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新療法或能有效治療複發性尿路感染

新療法或能有效治療複發性尿路感染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能應對複發性尿路感染(UTIs)的方法。

新療法或能有效治療複發性尿路感染

在猶他州立大學的微生物學家的帶領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叫做脫乙酰甲殼素的化合物如果和抗生素一起使用可以在老鼠模型上成功的清除細菌在膀胱內生長。

尿路感染一般是由於大腸桿菌感染膀胱引起的,這種疾病會引起排尿疼痛和尿頻現象。女性發生這種感染的風險要高於男性,這很可能是由於女性的尿道長度較短造成的。

患有尿路感染的病人一般會被派給抗生素藥物,但由於無法完全清除深入膀胱細胞層的細菌,這種治療手段並不總能起到作用。據猶他州立大學的博士後學生、研究報告作者馬修·布朗戈介紹,通常來說複發性尿路感染患者會在6個月內發生病情復發,這表明抗生素藥物無法完全清除感染。

爲了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研究人員使用脫乙酰甲殼素測試了許多的抗生素,前者是一種在甲殼類動物身上提取的派生物,通常被作爲藥物載體使用。研究人員發現司帕沙星和環丙沙星等氟喹諾酮類藥物在清除膀胱細菌上最爲有效。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脫乙酰甲殼素可以剝離膀胱內具有保護作用的上皮細胞層,從而使得抗生素藥物能夠進入深層的細胞組織殺滅細菌。這些上皮細胞的作用是阻止尿液滲入膀胱組織,它們能夠快速的再生,在治療結束後可以重新生成一道具有保護作用的防線。

布朗戈表示,他們進行的工作與人們的預期可能有所不同,因爲一般情況下對感染的治療不會破壞人體的細胞層,但在處理複發性尿路感染--至少是在治療老鼠的感染--時,這種方式是有效的。

布朗戈還提到,雖然和脫乙酰甲殼素療法的作用機制不完全相同,但大腸桿菌侵染膀胱的時本身就會引起膀胱上皮細胞剝落的現象。這種由大腸桿菌造成的剝落現象會在細胞層上形成不平整的小溝,這也就可以解釋某些病人在使用抗生素療法時效果較好,其他人則沒有那麼理想的感染清除效果。

他認爲,細胞層的剝落現象是會自然發生的,所以使用藥物剝離一定量的細胞層並沒有帶來太大差別,只是把自然發生的過程強制的實現了。

根據美國腎臟病基金會的說法,尿路感染造成了美國人每年1000萬次的就醫看病,每5名美國女性中就有1名會患上尿路感染,其中20%可能會患上雙重的感染,不僅如此,患有雙重尿路感染的病人又有30%的機率會再患上新的尿路感染,而其中80%的女性還會有復發的現象。引發尿路感染的菌株可以生存很長的時間,不斷的造成疾病發作。

研究的結果已經發布在了《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上,基於這個結果,研究作者馬修·布朗戈希望他們的工作可以爲將來尿路感染的治療方式帶來影響,他認爲病人們有可能得到脫乙酰甲殼素的導管插入治療,讓藥物可以直接注入膀胱,不過這種治療方式只會在那些使用抗生素無法起到理想治療效果的患者身上使用。

布朗戈表示,對於這種難以完全清除,病人常常需要複診的複發性尿路感染而言,將來可能會出現更多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實習編譯:陳鷺榕 審校:邱天華)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