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啃老族女喂水銀弒母 水銀吃多少會致死

啃老族女喂水銀弒母 水銀吃多少會致死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啃老族女喂水銀弒母:“我就是管她借錢,她不給我。”39歲的“啃老族”楊某說道。平時,楊某隻要沒錢就向母親劉某索要。2014年1月份,楊某再次向母親要錢被拒,心懷怨恨的她將溫度計砸碎取出水銀倒在飯勺內,強行喂其母喝下,隨後用衣物纏繞母親頭面部,致母親劉某死亡。

啃老族女喂水銀弒母 水銀吃多少會致死

案發時,楊某7歲的女兒在另一屋內。隨後,她翻出母親的錢,帶着女兒和屍體一起生活兩個多月,後因無法忍受屍體腐爛氣味才搬走。因樓內氣味刺鼻,鄰居報警得以案發。今天上午,楊某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和盜竊罪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審。

今天上午9點50分,該案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審。楊某現年39歲,北京人,大專文化程度,案發前無職業。身穿黑色短袖的楊某被帶進法庭時,看向旁聽席。楊某結婚兩次均離婚,案發前帶着女兒跟母親生活在一起。

據檢方指控,被告人楊某於2014年1月中旬,在本市豐臺區一居民樓內,因瑣事與母親劉某(歿年61歲)發生爭執,後楊某對母親進行捆綁、毆打,將事先購買的體溫計砸開,將體溫計中的水銀灌入其母親口中,並用衣物纏繞其母親的頭面部,造成劉某死亡。隨後,楊某竊取劉某存放在屋內的銀行卡、存摺及2000餘元現金,並從劉某存摺中提取9600餘元現金。

庭上,楊某接受訊問時,不用公訴人多問,楊某顯的格外冷靜,詳細描述殺母細節。“我要錢,她不給我”,回憶起殺害自己母親的情節,楊某臉上一副不以爲然的樣子。“我沒工作也沒錢,就是想要錢,她不給我。”正是因爲老母親拒絕了她的要求,楊某起了殺心。

事發當晚,楊某將溫度計砸開,將水銀倒在飯勺內。楊某按着母親的頭強迫她將水銀喝下,意識到危險的劉某拼命掙扎。這時,楊某7歲的女兒嚇的直哭,楊某讓女兒去了另一間臥室。隨後,楊某立即在家中翻找起值錢物品。

案發第二天,楊某將屍體拖入臥室,並用膠帶捆綁。隨後,她把臥室的門鎖上繼續帶着女兒在屋內生活。兩個多月後,屍體腐敗的氣味越來越重,楊某隻得帶着女兒搬離。其間,她多次返回住所,用洗衣液及清涼油掩蓋屍體腐爛的氣味。推薦閱讀:狠心喂7月大外甥水銀 男嬰生命垂危

據悉,案發源於鄰居的報警。因樓內長期泛着惡臭,住在該樓的一位住戶報警,民警趕到現場,反覆敲門無人應答後,民警聯繫開鎖公司打開防盜門。進入房間後,經過辨認,牀下有一具早已腐敗不堪的屍體,屍體被一個藍色的被子蓋着,手腳都被人捆綁。經過偵查,警方初步鎖定嫌疑人楊某。

延伸閱讀:吃水銀會致死嗎?水銀吃多少會致死?

啃老族女兒喂水銀弒母的行爲,讓人不甚唏噓。那麼吃水銀會死嗎?水銀吃多少會致死?

水銀是一種重金屬,如果被人誤食的話可能會致死。雖然知道水銀對人有致死的毒性,但是你知道水銀吃多少會死嗎?下面告訴你水銀吃多少會死。

水銀吃多少會致死?

理論上人若食用0.1克汞就會中毒致死。當汞進入人體後,即集聚於肝、腎、大腦、心臟和骨髓等部位,造成神經性中毒和深部組織病變,引起疲倦,頭暈、顫抖、牙齦出血、禿髮、手腳麻痹、神經衰弱等症狀,甚至會出現精神混亂,進而瘋狂痙攣致死水銀本身是沒有毒的,不過它的蒸氣和可溶性鹽卻劇毒無比,就拿氯化汞來講,致死量0.2-0.4克,汞的蒸氣,致死量在2.5克左右,但是金屬汞,也就是常說的水銀是沒有什麼毒性的

但是用銀汞補牙,是會有一點毒性的,因爲它永遠在你嘴中嘛,時時刻刻都在緩慢的蒸發,不過這點毒性可忽略不計了啦。

汞即水銀,是一種液體金屬。比重13.6,熔點-39.3℃、沸點357℃。汞在常溫下即可蒸發,其蒸氣無色無味,比空氣重七倍。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別是汞的有機化合物毒性更大。

魚在含汞量0.01-0.02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就會中毒;人若食用0.1克汞就會中毒致死。汞及其化合物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徑侵入人體。當汞進入人體後,即集聚於肝、腎、大腦、心臟和骨髓等部位,造成神經性中毒和深部組織病變,引起疲倦,頭暈、顫抖、牙齦出血、禿髮、手腳麻痹、神經衰弱等症狀,甚至會出現精神混亂,進而瘋狂痙攣致死。有機汞還能進入胎盤,使胎兒先天性汞中毒,或畸形,或癡呆。汞的毒性是積累性的,往往要幾年或十幾年才能反應出來。食物鏈對汞有相當大的富集能力。

如淡水魚和浮游植物對汞的富集倍數爲一千,淡水無脊椎動物爲十萬,海洋植物爲一百,海洋動物爲二十萬。

水銀的毒性尤其對懷孕、哺乳期婦女和六歲以下兒童有嚴重威脅。水銀可以流入胎盤,直接損壞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對胎兒將來的認知能力和運動能力有很大影響。還有證據表明,水銀會增高血壓,提高成人心臟病突發的風險性。另外,它還是一些免疫系統疾病的根源,例如各種器官的硬化症。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