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愛車 > 旅行者 > 如此熟悉又陌生的臺灣

如此熟悉又陌生的臺灣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島臺灣現有9個“國家公園”以及13處“國家風景區,壯麗的海洋、高聳的山嶽、多樣的自然生態與獨特的人文風情,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美麗臺灣。

如此熟悉又陌生的臺灣

終於要踏上寶島臺灣了

飛機越過淺淺的海峽,舷窗外是迷人的阡陌農田,心上頓時一緊。是啊,終於要踏上寶島臺灣了。

想必大多數大陸人和我一樣,對臺灣,既熟悉又陌生。我是從余光中的《鄉愁》,齊邦媛的《巨流河》,當然還有龍應臺的《大江大海》裏瞭解1949年之後的臺灣的,當然還有李安的電影、阮義忠的紀實影像。

不過,我還是很快對臺北熟悉了起來,因爲發達的捷運。在大陸,我們更習慣叫做地鐵。在臺北的幾天,自己獨自出門的時候,捷運是首選。接待我們的世新大學楊嘉彥先生特別貼心地給我們預訂了靠近捷運的酒店。我固執地以爲,要迅速熟悉一座城市,莫過於自己手握一張地圖,用當地人習慣的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有一個夜晚,我還特意從臺灣大學走回了我們居住的新北市。

如果不是滿目的繁體字提醒我此刻身在臺北,穿行在騎樓式的街道,我甚至會恍惚地認爲我是在廣東的江門或者是珠三角的哪個城市。

如此熟悉又陌生的臺灣 第2張

獨一無二的美麗臺灣

  一切都是那麼熟悉

這種感覺是如此的強烈。當我走進臺北故宮的時候,我很快就拔不開腿了。人氣最旺的翡翠大白菜和東坡肉形石吸引了衆多遊客,我卻獨愛那些泛黃的書畫,在蘇軾的《寒食帖》前,我駐足良久,心潮澎湃。可惜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貼》沒有展出,無緣得見。

青花瓷器還有青銅鼎,都比我在內地看到的要感到震撼。還記得幾年前去北京故宮的時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氣勢恢宏的建築。1949年,這些國寶漂洋過海,經歷了怎樣的顛沛流離和驚心動魄。

  走出故宮的時候,已經是華燈初上

我開玩笑地問陪同的楊嘉彥先生:“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要有一天能合璧面世,那該是怎樣的文化盛況?”

兩個故宮,楊嘉彥都愛不釋手。每到北京,他必到故宮。講起雪中訪故宮的情形,他興奮得像個孩子。

在臺北,你會被隨處可見的地名勾住腳步。一擡頭就是“南京西路”“溫州路”“彰化街”,讓你倍感親切。臺北名氣最大的夜市是士林夜市,但臺灣的朋友會告訴你,其實他們經常去的是寧夏夜市。我甚至發現敦煌、天水的字眼也出現在臺北的街道。

如此熟悉又陌生的臺灣 第3張

臺灣天行宮

  不知道當年的命名者是不是出於鄉愁

或許是這樣吧。我姑且這麼去想象。很多詞語在大陸會感到比較陌生,而在臺灣卻家喻戶曉。在陽明山上,在光復樓旁邊,有一處石刻,上書“勿忘在莒”。蔣介石到臺灣後,終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以此自勉也以此提振民心。

因爲保留了繁體字的傳統,文字上的臺灣更令人着迷。透過這些和大陸細微的語言不同,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雅緻的、古典的臺灣。也是在陽明山的草山行館,我留意到“草山行館曾毀於祝融之災”這樣的表述。這要放在內地,換成“毀於火災”,便頓時沒有了文字的美感。

我們還參訪了臺北一處最後的活字印刷工作坊。工作坊的傳承人張介冠先生苦力經營着這家日星鑄字行小型博物館,守護着活字印刷最後的餘暉。時間在這家工坊,彷彿是靜止的。

穿行在臺灣島,我時常被這種慢功夫感動。張介冠先生身上的職人精神,讓人難以忘懷。生計雖艱,這位瘦高的先生守着父親留下的祖業,卻無半點抱怨之語,相反沉浸其中。進入他熟悉的活字印刷領域,便立刻活絡起來,眼神都散發着光芒。

臺北當之無愧是一座旅遊城市,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但除了熱鬧的101大樓,在很多地方是安靜的,在轉角的咖啡館,在24小時的誠品書店,在東吳大學錢穆先生的素書樓裏……

離開臺灣的前一天,我去了傳說中的松山文創園區。傍晚時分,夕陽掠過最後一縷餘暉。在誠品生活的大樓前,一個叫紅鼻頭的劇團正在露天演出。4個演雜耍的年輕人逗樂的演出讓人羣中不時爆發出捧腹的笑聲。人們或席地而坐,或斜站着,顯然很放鬆。

人羣的身後,是爭議聲隆隆中在建的大巨蛋,再遠處,是臺灣人引以爲傲的101高樓……

此外,臺灣境內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谷、玉山、墾丁、陽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遊景點。我眼中的臺灣是熟悉又陌生,熱鬧又安靜。

優生活
星座駕
名車庫
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