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尚訊 > 時尚訊評論 > 《奪冠》的彆扭

《奪冠》的彆扭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看了《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一談起中國女排,肯定是振奮人心,遺憾的是,看了該片後,沒有原來期待的那種“振奮人心”(中國女排帶給我們的最大財富)的感覺,相反,有很多地方讓人感到彆彆扭扭的。下面談幾個突出的例子。

《奪冠》的彆扭

首先,很奇怪的是,《奪冠》偏偏把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排第一階段比賽郎平執教的美國隊戰勝中國隊一戰當作重頭戲,對其大做文章大加渲染。尤其令人吃驚的是,片中故意安排了這樣一段情節,美國隊戰勝中國隊後,現場的中國觀衆都面目猙獰,惡狠狠地瞪着鞏俐扮演的郎平,其中,有位手持大幅國旗觀看比賽的強壯男子,惱怒之下,差點兒把手指戳到正離場的郎平的臉上。手部特寫與配樂一起製造了令人恐怖的效果。

我不排除當時會有極個別的觀衆不滿郎平,但是,整個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人民無論作爲北京比賽現場的觀衆還是電視機前的觀衆,整體來看,都是好客的、寬容的、大度的、歡樂的,我現在一時還真想不起當時的普通中國人有什麼心理狹隘陰暗的表現的例子來。尤其是中國女排以及作爲老女排核心隊員的郎平,在中國人民心目中處於極高的地位,深得尊敬,怎麼會有很多人因爲這場比賽而去仇視郎平以至於要對她動手呢?當年發自肺腑地高唱“北京歡迎你”的北京人民,被塑造成了一羣狹隘陰暗的暴民渣滓,不得不說,這對他們來說是極不尊重的。

把普通中國人刻畫地面目可憎性情暴虐,對於導演陳可辛來說這並不是第一次。2012年在《中國合夥人》裏,1999年抗議美國炸燬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大學生們,就是作爲一羣跑到英語培訓學校裏胡亂打人的“義和團”出現的。

衆所周知,中國女排與美國隊的衆多交鋒裏面,最重要也最有名的肯定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決賽,中國隊擊敗美國隊奪得金牌,《奪冠》偏偏在片中對該比賽一字不提,反而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一階段比賽美國隊擊敗中國隊津津樂道。在美國政府對中國那種陰暗的妒忌與仇視情緒越來越嚴重、導致中美關係每況愈下的今天,如此安排似有不妥。

除了普通中國觀衆,《奪冠》中解放軍士兵的形象也是很不好的。影片特意安排了一段與解放軍有關的情節,此處解放軍的出現其實並非是必需的,完全可以換成學生或市民、職工等。該段講述的是1980年冬季女排的一場訓練比賽,觀衆都是解放軍戰士,他們穿着著名的紅星加國防綠的軍裝。鏡頭裏的解放軍戰士,個個面目模糊不清,呆頭呆腦的,懶洋洋傻乎乎地唱着著名的《我們走在大陸上》,嘔啞嘲哳,令人厭惡。這種看似無意其實是巧妙的設置,潤物細無聲地影響着觀衆對解放軍的印象。這到底是潛意識還是明意識?

這種“解構”手法或技巧,在當代文藝作品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有位擅長軍旅兼情感題材的女作家,她筆下的解放軍英雄的結局,常常要麼是屍骸般的植物人,要麼是精神病,要麼對美麗的舞蹈演員不感興趣卻對醜陋肥胖的妓女情有獨鍾。

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中,一切就被顛覆了。

在《奪冠》之前,陳可辛還拍攝過一位女運動員的傳記影片,至今沒有上映,

不知爲何。該運動員曾經在個人媒體上傳播過解放軍軍官參與性侵幼兒園女童的謠言。

除了解放軍,中國警察在陳可辛的作品裏的形象,也不太正面化。比如,在《親愛的》這部拐賣兒童題材的影片裏面,無論是接受黃渤扮演的被拐賣兒童的父親報案的警察,還是審訊人販子的老婆(極可能是共犯)的警察,都凶神惡煞一般。與之相對應的是,趙薇扮演的人販子的老婆反倒硬被描述成無辜者,一位偉大的母親,警察審問她的那一幕,好像老電影裏的特務審訊地下黨員。

在《中國合夥人》裏,派出所警察也是既粗魯又蠻橫的,遭到了孫超扮演的留美歸國的“孟曉駿”的痛斥。片中,“孟曉駿”在北京的派出所裏對警察大叫大嚷拍桌子,黃曉明扮演的“成冬青”與佟大爲扮演的“王陽”則一面對警察說,“別介意,他剛從美國回來”;一面又安慰“孟曉駿”說,“這裏是中國,不是美國,你拿美國那一套不管用”。

一個人在美國,敢跟警察拍桌子嗎?敢指着警察鼻子開罵嗎?都什麼年月了,竟然還相信“美國警察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一套神話。

在這一方面,馮小剛拍的《不見不散》要尊重事實得多。片中,遇到美國警察執法時,葛優扮演的在美國當導遊的“劉元”趕緊一面舉手抱頭蹲下一面對衆中國遊客高喊:“千萬別動!美國警察真開槍!”

本來,體育就是體育,打球就是打球,郎平集全球最頂尖的運動員與教練於一身,這裏面有很多角度可切入,有很多具體生動的故事可挖掘,可是,《奪冠》卻滑入了簡單化老俗套的“體制”衝突框架中,一味生拉硬扯來突出“改革與保守”、“體制外”與“體制內”的矛盾。

爲了突出這一矛盾,郎平被臉譜化地塑造爲從美國回來的代表先進理念的海龜,爲了反襯她,黃渤扮演的率領中國女排奪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冠軍的一代名帥陳忠和,也被臉譜化地定格爲在接上級領導的電話時唯唯諾諾低三下四的極其誇張的奴才形象。影片如此草率地製造兩位教練的對立與反差,難怪遭到當事人的抗議而不得不進行了刪改。

說起女排傳統或女排精神,首先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團結起來,振興中華”。1981年11月16日晚,中國女排在大阪擊敗東道主與衛冕冠軍日本隊,第一次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比賽結束後,圍在電視機前觀看轉播的數千名北大學生不約而同擁出房門,繞着校園遊行,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國”的口號。當晚,不止北大,整個北京都歡騰起來,天安門廣場人山人海,大家自發地聚在一起歡慶奪冠。“團結起來振興中華”自此成爲女排精神的首選,當然不是全部。

可是,《奪冠》裏面,卻有意淡化這一傳統。片中,在2016年裏約奧約會面對東道主巴西隊的關鍵比賽之前,郎平給女排隊員們做戰前動員時說:我們那一代人“做什麼事情,身上都揹着沉重的包袱”,你們這一代人應該“享受體育本身”“開心地去打球”,“放下過去的包袱”。

這番話讓人感覺很彆扭。“振興中華”,怎麼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呢?“享受體育的本身”、“開心地去打球”,當然是應該肯定的,但是,這就是全部嗎?爲國家打球與爲個人打球就一定不兼容嗎?爲何要非此即彼呢?爲什麼要搞簡單化的二元對立呢?將體育純粹政治化固然不對,可是,把體育純粹個人化或非政治化就可行嗎?老傳統與新風尚,完全可以和諧共處,而非有你無我。“振興中華”與“享受體育的本身”、“開心地去打球”,並不天然排斥,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新女排精神對老女排精神,完全可以是繼承、豐富、昇華,而不是簡單地拋棄。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佈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

明星八卦
時尚訊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時尚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