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兒科 >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怎麼治療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怎麼治療

來源:歐巴風    閱讀: 6.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概述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怎麼治療

發育性髖脫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即過去稱之爲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畸形,如不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年長後可造成患髖和腰部疼痛,影響勞動。實際上臨牀所見的患兒,脫位程度不同,有的並沒有真正的脫位而只是有潛在脫位的可能性。因此近年來,有的學者主張稱本症爲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DH)或稱爲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本症發生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瞭,遺傳因子起重要作用,通過顯性基因傳遞,本症的主要原因系髖關節的骨性結構形態的異常和關節四周軟組織的發育缺陷,有的作者支持髖發育不良的說法,有些作者認爲關節囊鬆弛,股骨頸前傾角過大所致。

(二)發病機制

目前認爲本病是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

1.遺傳因素 Wynne-Davies於1970年提出發育性髖脫位的主要遺傳機制之一是遺傳性韌帶鬆弛,另一個提示與遺傳有關的現象是,如果單卵雙胎中的一個患發育性髖脫位,則另一個患病的機率爲34%,而雙卵雙胎則爲3%,此外,分娩過程中母體產生鬆弛激素導致韌帶鬆弛而使骨盆擴張以利分娩,這種激素通過胎盤進入嬰兒體內,同樣使女嬰產生韌帶鬆弛,而對男嬰的作用較小,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亞非人的發病率較東歐白人明顯低。

2.病理改變 可隨年齡的增長,是否負重以及脫位的程度而變異,骨骼,關節面,髖周軟組織的變化很難區分產生異常的先後或因果關係。

(1)骨骼方面的變化:

①髖臼淺而狹長,斜度大,髂翼上因股骨頭的刺激可形成假臼。

②股骨頭與髖臼不相稱,股骨頭可變形。

③股骨頸可變短而粗,或爲股骨頸頸幹角增大,前傾角加大。

④骨盆可發育異常,如髂骨翼狹,髖臼底增厚,坐骨結節分開等。

⑤脊柱在大年齡,雙側脫位時可有腰椎前突。

3.軟組織方面的變化

(1)髖臼緣的盂脣可由於股骨頭壓迫而向下翻轉。

(2)關節囊可有不同程度的鬆弛,拉長,增厚,前方受髂腰肌的壓迫可呈葫蘆形。

(3)圓韌帶可增長,增厚,肥大或呈斷裂甚至消失。

(4)關節周圍的肌肉如髂腰肌,內收肌,股直肌,臀肌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攣縮。#p#副標題#e#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有易患因素,如女性,陽性家族史,臀位產及羊水過少。

由於患兒年齡,脫位程度以及單側或雙側病變的不同,臨牀表現可以不同,然而主要的徵象如下:

1.步態跛行 常爲就診的惟一主訴,單側者身體向患側晃動,雙側者有明顯的“鴨步”左右搖擺,同時可見腰椎前突,臀部後突。

2.雙下肢不等長 見於單側脫位者,單側者股紋,臀紋不對稱,雙側者會陰部變寬。

3.大粗隆改變 大粗隆上升,突出,位於Nelaton線(髂前上棘至坐骨結節的連線)以上。

4.幾種體徵的檢查

(1)歐土蘭尼(Ortolani)徵:多用於新生兒期病兒雙側髖關節常規檢查,以便早診早治,陽性者爲平臥位屈髖90°,檢查者握力向下可致髖脫位,外展時髖可復位,本徵是檢查患髖是否易復位爲目的。

(2)加里阿滋(Galeazzi)徵或阿里斯(Allis)徵:陽性者爲單側脫位時平臥屈髖屈膝二足放臺上,可見雙膝高低不等。

(3)巴羅(Barlow)試驗:多用於檢查新生兒,屈髖90°,屈膝使足跟觸及臀部,一手握住踝與股骨大,小粗隆,另一手固定骨盆,髖從中立位漸內收並輕用力向下或拇指在小粗隆部加壓,可引起股骨頭向後脫出,然後外展髖並稍加牽引可使之復位,此爲不穩定髖。

(4)望遠鏡試驗:檢查者左手扶患髖大粗隆,右手持患肢上下推拉,左手可感大粗隆上下移動。

(5)川德倫堡(Trendelenburg)試驗:患兒單腿負重站立,正常時對側骨盆上升以保持平衡,脫位時因臀中肌鬆弛力弱致對側骨盆下沉,發育性髖脫位可並存斜頸,跖骨內收等姿勢性畸形。

根據上述臨牀特點和輔助檢查結果,及有無易患因素,如女性,陽性家庭史,臀位產及羊水過少等,可確診爲本症。#p#副標題#e#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治療

(一)治療

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治療的方法按病兒的年齡以及病理變化的情況而有所不同。

1.6個月以內患兒 一般6個月以下的嬰兒治療比較簡單,雙下肢保持高度外展位漸可復位,用梯形尿枕、蛙式位夾板或Pavlik吊帶保持3~4個月,多數可以治癒。

2.3歲以內患兒 3歲以內的患兒採用保守療法,麻醉下進行手法整復,用蛙式位石膏或支架固定2~4個月,再換用外展位支架石膏或外展支架固定4個月,療效比較滿意。北京兒童醫院在1973~1991年底用上述方法治療髖脫位病兒1000多例,90%以上的病例均獲成功。

3.3歲以上患兒 3歲以上的病兒手法整復失敗率增高。4~7歲的兒童一般需要手術切開復位。根據病理變化可採用關節盂脣切除以加深髖臼,骨盆截骨術(salter)、髖臼周圍截骨術(pemberton)、骨盆截骨內移術(chiari)、髖臼挖深或臼蓋成形術等,這些方法旨在加深或調整髖臼的方向。此外,可採用股骨粗隆下旋轉截骨術來糾正前傾角過大,內收截骨術糾正髖外翻,均對穩定關節有利。

近年來手術年齡有所擴大,但8歲以上病兒的療效不理想,易致患髖僵硬,日後不能耐受遠程走路以及腰、髖疼痛問題。#p#副標題#e#

(二)預後

1.關節外的因素

因髖關節四周的肌肉與筋膜縮短,使股骨頭不能向下拉至髖臼水平。內收肌攣縮使髖不能外展,也是復位困難的因素。由於大粗隆向近端移位,致臀中、小肌短縮。髂腰肌位於髖臼的前內側,緊貼關節囊。股骨頭向上外方脫位時,髂腰肌隨小粗隆上升而拉緊,壓在關節囊上,甚至發生粘連。

2.關節內的因素

(1)關節囊:關節囊由於負重,包在股骨頭上的關節囊肥厚並可與局部的髂骨翼外側面粘連。關節囊峽部過窄,致股骨頭不能通過。關節囊封住髖臼開口部或與股骨頭粘連,使股骨頭與髖臼隔開。復位後很不穩定。X線照片顯示有側方移位或不能中心復位。

(2)盂脣:復位手術中發現盂脣內翻者約佔35%。正常髖臼的盂脣位於臼緣,向外呈弧狀突出,加深髖臼覆蓋股骨頭的面積。股骨頭向上脫位時,盂脣部向外翻出,壓在髂骨上。股骨頭進一步向上移位。從後方離開了盂脣。此時盂脣反因自身的彈性向內翻入髖臼,成爲復位的另一障礙

(3)圓韌帶:圓韌帶過度肥厚、拉長或呈片狀,均可影響股骨頭復位。

3.骨性因素

股骨頸前傾角過大,股骨頭不朝向髖臼,可引起半脫位和再脫位。股骨頭的梨狀變形會使復位困難。另一骨性因素爲髖臼發育不良。這是由於髖臼未容納股骨頭,失去正常塑形過程引起的。新生兒髖脫位伴髖臼發育不良的較少。髖臼發育不良隨脫位時間的延長而加重。復位後,股骨頭對髖臼產生壓力,髖臼又進一步發育,1~2歲以內的大都可恢復。#p#副標題#e#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應該如何預防?

病因尚不明,尚無系統的預防措施。

小兒發育性髖脫位吃什麼好?

具體飲食建議需要根據症狀諮詢醫生,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全面而均衡。

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