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智能手機使年輕人不善於社交

智能手機使年輕人不善於社交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智能手機使年輕人不善於社交

我們這一代人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表情符號確切地理解他人的感覺。但現在研究人員聲稱,現在的孩子總是全神貫注的盯着自己的手機,他們無法準確地知道人們的真實感覺。

這是面對面互動的時間越來越少的結果,這項研究發現,年輕的孩子們每天會粘着電子設備近五個小時。研究人員測試了11到12歲的孩子對見到的照片中人的情緒的辨識能力。“許多人看到了數字媒體的教育好處,然而卻很少有人關注到爲此付出的代價。”研究作者帕特里夏·格林菲爾德說道他是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兒童數字媒體中心的心理學教授。

“其代價之一就是孩子對情感信號的敏感度下降,失去理解別人的情感的能力。” 這項心理學研究調查了來自加州南部公立學校的兩組11到12歲的兒童:其中51人一起在洛杉磯東部的巴利語學院住五天,另54人來自同一所學校。研究中住在營地的學生不允許使用電子設備。在這個政策施行的前幾天,許多學生都面臨了挑戰。

學生們需要觀察研究出示的48張有着快樂、悲傷、憤怒或害怕的面孔的照片,並且他們識別畫中人的感受。他們也會看的演員彼此間交流的視頻,並被要求描述人物的情感。五天沒有使用智能手機、電視或其它數字產品的學生辨識人們表情的能力顯著強於那些玩手機的人。研究人員還追蹤當試圖描述照片和視頻中人物的情感時,學生所犯的錯誤。

當瀏覽這些照片時,在營地的學生在研究結束時,平均犯了9.41處錯誤,研究開始時他們平均犯了14.02處錯誤。“人們從屏幕上很難了解非語言形式的情緒線索,而面對面的交流時卻能做到這點。”研究的主要作者耶爾達·烏爾絲說:“如果你不練習面對面交流,你可能會散失一些重要的社交技巧。”

格林菲爾德教授認爲這結果十分重要,因爲只需短短5天就能見效。烏爾絲教授補充了對使用表情符號代替面對面的交流的看法:“我們是羣居動物。我們需要遠離這些設備的時間。”(實習編譯:葉秀金 審校:邱天華)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