一個系統的、多維的“工程”,需要各方合力推進。也正因如此,行業的自主創新和商業化的步伐都亟需產學研醫多方的深度結合。

近年來,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正處於快速孵化成長的過程中。作爲國產企業的排頭兵,北京術銳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徐凱和北京羅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豫二人既是創業者,也是高校教授。在他們看來,手術機器人這種高技術力、多學科融合的產品,更需要產、學、研、醫的多方合力,以推動機器人成爲手術標準化,療效同質化的革命性治療設備。

中國手術機器人產業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作爲一種創新技術,手術機器人行業和所有的新興產業一樣,都有着自己的成長和發展週期。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的手術機器人行業,依舊需要付出高昂的技術成本、研發成本和時間成本,因此,離不開更多政策和資本的支持。

“從中國製造2025,到工信部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國家衛健委臨牀專科能力建設的十四五規劃,每一個大的規劃中都有專門關於機器人內容。從中央到部委,對機器人產業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祕書長兼學術交流與教育培訓部楊建龍主任表示,相關企業應抓住國家大政方針支持產業的寶貴機會,努力解決當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資本方面,國內手術機器人行業投融資也明顯加快,投融資數量從2013年的1件上升到2021年全年32件,整個賽道總融資金額超過30億元。術銳、長木谷、元化智能、瑞龍諾賦、鍵嘉機器人等新興企業的崛起,背後不乏軟銀、紅杉中國、順爲資本、美團龍珠等知名資方的支持。

在二級市場上,手術機器人也締造了2021年醫療器械行業較高IPO事件:微創機器人市值一度超400億港元,此外精鋒醫療等在陸續走上IPO道路。

對此,有投資領域專家認爲,過去國內大量的醫療投入和資金被消耗在耗材特別是高值耗材上,以手術機器人爲代表的高精尖治療型設備,其價值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如今,從學術和臨牀兩方面,手術機器人都獲得了高度關注,並且體現出一定的衛生經濟學價值,未來5-10年,手術機器人應該會越來越被市場所認可。

政策和資本的支持,是行業起步的助力。而支付方式的創新,則是行業能夠持續走下去的動力。當前我國醫保政策對手術機器人的態度尚不明確,雖然有個別省市將手術機器人項目納入醫保,但其中也不乏有些省市對手術機器人的手術項目進行了限價。

“現階段,我們怎麼進行合理地收費,不僅是醫院,也是全行業共同關注的話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點明,在智慧醫院的建設過程中,手術機器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收費問題尚未解決。

對此,楊建龍表示,過去的定價模式更適用於成熟的技術,對於新興的產品和技術卻還需要調整創新。“我們要建立一個良性的政策市場環境,合力解決政策端的困難。”

正因如此,手術機器人行業還需要探索更多創新的支付方式。

商業保險作爲在未來醫療行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支付方,對於高精尖的藥品、高值的耗材,特別是一些先進的創新治療手段(如手術機器人),在醫保報銷範圍之外、患者存在支付壓力的地方,商保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鎂信健康險事業部總經理楊溯表示,近幾年各地出現的惠民保,也可以考慮把手術機器人納入保障範圍。

正如美敦力智能設備及神經外科事業部業務總監林茂所言,對手術機器人而言,安全與療效是基礎,好比一條路的起點;效率與微創化決定了整個市場的體量,好比一條路的寬度;而經濟效益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好比一條路的長度。只有安全療效、效率、微創化和經濟效益等方方面面都做好了,手術機器人的路才能越走越遠。(文章來源:環球新聞網)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