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廣西西部計劃志願者各顯神通破解公益籌款難題

廣西西部計劃志願者各顯神通破解公益籌款難題

來源:歐巴風    閱讀: 5.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爲西部計劃志願者後,你會發現自己爲了籌款做公益十八般武藝都得用上。”前不久,由團廣西壯族自治區委舉辦的“青春喜迎十九大 志願服務中國夢”——廣西優秀西部計劃志願者“面對面”宣講進校園活動在廣西大學啓動。當西部計劃優秀志願者代表吳道傑說出這句心裏話時,引發在場其他志願者代表會心一笑。

廣西西部計劃志願者各顯神通破解公益籌款難題

西部計劃在廣西至今已經實施14年了,其間,共有8000多名熱血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到廣西最艱苦、最基層地區紮根一線,建功立業。然而,在基層開展志願服務,無論有再好的創意和想法,資金問題始終是繞不過的一道坎兒,一些西部計劃志願者是如何在實踐中破解公益活動籌款難題的呢?

找錢做公益太難啦

“找錢做公益太難啦,腿要勤,嘴要甜,臉皮要厚。”貟德政感嘆道。他是2015年到廣西東蘭縣開展西部計劃服務的,在這樣一個山區縣城裏,由於經濟發展滯後,依靠本地實體贊助這條路幾乎行不通。

貟德政在東蘭的第一桶公益基金,是靠親朋好友們在微信上捐出來的,幾十號人七手八腳地湊了1萬多元,用於當地貧困大學生的入學助學金,平攤下來每個學生只分到幾百元,幫助作用十分有限。

意識到這樣的方法不能支撐多久,在東蘭縣待了半個月後,貟德政率志願團隊“殺”回了廣州。他事先打聽好了幾家廣州比較出名的助學機構,帶着項目策劃書,敲開對方辦公室的大門,卻收穫了4次拒絕,有的甚至懷疑他是騙子,不願與他多談。

“當時還是太年輕了。”貟德政總結說,當時他剛剛從校園踏上社會,在跟機構對接商談合作時過於理想化,空有想法而不懂實際運作。一些機構出於組織運作的角度考慮,希望資助的同時能有一些宣傳與回報,但貟德政卻想盡量在不暴露孩子信息、不消費孩子的前提下進行合作。雙方各執己見、毫不退讓,談判最終無疾而終。

“西部計劃志願者本身就處在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吳道傑認爲,志願者在法律上沒有募捐的資質,再加上西部計劃志願者流動性很大,服務期在一年至三年不等,很有可能今年與企業達成合作,明年企業方就不知道找誰,因而很少有人願意與之開展合作。

此外,志願者自身定位模糊也是造成籌款難的重要因素之一。2011年,黃加榮來到融水縣進行志願服務,他發現身邊的很多志願者對自己“應該做什麼”並不清楚。從國家政策層面上講,西部計劃志願者的定位首先是到基層服務單位做好本職工作,次要的職能纔是開展公益活動。

定位模糊,無強制要求,使得多數志願者對公益活動持“有錢我就做,沒錢我就不做”的態度,特別是進入縣級機關單位工作後,每天忙於瑣事,漸漸失去做公益的初心,更別提主動去爭取籌款了。

籌集善款是門技術活兒

2015年,在廣西鳳山縣進行了一年志願服務後,吳道傑開始嘗試使用網絡衆籌,爲村裏的學生籌款1.5萬元用於購買魔法字帖,並提供相應的書法課。第一次籌款的經歷並不順利,項目上線整整一週,他只籌到了3000多元,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

一天,吳道傑發起衆籌的消息被一位在中國福利基金會工作的朋友知道了,他熱情地幫助吳道傑,指導分析籌款不順的原因:一是賬本不夠細緻,究竟要爲多少個學生買字帖、每本字帖多少錢、是否確實需要上萬元資金等問題都沒有解釋清楚;第二,其選擇的衆籌平臺並不適宜籌集這些小項目的資金,因爲該平臺若沒能籌足目標金額,錢是不會出賬的。

聽取了這位朋友的建議,吳道傑當天下午試着在另一個衆籌平臺上線一個新的項目:爲全縣所有敬老院、五保村共307位孤寡老人籌款買收音機。由於賬目清晰、數據具體且激發人們的惻隱之心,這一次衆籌過程出奇地順利,善款每天以萬元爲單位增加,僅3天時間他就籌到了4.9萬元。之後,他們用這筆錢購買了307臺收音機,並下載了多首鳳山老人喜愛的壯語山歌,豐富了這些孤寡老人的業餘生活。

自此,吳道傑開始走上靠網絡衆籌做志願的路。爲了更熟練地掌握網絡衆籌技巧,吳道傑花了很多時間去網上研究一些籌款達人的心得,學習怎樣拍圖、怎樣寫文案、哪些細節能夠感動人、哪些真實信息應該充分呈現。他的手機裏安裝過不下10個衆籌類App,隨便點開其中一個他都能詳細介紹其特點、運作模式和適用項目。

兩年多來,利用工作8小時以外的時間,他和服務隊隊友們通過網絡籌款匯聚了10萬人次的愛心,籌集項目資金近25萬元,推出大小項目11個,開展了近200場次的志願活動,覆蓋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環衛工人、殘疾人、返鄉大學生等羣體。

網絡衆籌是新時代下一條適合草根志願者的路,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吳道傑發現衆籌只能在短時間內起到應急作用,並不是一條長久之道。“終究還是勢單力薄,缺乏穩定的社羣作爲後援”。

“網絡衆籌是個不斷消耗人情的平臺,若僅靠固有圈子裏的人獻愛心,並不能走多遠。”吳道傑表示,他計劃在結束志願服務之前建立一個高質量社羣,把願意爲鳳山公益出資的人都集中起來,以解決網絡衆籌延續性差、效率不高等問題。

如何打破從輸血到造血的瓶頸

很多志願者在服務過程中,也會遇到公益項目持久開展在時間和平臺方面的侷限。在吳道傑看來,志願者對公益活動的規劃決定了籌款方向,“打算待一年,要思考做怎樣的活動才能最快取得成效;待兩年,要思考怎樣才能將公益項目做得出彩,引起關注;打算待三年或以上,就要想着怎樣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公益活動或組織,打造志願文化底蘊”。

如何打破從輸血到造血的瓶頸,避免志願項目隨着團隊核心人士服務期滿後離開,而陷入人走茶涼的困境?一些志願者也展開了各種嘗試。

利用假期時間自費往返廣州七八次的德政,在連續被4家助學會拒之門外後,終於成功與第五家助學機構談成了合作,拉到了7萬元的愛心善款。由於善款來之不易,德政和夥伴們決定要合理利用好這筆“愛心啓動資金”。在團東蘭縣委和縣招商局的支持下,他們成立了東蘭縣誌願者愛心淘寶店,銷售墨米、板栗、米酒等東蘭特產,所得收益與供貨村民五五分成,既幫助村民增加了收入,又持續保障了公益活動的資金供給。

在服務期剩下的1年裏,德政一直想方設法成立一個基金會,建立規範化的機制,爲之後的志願活動持續供給資金。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從事志願服務的黃加榮,爲每天要走危險山路上學的留守兒童發起了“護身鎧”項目,爲孩子配備書包、防滑靴、求救報警哨子、緊急醫藥包等必要裝備。這一項目所需資金量非常大,一開始,他也走衆籌路線,但所得資金只夠開展兩期活動,一時間陷入困境。

轉機出現在2014年。這一年,黃加榮被邀請參加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馬來西亞的交流活動,活動期間,黃加榮主動抓住機遇,隨身攜帶融水縣及“護身鎧”項目的相關資料,逢人便宣講,憑藉獨特的切入點,他的項目最終吸引了廣州一家集團30萬元的項目贊助金。憑藉有力的資金支持,他們將項目效果儘可能做到最好,並在之後的首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大賽中獲得了金獎,再次收穫數十萬元獎金。

在此基礎上,黃加榮等人又發起了“苗繡媽媽反哺‘護身鎧’、護航苗族深山留守兒童”項目,通過傳承苗族刺繡文化、增加留守婦女收入,目前“苗繡媽媽”項目已吸納40名留守婦女作爲繡娘,“苗繡媽媽”的個人月收入2000多元,一批“護身鎧”用具通過這一項目反哺給了留守兒童。

“儘管籌款的方式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堅持’二字。”黃加榮說,網絡衆籌也好,實體籌款也好,自主創業增收也好,都需要志願者對當地情況充分調研,因地制宜設計項目,完善和豐富項目資金來源的渠道,這樣才能保障志願服務項目長效開展。(記者 謝洋)

原標題:廣西西部計劃志願者各顯神通破解公益籌款難題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