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佳句美文 > 網絡經典流行語錄彙總

網絡經典流行語錄彙總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數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網絡經典流行語錄彙總

網絡語言是一個階段內社會文化在互聯網上的投射,是網民交流不可缺少的要素。互聯網飛速發展,網絡語言隨之日新月異,富有想象力的網民創造了“蠻拼的”“給力”“點贊”等一大批簡潔、清新、向上的 網絡語言。充滿正能量的網絡語言,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成爲溝通心靈、傳遞友善的工具。但與此同時 ,“逼格”、“尼瑪”等粗鄙化的網絡語言廣受詬病。這些低俗的網絡用語,或是情緒發泄式的網絡謾罵,或是以惡意中傷爲目的語言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部分網民的消極情緒,污染了網絡文化環境。

應該說低俗語言,在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會存在,社會發展世俗化的一面一時似乎難以改變。但是,現代社會的各類媒體承擔着傳遞信息、啓迪思維、培養價值觀的作用。如果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大量使用低俗語言,會在社會生活中無意識助長社會不良風氣的養成和蔓延。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他們暢 快地表達自己時,是否想過這是對別人,特別是未成年人的一種“污染”?現在很多中小學生都接觸網絡,不難想象,當我們的後輩一口一句髒話並習以爲常的時候,那場景必然不堪。

各類媒體近年來大有廣泛使用網絡低俗語言之勢,有其必然的原因。一些廣播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娛樂 節目多以網絡低俗語言的使用來譁衆取寵、吸引眼力,進而提高收視率;而報紙、網絡等媒體也無非是爲了提高作品的關注度和點擊量,進而提高訂閱量。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或正在使用一些網絡低俗語言,初衷可能都是爲了讓自己的欄目或作品更加接地氣、受歡迎,殊不知,媒體從誕生之日起,也同時承載着信息傳播和語言正向傳播的雙重使命。換句話說媒體以高雅的文字語言引領社會風氣,纔是正道。以前造詞者都是文人雅士,引得衆人模仿,方纔有“洛陽紙貴”一說。

  爭議不斷,元芳你怎麼看?

隨着網絡在工作生活中越來越成爲“剛需”,網絡用語也逐漸入侵了人們的日常用語。但直白、形象的網絡語言,也容易引來爭議。比如對“小鮮肉”一詞,演員袁立就發微博質疑有“馬上要去偷情”的感覺,“一天到晚肉掛嘴上,不雅”;“屌絲”一詞,也曾遭到馮小剛的炮轟。

作爲一種社會亞文化,網絡語言其實也和其它文化形式一樣,需要一分爲二地看待。一方面,網絡語言反映社會不斷更新發展,一些鮮活的網絡用語作爲新興的表達方式,成爲傳統語言詞庫的升級和更新。例如,曾出現在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中的“點贊”,就是在社交媒體出現點贊功能後纔有的新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網絡語言有低俗化的傾向,粗話、下流話層出不窮,動輒涉及身體器官進行攻訐謾罵,對語言生態產生了不良影響。此外,還有更多中性的網絡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短暫的潮流,一部熱播電視劇的臺詞、一條引起熱議的微博……都可能製造網絡流行語,比如“元芳你怎麼看”“且行且珍惜”等,只要無傷大雅,自會大浪淘沙。

既然網絡語言不可一概而論,在評價、應對時就應分門別類、區別對待。應反對的不是籠統的“網絡語言”,而是“網絡語言粗鄙化”,兩者不能混爲一談。對網絡語言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作爲我國語言規範標杆的《現代漢語詞典》,歷次改版都吸納了一些網絡熱詞,2012年改版時收錄了“雷人”“山寨”“粉絲”“閃婚”等,同時也拒絕了“剩女”等具有歧視色彩的詞語。這種有取有舍的做法,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取向。

那些“拿着粗俗當個性”的網絡粗話,干預當然是必要的。但“一刀切”地禁止則未必可取。這不僅會引來於法無據、不近人情的'質疑,更面臨執法成本過高、可操作性不強等實際問題。

  網絡語言粗鄙化是一種病,得治

單就“網絡低俗語言流傳的現象需要治理”這一觀點來講,首先,它不應該今天才被網絡管理部門意識到,其次,這種治理不是教育部能完成的事。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年年發佈報告,網絡低俗語言對社會文化的“侵犯”也早已形成,而“非治理不可”這樣的話由教育部提出,更像是一句口號。

試問,要治理網絡低俗語言,教育部能做什麼?扼制低俗語言的傳播,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扼殺其傳播途徑 ,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這樣的辦法:由專業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蒐羅一些網上的低俗新詞,對這些不文明用語設置“全網屏蔽”。且不說這個辦法是否合適,即便真要如此,在這個工作中,教育部能貢獻的力量也很有限。

那麼如何化解網絡低俗語言呢?一方面,應當分清語言使用的場合,在公共空間、正式場合中禁止使用粗鄙的 網絡詞語。比如涉及未成年人的課堂教學、教材編寫等方面,毫無疑問應當規範用詞,讓青少年形成嚴謹、文明的表達習慣。此外,媒體報道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社會教化功能,必須注意遣詞造句的嚴肅性。在戶外廣告等公共空間中,也不能容忍粗鄙氾濫。在這方面,有必要將相關表達規範納入法律法規之中,嚴守底線。比如 “屌絲”一詞曾被國內某公司用在廣告中,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亮相後卻遭停播,就是因爲美國廣告、傳媒界有規定,一些俚語以及不雅之詞必須被技術手段過濾掉。

另一方面,語言是社會的鏡子,網絡語言有粗鄙化的趨勢只是病症,病竈在於浮躁的社會心態,更容易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聚集戾氣,進而轉化爲粗俗的發泄式表達。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滿口髒話的人,往往在網絡 上也是各種網絡髒話“信手拈來”;而一個平常溫文爾雅的人,到了虛擬的網絡空間裏也更傾向於主動拒絕粗俗用語。在現實生活中呼籲人們注意文明用語,化解社會戾氣,纔是從根本上剷除網絡語言粗鄙化的土壤。

語言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社會背景、技術條件下,同一門語言可能生髮出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 但千變萬化的語言表達之中,文明禮貌等基本的價值觀念應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網下、現在或是未來,粗鄙和低俗,都不應、也不會成爲社會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