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尚訊 > 時尚訊爆料 > 對話“回武漢”的央視主持人董倩:我像一顆種子扎進了這片土地

對話“回武漢”的央視主持人董倩:我像一顆種子扎進了這片土地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聰攝影記者王永勝

對話時間:2020年12月28日

對話人物:董倩

對話“回武漢”的央視主持人董倩:我像一顆種子扎進了這片土地

人物簡介:

董倩,1971年出生於北京,記者,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主持人。

1995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進入央視《焦點訪談》國際組工作。1997年,擔任《東方之子》出鏡記者;2001年,擔任《新聞調查》出鏡記者;2003年起,擔任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新聞1+1》欄目主持人。

從業25年來,參與香港迴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澳門迴歸、北京申奧成功、中國載人航天飛行、汶川大地震等多項重大新聞報道。

2020年1月25日-4月28日,作爲央視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團隊中年齡最長、資格最老的記者,董倩在一線報道95天,完成了125期大屏直播、《面對面》訪談和《武漢觀察》,還主持了40期《武漢直播間》訪談節目。武漢面臨疫情的點點滴滴,這其中涌現的一個又一個普通人也經由她的報道進入到所有中國人的視野中。

2020年9月8日,被評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對話背景:

“那段特殊時間的相伴,讓我提到武漢時總會下意識說‘回武漢’而不是‘去武漢’。”40天以前,在接到楚天都市報“英雄的湖北 英雄的武漢”致敬禮活動邀請時,董倩在短信中這樣回覆道。

是“回來”,而不是“再去”,這種被她稱爲“親人般”的情感,建立在董倩和武漢共同走過的95天裏——那是武漢人經歷痛苦與重生的95天,也是董倩從業25年來第一次與一座城“攜手並肩”的95天。

“我就像一顆種子,這兒變成了我的土壤,我生根、發芽、生長,慢慢去觀察這座城市,觀察這座城市裏的人。”12月28日,爲“英雄的湖北 英雄的武漢”致敬禮再次專程“回到”武漢的董倩,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回望:

剛下飛機時“心頭一緊”

心生敬意,爲每一件事和人

楚天都市報(以下簡稱楚):1月25號大年初一,您從北京來到武漢,當時您應該想不到自己最後會待那麼久。

董倩(以下簡稱董):想不到,來的時候我就帶了7天的衣服,一個小箱子,想着採訪完了趕緊回家,也希望這事兒趕緊過去——大家都在遭難,想想有些人家裏頭有病人,這大過年的他們該是什麼心情?北京有句老話叫“蘿蔔白菜保平安”,日常的纔是最珍貴的。但來了武漢發現,短時間之內回不去家了。

楚:還能想起來那一天進入武漢的感覺嗎?

董:就是“心裏一緊”。一下飛機看到這座城市就想,這什麼地兒?太怪異了!武漢此前對我來說雖然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城市,但每一年我幾乎都會來採訪一次。它在我的印象裏就是大大咧咧的,武漢人聲音大、性格潑辣、做事風風火火,整個城市煙火氣很重。但1月25號一落地一切的那個“靜”,太怪異了,你會想,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做記者,我經歷過很多這種怪異,上一次還是在G20的杭州,西湖限行,我們演播室就在西湖邊,甚至能聽到安安靜靜的水聲。但武漢這個“靜”竟然還超過了我的想象,我就覺得:心裏一緊。

楚:整整95天裏有那麼多的採訪,哪一件事、哪一個人對您觸動最深?

董:對我來說沒有最。每一個採訪對象給我的觸動甚至衝擊都是差不多的,它從不同的方向來,讓你感覺到武漢人是這樣的。今天活動上的甘如意,我採訪她的時候她就是一個小姑娘。首先我有很多疑問,就是至於嗎?缺了你就不行嗎?你就非得回去?一線已經有了那麼多人,而且騎行到武漢3、400公里你可能根本就不認得路,你幹嘛去?不是添亂嗎?而且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幫不幫得上忙?

對話“回武漢”的央視主持人董倩:我像一顆種子扎進了這片土地 第2張

真愛:

從業25年,這幾年才成爲成熟的採訪者

用真誠去記錄,這職業幸運又幸福

楚:剛纔您說,回京後會反思這次長時間的採訪,這是您的習慣嗎?

董:回頭看場記是必須的,要整理。每次看場記我都會有自己很不滿意的地方:當時這個問題怎麼會這麼問?

你剛纔問我什麼時候才覺得自己真正掌握了採訪的精髓,我覺得是“剛剛”,25年新聞工作,就這三、四年我才成爲了一個成熟的採訪者。

採訪一定是一個不斷往前滾的過程,你說它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特別難。難就難在這是面對“人”的工作。我總說採訪的時候,我跟採訪對象兩個人就好像汪洋大海中的一條船,船上就我和他,在這不到兩個小時的採訪時間裏我跟他“同生共死”“同舟共濟”,他告訴我他所經歷的,我去體驗、去設身處地揣摩他爲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決定。

楚:我們都說您是新聞老兵了,但您覺得您也走過很多彎路。

董:太多了,採訪20多年,一上來就做人物專訪,這麼多人,我失敗了多少次,經驗就是這麼慢慢積累起來的。

採訪肯定需要技巧,以前我就想怎麼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個有效的採訪,從兩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再到後來半小時,採訪時間縮短意味着你單位效率高,提問會有的放矢。但當技巧夠了我也會想,採訪僅僅是靠炫技嗎?不是的,是真誠。

記者職業交淺言深,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信任,真誠就是捷徑。你要讓對方知道這個採訪者她懂我,包括前天我回訪劉智明院長的愛人蔡麗萍,我一下車她就抱住我哭,我心裏百感交集。我就問她,都好吧?廢話,她能好嗎?但我又能說什麼呢?

我就覺得不管做什麼事情做到底都是做人,走進別人的心裏去理解他。爲什麼說年紀越大越能做個好記者?因爲你本人也經歷了,你能懂得。

楚:這個職業讓您幸福嗎?

董: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鉅變的時代,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別人只能在網上看看、評論一下,但記者可以深入其中,可以身臨其境,這個太了不起了——歷史是人寫的,也是由人組成的,哪一段歷史缺得了活生生的人呢?我在記錄歷史,而且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來說,它不是一個雞毛蒜皮的記錄,而是對大時代的記錄。

所以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好像別人會說,我可能會爲了工作不顧這個不顧那個,但我想,他們總愛過一個人吧,知道愛上一個人的時候爲了對方願意犧牲一切、甘之如飴的感受吧?那我就是這樣的感受,我是真愛這個職業。

明星八卦
時尚訊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時尚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