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老中醫驗方 月經病藥膳大全

老中醫驗方 月經病藥膳大全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月經,是每一個女人都很熟悉的名詞,從含苞待放的十三四歲來潮,至年華老去而閉止。

老中醫驗方 月經病藥膳大全

月經病,指的是從月經初潮年齡,月經週期,經期,經量,經色,或伴隨月經週期而出現症狀特徵的一類疾病,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前後不定期、月經量多、月經量少、痛經等。

月經先期:月經週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多天以上。

(一)氣虛型月經先期症狀:月經超前,月經量較多且顏色偏淡,面色較差,精神不好,四肢無力,小腹下墜感等。

氣虛型月經先期藥膳:人蔘烏雞

【用料】:人蔘十克,烏骨雞一隻,大棗八顆,栗子八個,精鹽、蔥、姜各適量。

【做法】:將雞洗淨待用。人蔘洗淨切片,與雞、大棗、栗子、鹽、蔥、姜等共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煮至雞熟爛為止。

【功用】:益氣健脾。適用於治療月經提前飲食不欲等。

(二)血熱型月經先期症狀:月經提前,月經量較多且顏色紫紅或鮮紅,心煩易怒乳房脹痛,口乾口苦,頭暈目眩等。

血熱型月經先期藥膳:雙皮茶

【用料】:地骨皮十克,丹皮六克,茶葉三克,冰糖十五克。

【做法】:將地骨皮、丹皮、茶葉洗淨用開水浸泡15~20分鐘,加入冰糖。

【用法】:當茶飲用。每日一劑。

月經後期:月經週期延後7天,甚至四五十天以上,稱為月經後期。

(一)血寒型月經後期症狀:月經嚴重延後,月經量少且顏色暗紅,腥味比較重,常伴有小腹冷痛,四肢冰冷等。

血寒型月經後期藥膳:當歸生薑燉羊肉

【用料】:羊肉250克,當歸30克,生薑15克,鹽、味精、黃酒適量。

【做法】:將羊肉洗淨,加入當歸,生薑加水燉湯,煮熟時調入適量的鹽,味精,黃酒等調味品。

【功用】:補血益氣,溫通經脈。適用於治療月經後期月經量少色黯,小腹冷痛等。

(二)血虛型月經後期症狀:月經後延且月經量少顏色較淡,面色晦暗,頭暈眼花精神不振等。

血虛型月經後期藥膳:阿膠牛肉

【用料】:阿膠15克,牛肉100克,料酒、生薑、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牛肉、生薑、料酒一起入沙鍋,加適量的水用大火燒開後文火煮30分鐘,加入阿膠後煲兩個小時,入調味品。

【功用】:滋陰養血,溫中健脾。適用於治療月經後期量少,四肢無力,精神不濟。

(三)氣滯型月經後期症狀:月經錯後且行經不暢,月經量過少且顏色黯紅伴有血塊,情緒不穩易怒易燥,乳房脹痛等。

氣滯型月經後期藥膳:香附牛肉

【用料】:香附15克,牛肉100克,枸杞15克,精鹽、蔥適量。

【做法】:將牛肉切塊與香附、枸杞、鹽、蔥一起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水用大火燒開,再用文火燉至肉爛。

【功用】疏肝理氣,補血調經。適用於治療月經後期月經量少,心煩意亂面色枯黃等。

月經先後無定期:經期正常但月經週期紊亂,有時候提前,有時候延後七天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無定期。

(一)腎虛型月經先後無定期症狀:月經週期無規則可尋,時前時後且月經量少顏色較淡,伴有腰痠疼痛、頭暈耳鳴、夜尿頻繁且四肢冰冷等。

腎虛型月經先後無定期藥膳:桂圓肉雞蛋湯

【用料】:桂圓肉50克,雞蛋一個。

【做法】:將桂圓肉水煮十分鐘後打入雞蛋。

【功用】:補腎調經。適用於月經前後不定期腰痠腿軟頭暈耳鳴等。

(二)肝鬱型月經無定期症狀:月經週期無規則可尋,時前時後不定期且月經量時多時少,月經顏色黯紅伴有血塊,小腹入胸脅、乳房脹痛,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肝鬱型月經無定期藥膳:佛手柑粥

【用料】:佛手2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

【做法】:將佛手煎湯後去掉渣,加入粳米和水適量煮成粥,加入冰糖煮片刻。

【功用】:疏肝理氣。適用於治療經期不定伴有情緒不穩,小腹乳房胸脅脹痛等。

經期延長:正常的行經期一般是七天左右,若超過七天甚至淋漓半個月不止,稱為經期延長。

(一)脾氣虛型經期延長症狀:行經期長達七天以上,月經量不多顏色淡紅,面色枯黃,頭暈眼花,精神不濟,四肢無力,食慾不佳等。

脾氣虛型經期延長藥膳:雞子黃湯

【用料】:艾葉6克,雞蛋黃2枚。

【做法】:將雞蛋黃攪勻,再將艾葉煎湯後去渣趁熱衝雞蛋黃。

【功用】:溫養氣血。適用於治療經期延長四肢無力,小腹冷痛等。

(二)陰虛血熱型經期延長症狀:行經延長且淋漓不盡,月經顏色偏紅,手足心熱且口咽乾燥。

陰虛血熱型經期延長藥膳:芹菜汁

【用料】:鮮芹菜250克。

【做法】:將芹菜洗淨放入榨汁機攪碎取汁。

【功用】:清熱涼血。適用於治療經來淋漓不止。

(三)血淤型經期延長症狀:行經延長且淋漓不盡,行經不暢且月經顏色黯紅伴有血塊,小腹疼痛等。

血淤型經期延長藥膳:益母草飲

【用料】:益母草30克,紅糖適量。

【做法】:益母草洗淨煎湯後加入適量紅糖。

【功用】:活血化淤。適用於治療經行淋漓不止,小腹疼痛等。

月經過多:月經週期,經期基本正常,月經量較正常明顯增多,稱為月經過多。

(一)氣虛型月經過多症狀:月經量明顯增多,月經顏色淡紅,面色枯黃,小腹綿綿作痛。

氣虛型月經過多藥膳:蒸烏骨雞

【用料】:烏骨雞一隻 ,艾葉20克,黃酒30毫升,精鹽、蔥、姜、花椒各適量。

【做法】:將烏骨雞洗淨,艾葉、蔥、姜、花椒放入雞腹中,加入黃酒和適量水、鹽,隔水蒸熟。

【功用】:補虛溫中。適用於治療月經量多,小腹疼痛等。

(二)血熱型月經過多症狀:月經量過多,顏色呈鮮紅或紫紅,心煩口渴,頭暈耳鳴,腰痠腿軟等。

血熱型月經過多藥膳:天冬紅糖飲

【用料】:連皮天門冬3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天門冬洗淨加入5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後加入紅糖,煮開即可。

【功用】清熱養陰。

(三)血淤型月經過多症狀:月經量過多且顏色紫黑有血塊,小腹疼痛等。

血淤型月經過多藥膳:當歸鯽魚

【用料】:當歸10克,鯽魚1條,血竭、乳香各3克,鹽少許。

【做法】:鯽魚洗淨,將當歸、血竭、乳香納入魚腹中,放入沙鍋加適量水及鹽燉煮至熟。

【功用】:祛瘀生新,止血。適用於治療月經量多顏色黯紅,小腹疼痛等。

月經過少:月經週期基本正常,月經明顯量少或行經時間縮短,稱為月經過少。

(一)腎虛型月經過少症狀:月經量少,腰膝痠軟無力,頭暈耳鳴,四肢冰冷畏寒。

腎虛型月經過少藥膳:熟地粥

【用料】:熟地30克,山萸肉12克,粳米50克,紅糖少許。

【做法】:將熟地,山萸肉加水煎煮半小時後去渣,加入粳米煮至成粥,伴入紅糖即可。

【功用】:補腎,養血調經。適用於經量過少伴腰痠乏力,四肢冰冷等。

(二)血虛型月經過少症狀:月經過少,小腹隱隱作痛,面色枯黃,頭暈眼花且心悸心慌,睡眠多夢。

血虛型月經過少藥膳:桃仁墨魚

【用料】:桃仁10克,墨魚150克,生薑、蔥、食鹽適量。

【做法】:墨魚泡發去骨去皮洗淨。桃仁去皮與墨魚一起放入鍋中,加生薑、蔥、食鹽、水適量,大火燒開後文火燉熬至墨魚熟透。

【功用】補血,活血調經。適用於月經量少伴血塊等。

(三)寒溼凝滯型月經量少症狀:月經量少,月經顏色黯淡,小腹冷痛,四肢冰冷。

寒溼凝滯型月經量少藥膳:肉桂粥

【用料】:肉桂5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肉桂加水煎煮約半小時後去渣,加入粳米和適量的水熬成粥,加入紅糖。

【功用】:溫經散寒。適用於治療月經過少,小腹冷痛、四肢不溫等。

(四)血瘀型月經過少症狀:月經量少,月經顏色黯淡伴有血塊,小腹脹痛。

血瘀型月經過少藥膳:豬蹄煲

【用料】:豬蹄250克,牛膝15克,米酒20ML,精鹽適量。

【做法】:將豬蹄、牛膝洗淨,放入鍋中煲至豬蹄熟爛,趁熱加入米酒,入鹽調味。

【功用】:活血通經。適用於治療月經量少,顏色黯淡挾血塊等。

痛經: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疼痛或引起腰骶,劇痛昏厥,稱過痛經。

(一)氣滯血淤型痛經藥膳:川芎雞蛋

【用料】:川芎10克,雞蛋2個,黃酒適量。

【做法】:將川芎與雞蛋加水約300毫升共煮,雞蛋熟後剝殼入湯再文火煮五分鐘後加適量黃酒。

【功用】:理氣活血,止痛。適用於治療經行腹痛伴腹脹,月經量少有血塊等。

(二)寒凝血滯型痛經藥膳:麻雀粥

【用料】:麻雀3~5只,大米、鹽、蔥各適量。

【做法】:將麻雀洗淨切碎,炒熟,與大米熬成粥,加入鹽和蔥等調味。

【功用】:溫補下元,散寒理氣。適用於治療經行小腹冷痛等。

(三)溼熱蘊結型痛經藥膳:車前益母粥

【用料】:車前子30克,益母草2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車前子、益母草加水煎半小時,去渣後加入粳米熬粥,加入適量紅糖。

【功用】:清熱利溼,活血化瘀。適用於治療經行腹痛,量多量少等。

(四)氣血虛弱型痛經藥膳:當歸生薑羊肉湯

【用料】:當歸10克,生薑10克,羊肉100克。

【做法】:將羊肉切塊與當歸、生薑入鍋燉至肉爛後去除生薑、當歸。

【功用】:養血,散寒,止痛。

(五)肝腎虛損型痛經藥膳:首烏肝片

【用料】:首烏20克,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25克,青菜、鹽、醬油、料酒、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將首烏加水200ML,煮成20ML的濃汁備用。豬肝去筋洗淨切片。首烏汁加入醬油、鹽、料酒。鐵鍋中加入花生油煸炒豬肝,八成熟時加入首烏汁炒勻,最後加入木耳和青菜。

【功用】:滋補肝腎。適用於治療經後腹痛、月經量少、腰痠腿軟,頭暈耳鳴、兩眼乾澀等。

總之,月經前後的飲食調理須注意以下這幾點:

1、多吃營養豐富、健脾開胃易消化的食物。

2、多吃有利經水之行的食品。

3、多吃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及補血的食品。

4、多吃民潤腸通便的食物。

5、忌喝可樂等含氣飲料及含咖啡因飲料。

6、忌食寒性食物或生冷瓜果,不宜吃鹹食。

7、不宜吃酸澀類食物。

8、合理調配飲食。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