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尚訊 > 時尚訊爆料 > 《來處是歸途》在平遙電影展首映引爆口碑

《來處是歸途》在平遙電影展首映引爆口碑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3日,在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一部名爲《來處是歸途》的影片,在容納500人的小城之春影廳首映結束後,意外地獲得現場觀衆、影評人以及媒體的如潮好評。

《來處是歸途》在平遙電影展首映引爆口碑

這部關注阿爾茲海默症題材的影片,在導演大量的長鏡頭中慢慢地滲透情感推動劇情發展,展現出對於生死的多角度思考,折射了社會現實問題,作爲青年導演的處女作,相當難得。

98分鐘的觀影,淚點很多,感動滿滿。主人公“夏天”在這個已入寒冷的深秋帶給觀衆最現實和殘酷的溫暖,無數次戳中觀衆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在映後交流中,導演劉澤、製片人孫京勇、主演唐小然、剪輯指導郭恆齊、原著小說作者李燕蓉等主創與觀衆現場交流。

“不同於等待希望,這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故事,每一個人物在現實中都有對標。”導演劉澤說。

觀衆:從山西出發的一匹黑馬

由唐小然、李坤棉、原文倩等主演的影片《來處是歸途》,講述了女主夏天從外地調回老家晉劇團工作,爲了幫母親照顧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進而生髮出整個家庭圍繞父親而產生的焦慮和重壓,並重新審視着生存和死亡的意義。關於阿爾茲海默症的同類題材影片不少,《我腦海中的橡皮擦》《一次離別》《戀戀筆記本》《依然愛麗絲》等電影爲觀衆熟知,《來處是歸途》沒有選擇病患視角,而是把切入口放在了家庭關係上,影片並沒有直接表達個人觀點,而是通過多維度的藝術形式,讓觀衆開始關注到一個社會問題。

影片開場就牢牢抓住了觀衆的目光,在這個長達2分鐘的長鏡頭裏,人物關係和主題的切入戲劇化又不失溫情感——醫院長椅上坐着一排面容呆滯的候診病人,不遠處一位老者正和一個年輕女人攀談:“姑娘咋啦?情緒不高,看病來了?也沒個人陪着……我告你,生病並不可怕”。與長椅上木訥的病人相比,老者生動的表情不像個病患,在他濃濃的太原方言中,被安慰的年輕女人一臉無奈,最終輕柔而緩緩地說:“對,不可怕……爸,咱們回家吧,媽給你做了粉蒸肉。”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一對父女,人物關係和故事內容以最簡潔的方式呈現給觀衆。

首映結束後,山西晚報記者在豆瓣評論區看到,不少現場觀衆第一時間在影片下方留言。在影迷圈頗有影響力的大V“二十二島主”評論道:“電影當中多個人物面對困境的選擇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觀,我們大多數人和主人公那樣有一種很強烈的無力感。在近幾年平遙從山西出發單元的影片中,這部稱得上不錯的作品,導演值得關注。”影評人劉小黛稱,“影片整體節奏平穩,幾段魔幻場景,水形物語,朋克蒸汽,有老師看完直呼對標哈內克的《愛》。”觀衆“落鴻鼓濤”直接打了五星,“我也流下了男人的淚水。結尾的時候,我以爲女主要出去看空蕩蕩的房間,但是就那麼停止了,瞬間就孤獨寂寞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觀衆“呆橙軒”則表示,“很高興能夠看到如此真誠的山西電影。”

在映後交流現場,有觀衆直言:“這個片子非常棒,很多片段感同身受,這不僅僅是‘從山西出發’單元的影片,它可以有更多可能,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影展。”現場有觀衆和影評人認爲,《來處是歸途》是一部“意外的驚喜”之作,是“從山西出發”的一匹黑馬。

山西省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副主任王姝評論:“《來處是歸途》是一部有立場有節制有留白、能發人深思、引人共鳴的電影作品。讓觀衆在既不舒展亦不壓迫的張力中,獲得如日常呼吸般的心理節奏,默默感受着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隱憂,從而與主人公達到共情。”

導演:影片人物在現實中都有對標

電影《來處是歸途》改編自山西籍女作家李燕蓉的短片小說《等待》,導演劉澤就是被小說的內核“等待”所吸引。“影片裏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件事,那就是死亡,這個氣息迷戀了我。”

這部處女作,讓導演等待了15年,這源自於導演的真實感受。“我愛人的姥爺照顧生病的姥姥8年,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在現實中都有對標。”導演劉澤說。

其實在去年,《又一夏》(《來處是歸途》原片名)曾入圍平遙國際電影展WIP單元並獲獎,僅僅50分鐘的樣片就讓人印象深刻。今年,影片以長片迴歸,成爲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山西出發”單元的開幕影片。之所以改了片名,導演劉澤說:“有人覺得《又一夏》像青春片,一直在糾結片名,後來朋友提到一段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我們覺得很貼切,就改成《來處是歸途》。”

原小說以男朋友的視角見證了女友一家面對死亡的過程,而導演劉澤改成了女性視角介入。影片中女主角“夏天”的扮演者唐小然在活動現場表示,“我這一代人都知道孝順,但作爲子女從未想過,父母臨終前的尊嚴問題,這點也給年輕人一個反思。”影片中父母去世那一幕讓唐小然印象深刻,她曾與導演商討過這個情節人物在情緒上的處理,“最終還是決定‘收’着演。情緒崩潰的畫面最終沒有剪進來。”

在接受媒體羣訪時,導演劉澤講述了影片創作的構想。“影像上融入了一些非現實的東西,用一個鏡頭實現不同時間事件在同一時空內,用影像外化人物心理狀態。演員放到真實空間,讓演員之間、演員與空間之間相互生髮出微妙迷人的流動氣息。而在音樂上,採用非敘事、重情緒的表達。此外,聲音也要流動起來,參與敘事,實現擴展空間層次和情緒層次。”據瞭解,導演在拍攝中努力實現一場戲一鏡,在最終定剪版本中,用68場戲呈現了68個鏡頭。

秋天,收穫的季節。等待了許久的影片,也迎來屬於它的豐收。除了在本屆平遙影展上收穫滿滿好口碑,電影《來處是歸途》目前入圍了第15屆塞浦路斯國際電影節和第44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新導演競賽”單元。

山西晚報記者 李霈霈

這不是告別

病人的故事是人類故事裏不太容易講述的那類,不太容易的原因是“病”這個東西,尤其是不可逆的“身體病”,很難講述清楚它的來由,莫名其妙而來,又會走向不可逆的死亡。

家庭裏有一個成員生病,尤其是不可逆的病,就像給平靜池塘投入了一顆石子,整個池塘會變成圈圈套圈圈,再沒有一個安靜的水分子。

《來處是歸途》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阿爾茲海默症的爸爸,他在患病後家庭成員發生的變化。大多人家庭面對病人,常見的難題第一個是“經濟賬”,因病致貧是發生在病人家屬身上最常見的窘迫;第二個是“死亡時間表”,生病面臨着死亡,對病人來說,是至暗時刻,對其親人來說,是揭開了自己和死亡的那個簾子。這部電影卻沒有把重點放在這兩個方面,而是專注在父親生病後家庭成員的成長和變化,父親的病作爲一個無處遁形的鏡子,來詮釋面對自己或親人的人生終點時,無助、迷茫、勇敢、坦然。

《來處是歸途》的另一個主角是女兒,一個沒落的戲曲演員,愛情不順、事業乏味,在人生谷底的大齡女又遇到了父親患病。家裏沒有男孩,對於傳統中國家庭來說,這就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她躲不掉也扔不下的責任,成爲照顧父親的“保姆”。

在這裏,這場病就有了兩個角色,一方面,這場病成爲女兒人生敗局的某種解脫,她藉此逃離了失敗的戀情、回到家鄉;另一方面,這場病也成爲她和父親之間的紐帶,成年之後,女兒和父親、家鄉漸行漸遠,如果不是這場病,她和父親、母親的關係大概率會限於過年過節的互致問候、催婚催產,並不會再有和父母心意相通的相處。

這揭示了親情之愛的殘酷性,我們很難有機會和親人表達愛,往往是在彼此變成病人後發現了愛,同時也只能眼睜睜看到了這種愛的轉瞬即逝。當我感受到我愛你,也感受到你對我的愛,恰恰是在分別之前。

當父親意識到自己的病影響到女兒未來的婚事和發展,只有自己死去,女兒才能新生,自己多活一天,這個家就會多沉淪在無邊無際的泥沼之中,悲劇將不可逆轉的到來。生死、舍與不捨、糾纏掙扎,都將匯入告別的大海。

我很喜歡電影中那個魔幻的結尾,父母回到老家,落葉歸根地逝去,導演沒有說明是自殺還是像高僧得知自己生命終點的那一刻預見,這樣就沒有給女兒一點點告別的時間,生命的意義和情感的價值在這一刻是同時提問的,而隨着父母的死去,女兒也發現有一個曾經自己的亡靈溺亡,影片中這兩個死亡,又何嘗不是彼此的重生。

電影是山西導演劉澤的作品,但沒有像很多本土電影一樣去拼貼山西的元素,而是使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方式,電影裏幾個家庭裏做主的都是女性,在張羅着一切,也承擔着一切,而家庭裏的男人,早早陷入了沉默。

片中幾個家庭裏,獨特的女性地位是山西人的一個橫截面,需要細品、細品。

李霈霈

明星八卦
時尚訊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時尚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