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尚訊 > 時尚訊評論 >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裏子”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裏子”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裏子”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裏子” 第2張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裏子” 第3張

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週年之際,《上新了·故宮》再度迴歸。持續推出有熱度的文化節目,引領大衆探索歷史祕密,破解文化密碼,節目一播出便迎來同時段同類型綜藝節目收視雙網第一的開門紅。第三季仍然沿襲前兩季的風格,由故宮新品開發員帶領大家尋奇探寶,在千迴百轉中揭開故宮的神祕面紗。

近年來,一些匠心製作的文化類綜藝成爲青年人熱捧的“爆款”節目,將原本小衆的文化意趣打造成爲大衆的文化狂歡。有鑑於此,越來越多披着傳統文化“外衣”的文化類綜藝紛紛在各大衛視、視頻平臺登場,但是若深入探究節目傳播效果,有些節目其青年受衆的核心關注點仍然在於明星嘉賓、節目八卦等淺層次娛樂品位,並沒有達成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節目初衷。那麼,一檔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又該如何兼顧傳統文化的“外衣”和“裏子”呢?

■ 搭建歷史與當下的時光通道

在接受採訪時,《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解釋道:“既然是文化類節目,就要保持文化的延續性,讓之前喜歡的人一看:不錯,還是那個味兒!”

在毛嘉看來,有沿襲纔有傳承,在傳承中加以迭代,文化纔有生命力。節目做到第三季,亟待突破的是如何既保持原有的特點及精髓,又實現新的迭代開發,滿足觀衆訴求。“我們嘗試將故宮典型的、未開放區域建築和文物連接起來,力爭給觀衆一個完整的文化輸出。”如果說第一季是對故宮的探索,第二季是對故宮的呈現,第三季則是對故宮的深耕。這一季,不僅有文物的展示,更有對歷史的梳理。像故宮的欽安殿,除了藏有明清兩朝的文物,還收納了宋代宋徽宗的玉冊。這樣一枚“時空膠囊”說明“故宮不僅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建築,還是典藏了我們整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博物館”。

故宮內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文物安全十分重要。談及拍攝,毛嘉表示,每個星期一,故宮閉館,從早8點到下午5點是節目組的拍攝時間,“所有的安排都必須精確到分鐘,每個鏡頭都沒機會重拍,必須一步到位。” 在拍攝中也遇到過困難,毛嘉表示,在拍故宮倦勤齋時就被“困”住了。倦勤齋是乾隆花園最隱祕的角落,也是乾隆個人的私密空間。倦勤齋小巧精緻,活動空間不大,令人驚奇的是此處卻有一個精美的戲臺。誰在這兒演?誰在這兒聽?他爲什麼要建這樣一個戲臺?

乾隆愛聽南曲,這個戲臺上是否曾有人演出過?但攝製組翻遍所有的史料,也沒發現這裏有過戲曲演出的記載。也許當時等級制度森嚴,皇帝不便公開亮嗓,獨自在此做把票友?“當然這只是我們的猜測,但作爲文化節目,不能將這種猜測直接向觀衆輸出。”於是,節目組請來演員模擬表演,最後表現出“最有可能發生的幾個場景”。但要重現乾隆登臺的場景很難,“倦勤齋空間小,不能實地拍攝,以免破壞文物現狀,只能做攝像空間採集,後期再通過動畫合成。”就連參與表演的演員週一圍也驚呼:“我真的在這兒演出了嗎?”

毛嘉不願這檔節目成爲一個“快消品”,“要求每個鏡頭必須精準,回頭再看仍值得品味。”比如,攝製組用3D動畫復原太和殿明朝原貌,整個鏡頭僅3秒鐘。但爲了這3秒鐘,團隊對每根樑柱的尺寸、每個窗花的結構做了精心考據,並反覆比對內檐上的彩畫圖樣,以求“無限接近歷史真相”鏡頭之外還有音樂,每季音樂都是專業音樂團隊精心製作,“哪怕一個音效都要根據內容專門編配。”

毛嘉認爲,故宮像一個打開的歷史時間軸,平時人們看到的只是歷史的一個剖面,當把所有的剖面聯繫起來,就還原了歷史的脈絡。“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季也是前兩季的總結篇。”《上新了·故宮》拍攝三年,毛嘉頗有感觸,“每一季每一期甚至每一天發生了什麼都歷歷在目,永遠都在自我挑戰,自我修復,自我更新。”

■ 着墨於“文脈傳承”中的“人”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藝術系廣告學專業教師李維在分析這一季《上新了·故宮》時這樣表示:“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媒體,其追求的節目效果都應具有一定的現實關照性,旨在對媒體受衆產生積極正向的媒介輿論影響。立足於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的媒體節目更應具有時代的社會責任感,在普及各類文化載體與形式其本身文化內核的基礎上,以物講人,結合中華文脈傳承歷程中的苦難與輝煌,達成感染教化今人的傳播目的。”

她介紹:以10月31日這一期節目爲例,節目展示了景仁宮的“景仁榜”上向故宮捐贈文物的多位愛國人士,上榜者既有社會名流,也有普通百姓,不論身份地位如何,他們對文化、對祖國的熱愛一脈相承。同時,本期節目中不僅延續了往期利用演員復現文物創作過程或歷史背景的真人情景片段,還通過年輕人關注度極高的演員明星復現了戰亂年代下收藏大家張伯駒歷盡磨難保護“中華第一帖”平復帖等珍貴文物免遭擄掠,然後又將文物盡數捐獻於國家的情節片段,將文物輾轉流傳的前世今生盡數呈現在觀衆眼前。

此外,本期嘉賓的探索任務爲“尋找與故宮二次結緣的神奇動物”,所謂“二次結緣”喻指“失而復得”,謎底即是收藏在故宮靜怡軒的《五牛圖》,這一唐代名作於晚清時期流失,但卻又於五十年代出現在香港的拍賣市場,當時周總理下令要“不惜代價”搶救國寶,並由字畫修復專家孫承枝老先生花費8個月修繕,才得以使得這件寶物在故宮重現藝術光彩。因此,從始至終本季節目的編排設計緊密串聯了“人”在文脈傳承中的深刻印記,讓觀衆在瞭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更懂得文物的來之不易,引導青年一代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齊心傳承保護傳統文化,讓先輩的智慧得以留存延續,正如節目片尾鄧倫所說,“未來,我也希望把這份責任扛起來,把這樣的精神傳遞下去。”

■ 尋找不同文化圈層的“共通性”

在新一季《上新了·故宮》中,來自清華美院、中央美院、中國傳媒大學等20所高校的大學生設計團隊將通過文創設計比拼競爭“上新”名額,青年人的想法在節目中彼此碰撞,爲這檔“綜N代”節目添了新意。

高校學子分別打造個性迥異的文創新品,讓生生不息的概念得到了最新的實踐。這一季採取團隊對戰賽的方式,爲故宮注入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而在第一期節目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圍繞回傳元素分別設計出一雙故宮主題的鞋,一雙故宮紅配綠、一雙漢白玉色調,讓“故宮”的元素以一種更鮮明,但又更利於大衆接受的方式走進當代生活。

在第二期節目中,陶伎樂女俑羣和《五牛圖》作爲回傳元素,北京理工大學和江南大學的同學提取萌點作爲創作。正如雷佳音所囑託的:“女樂團各個都有具體的動作、形象,也是難得一見的古代頂級工藝,同學們可以在各個層面做一些延展的設計創想。”在以此設計跳舞的陶俑萌娃手辦,強調“生活中的各種煩惱,不如跳舞,忘卻煩惱”等現代社會的價值理念;一套“窈窕淑女”的文創產品也暗含了創作者的期許:“我們認爲女性的美,其實不僅僅是瘦的,她胖的,可愛的,自在的也是一種美。”

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張夢雯表示,高校學子深度參與《上新了·故宮》的文創設計與開發,全流程參與文創產品從理念到設計,最後走向市場的過程。換言之,《上新了·故宮》爲即將走入社會的青年學生提供了從產品設計開發到成品生產銷售的全套實踐平臺。張夢雯說:“這不但讓學生把平時學習的理論知識充分展現出來,還有閱歷豐富的專家對他們進行培育和輔導,反覆修改設計出優秀作品,最終將產品設計轉化爲可以直接上市銷售的成品,讓學生們親自見證產品的誕生面世。這極大程度地幫助高校學子實現了在全環節的自我突破和成長,爲其未來在設計行業及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道路上積累了無形的經歷資本。”

張夢雯表示,傳統文化主題的設計實踐經歷讓這些未來的設計師更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變成自己“基因”的一部分。參與《上新了·故宮》不止是提出設計創意,更是根植了學生們的文化印記。節目寓教於樂、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結合的題材內容,青春活潑的表現形式,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比課堂教育更有效、更入心。張夢雯說:“學生通過認真思考,用每一處設計細節來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表達出其背後的文化故事的永久魅力和風采,以年輕人的方式向年輕人乃至公衆進行傳播。以故宮文創爲代表的‘國潮熱’,既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自信,也表現出國內設計的水平和文化底蘊。”

在研究中李維觀察到,“國風熱”其實早在幾年前已構成青年流行文化的一個重要圈層。漢服圈、古風音樂圈均已有一批穩定的青年擁躉者,並通過自媒體平臺不斷製造着屬於年輕人的文化審美體驗,這爲文化類綜藝提供了借鑑:青年的流行文化圈層本質上是背離主流文化圈層的一個相對體系,想要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就要利用可以引發青年人共鳴的話語模式,變“對立”爲“共通”。

在文化類綜藝的節目製作方式上,除了傳統的“你說我聽”模式,以《上新了·故宮》爲代表的文化類綜藝借鑑了戶外真人秀、競賽PK、情景小劇場等多種表達形式,從青年人的媒介接觸需求出發,將視覺化表達、獵奇心理、故事式浸潤講述等多元表達穿插進行節目串聯,使得高居廟堂之上的主流文化成爲也可以吸引青年人關注的流行話題。同時。在文化類綜藝的節目播出方式上,既有在各大視頻平臺與電視臺共享的完整版節目資源,也有便於青年人在社交媒體、短視頻APP中即時分享或二次剪輯的而拆分切割的小視頻段落,比如此前的現象級文化綜藝《中國詩詞大會》打造了“萬能文藝青年”彭敏、“詩詞才女”武亦姝,多渠道的節目傳播方式助推他們在節目中展現博學多才的“高光片段”獲得極高關注度,擴大了有識青年的節目影響力與時代感召力。

“任何一檔文化類綜藝都有時空上的限制,這決定了僅從節目內容中引導青年觀衆樹立文化自信的能力也是受限的。因此,將線上節目的文化娛樂屬性與線下延展的文化創意活動結合起來,吸引青年人自主探索文化的興趣,是在文化類綜藝中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積極輿情引導的關鍵。”李維表示,“《上新了·故宮》在這一點上的表現相當到位,每期節目均安排設計師打造故宮特色文創產品,觀衆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即可直接下單購買。而不同於其他文創產品的特色在於,每期節目的文創產品都緊密貼合該期真人秀探索的主題元素,線上節目興趣構成線下商品變現的直接誘因,使得這些承載傳統優秀文化基因的元素符號不僅存在於觀衆的眼中、耳中,也存在於他們的枕邊、身上、手中……直接影響着年輕一代的傳統文化審美意趣,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實現深度融合和傳承。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央視推出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其甄選出整季節目展出文物中的9件入選年度國家寶藏特展,選在節目收官之後的春節期間於故宮博物院箭亭廣場及各地博物院同步展出,立足媒體視聽內容並提供線下延伸體驗,吸引觀衆特別是青年人走出家門進行一場文化之旅,深度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洗禮,文化的自信與自豪感自然生髮而出。”

■ 握緊節目內容的文化傳播初衷

文化類綜藝要萃取優秀傳統文化的“裏子”,需挖掘立足於不同文化表徵的抽象精神感知,文化類綜藝應以此作爲內核感染觀衆,從而激發觀衆由內心自然生髮出文化共鳴與自信。把積極的文化精神表達植入觀衆感興趣的文化表徵,讓傳統文化的“外衣”與“裏子”兼而有之,是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核心命題。

李維認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精粹以抽象體悟和感知習得,而綜藝節目受到表達方式等的限制,要喚起並引領青年人的文化興趣點,必須將居廟堂之上的文化基因轉化爲大衆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呈現。因此,以文化類綜藝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必須結合節目自身定位找準創作立足點,並結合一以貫之的創作思路。這種創作立足點可以是傳統文化的某個具體物化載體,比如《上新了·故宮》每一季節目均圍繞故宮展開文化類命題與解題式的探索性真人秀,再比如《了不起的長城》在明星嘉賓爬長城的過程中設置知識性遊戲環節引發青年觀衆的參與興趣。這些多以季播形式出現的文化類綜藝,每一期節目均以多元化的娛樂化表達方式普及了傳統文化知識,而整季節目貫穿下來,也構成了一類傳統優秀文化元素的整體表達,由此潛移默化地完成中華文化抽象內涵的傳承和普及;這種創作立足點也可以是傳統文化的某種具體表達形式,比如《叮咯嚨咚嗆》立足於傳統戲曲等非遺藝術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傳統與流行混搭的大衆化娛樂表達;比如《非凡匠心》立足於民間傳統匠心手藝人,在引領觀衆進行深度的探尋與體驗中尋訪中國瑰寶級文化與技藝;再比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立足於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語言文化,在青年人一場場智力與記憶力的較量與比拼中引領觀衆深入品味語言文字之美。

600歲故宮因爲有了青春的味道而活力四射。關於年輕人對故宮的熱愛毛嘉並不意外,“年輕人並非對傳統文化無感,文化積澱也並不意味着故紙堆,只是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頻率去對接他們的話語體系。”《上新了·故宮》用一種更年輕更廣普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正是呼應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來源: 天津日報

明星八卦
時尚訊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時尚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