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勵志人物 >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史鐵生在我我文學史上有這不容小覷的地位,很多人看過史鐵生的書後,還都有不小的感慨,史鐵生爲什麼癱瘓呢?要是史鐵生沒有癱瘓是不是就會是另一番光景呢?下面就和男人世界小編一起來看看史鐵生的勵志故事吧。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史鐵生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

有位當年和他一起到延安插隊的知青回憶錄,對史鐵生的腿爲什麼癱瘓寫得很詳細。對有關章節摘錄如下:

如果沒有插隊,沒有在農村染上疾病(在本文中,會較多使用“如果”這個詞,以探討命運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史鐵生也不會成爲後來的史鐵生。黃土高原上的勞動是艱苦的,當地老鄉就把耕作說成是“下苦”,並稱自己爲“下苦人”,史鐵生作品中對此也有詳細的描述。這對於習慣於大城市舒適生活、身體嬌嫩的知青來說,無疑是一種嚴峻的考驗。不僅是意志的考驗,也是體力的考驗。史鐵生的意志當然是沒有問題的,遺憾的是身體出現了問題:因脊髓受損傷而引起腰腿疼痛。如果史鐵生當時馬上申請“病退”回北京,事情就不會發展到更爲嚴重的地步。因爲回京後可以得到治療,使病情好轉,也可避免繁重的體力勞動對身體造成進一步損害。按照北京市政府的知青政策,患病的知青可以以“病退”的方式回北京。雖然上面號召知青“紮根農村一輩子”,但是很少有知青真正這樣想。所以有些健康的知青也想方設法“病退”,例如開假的診斷證明、裝瘋、裝病,甚至自殘(當然是輕度自殘,以免付出太大的代價)。有門路的知青則不用如此費勁,一些幹部子弟或直接調回北京,或“走後門”當兵、以軍隊爲跳板回京。

史鐵生儘管不能“走後門”離開農村,也不會不擇手段逃離陝北,但是以正常渠道回京應該是可以的,可惜他沒有這樣做。這主要是他當時對病情的嚴重性估計不足,以爲只是坐骨神經疼,或是腰肌勞損。也許還有一點,是他可能並沒有把陝北看作是“春風不度的鬼門關”,而是把它視爲“世外桃源”。他看到鄉親們辛勤的勞作中也有詼諧和歡笑,並把人們揮汗如雨的勞作描繪成一幅從容、有節奏的動人畫面。“那情景幾乎使我忘記自己是生活在哪個世紀,默默地想着人類遙遠而漫長的歷史。人類好像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精神的暢想抵消了史鐵生身體上的苦痛,讓他並不急於告別陝北。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第2張

善良的陝北老鄉心疼史鐵生,照顧他,讓他幹較輕的活——喂牛和放牛,這讓史鐵生心裏充滿感激。在陝北,唯一能代替人力的牛被鄉親們視爲寶貝,喂牛又是一項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不是任何人都能勝任的。老鄉把喂牛這樣機要的工作交給他這個初到農村的小青年,充分說明對他的信任。孰料,這出於好意的安排,反而加重了他的病情。這完全是一場意外,在一次山野放牛時,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引起史鐵生持續高燒,結果就臥牀不起,稍稍緩解後也難以正常行走。如果史鐵生在發病時能得到救治,起碼及時退燒,或許不一定使病情發展到不可扭轉的地步。可惜當地的醫療狀況不能滿足這種急迫需要——既無“120”系統,也無基本的急救設施。

如果史鐵生有特殊的背景,也能及時獲得救助。例如我們縣曾經歷兩次特殊的空中“120”行動。一次是幾名高幹子弟被嚴重燒傷後,其同伴直接打電話給中南海,空軍的直升機馬上將傷員接回北京;第二次是一名知青“模範”人物不慎摔斷腿,北京市派直升機降臨黃土高原。但史鐵生當然是不可能享受這種特殊待遇的。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第3張

於是治病就這樣被耽誤了。他不得不在1972年告別陝北,真正“病退”回北京。

史鐵生回京後馬上住進友誼醫院,是在他父親的攙扶下艱難地走進醫院的。當時他曾暗中發誓:“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沒想到一年之後卻是被人擡着出院。爲什麼沒治好病也沒去死呢? 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護士長兩次將他從死神那裏“搶下來”,王主任後來勸他看書,說:“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這句話給他指出一條活的路,讓他慢慢地做些事,於是慢慢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還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史鐵生說:“我沒死,全靠了友誼。”朋友們鼓勵他,不時給他帶來歡樂和對新生活的期待。(《我二十一歲那年》)

史鐵生是在21歲時雙腿癱瘓的。就像文章中所寫的那樣,他那時心情無比地糟糕和絕望。

比起邰麗華、姜馨田來,史鐵生得以多享用了20年健全的生命,這是一件幸事。但同時,殘疾對史鐵生的打擊又是那麼突如其來,不像邰麗華她們,在不諳世事時就成爲了殘疾人,有一個慢慢接受的時間。在一個年少輕狂、風華正茂的年齡,陡然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打擊,無異從天堂墜入地獄,無數夢想、無窮的雄心壯志,都化爲泡影,那種痛苦絕望可想而知。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第4張

在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初,總有人勸他“要樂觀些,你看生活多麼美好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可是這種話對史鐵生幾乎起不到任何激勵的作用。史鐵生心裏說:“開玩笑,你們說的輕鬆,病又沒得在你們身上。”尤其是在雙腿剛剛癱瘓的時候,生命對於史鐵生幾乎已經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來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當時,大夫告訴史鐵生,他的病如果是腫瘤,可能還有的救,否則,這輩子就得準備在輪椅上過了。於是,史鐵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寫兩個字,一個是腫瘤的“瘤”,另一個字就是“死”。史鐵生用這種方式祈禱,希望把這兩個字寫到千遍萬遍,或許就能成真,不管是腫瘤還是死,都好。到後來,證實了他的病並非腫瘤之後,他就只寫一個字了:“死”。

史鐵生的病根是在18歲時落下的。那時他到陝西延川縣插隊,一次在山裏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燒之後出現腰腿疼痛的症狀。21歲時,史鐵生因爲腿疾而住進了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這件事似乎再一次證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無端癱瘓了雙腿,讓一個本來鮮活年輕的生命,無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卻又總是在脆弱的同時展現出它的韌性。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緯度地區生長着的地衣,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依然能夠存活。儘管它的生長速度慢得驚人,幾百年也長不到一個平方釐米,但它卻實實在在地生存着,它生存的目的就是不要死去,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質。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第5張

人的生命同樣如此。餘華寫過兩部著名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活着》。在《許三觀賣血記》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許三觀,從年輕到蒼老歷盡艱辛;每逢家庭變故,他就以賣血來挽救危機,甚至差點爲此送命。一次次賣血後,唯一的補償就是到飯館裏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在《活着》裏,地主少爺福貴的一生中,敗家,中年喪母、喪兒、喪妻,喪女婿,到最後,連唯一的孫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林肯的小故事)無論是許三觀還是富貴,他們都沒有明確的生存目標,只因爲生命的慣性才活着。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生命都在靜靜地活着。生命不是必須承受苦難,但生命確實有足夠的韌性承受苦難,“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只要不死,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對於史鐵生而言,雖然在癱瘓之初,死亡對於他那麼具有誘惑,甚至於他每天早晨醒來,都因爲自己依然活着而沮喪;但是,他依然活着。癱瘓後的最初幾年,史鐵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裏寫的那樣,暴躁易怒。爲了逃避現實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時,他總是搖着輪椅,到那時還人煙稀少的地壇公園裏去。自旦至暮,春秋往復,耗在這園子裏。他去過了地壇的每一棵樹下,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他都在這園子裏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第6張

我們可以想見史鐵生那時的孤獨苦悶,但是,不管活得多麼艱難,多麼痛苦,生命卻始終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擱。

所幸的是,在痛苦當中,還有親友的愛在支撐他。母親要他“好好兒活”的臨終囑託,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史鐵生母親的生命,因爲兒子的殘疾,也承受了無數折磨。史鐵生癱瘓時,母親已不年輕,爲了史鐵生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髮。醫院已經明確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他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

每一回她都虔誠地抱着希望,然而最終,卻總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後母親終於也絕望了。於是,每次史鐵生要動身出門,母親便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着他搖車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佇立在門前默然無語地看着兒子走遠。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着,彷彿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裏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着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裏。後來,她猝然去世了,因爲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沒有能夠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於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兒子時只有49歲。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第7張

史鐵生在一篇題爲《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史鐵生說,正是這樣的愛,耽擱了他的死亡。

無論如何,既然活着,就不免就進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裏的水慢慢豐盈了,你難免就順水漂流,漂進大河裏去了,四周的風景豁然開朗,心情不由得也就變了。終於有一天,當史鐵生又想到死的時候,心裏說:“算了吧,再試試,何苦前功盡棄呢?憑什麼我非得輸給你不可呢?”這時候,他已經開始對死亡有一種幽默的態度了。

啓發史鐵生的,是卓別林的一部電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殺,卻被卓別林救了。這女的說,“你爲什麼救我?你有什麼權利不讓我死?”而卓別林的回答令史鐵生終生難忘。他說,“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這句話讓史鐵生心中怦然一動:是啊,咱們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沒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於是,左右蒼茫、四顧無路之際,史鐵生想到了寫作,想到用筆桿代替自己的雙腿,來繼續人生之路:“寫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懷疑者的懷疑,尋覓者的尋覓……寫作不過是爲心魂尋一條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第8張

當時友誼醫院有位老大夫對他說:“你一生都未必能有這樣閒在的時候,你何不用這樣的時間來讀點書,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史鐵生說,這話對他來說終生受益。他初中二年級時趕上“文革”,沒有好好讀過什麼書,很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雙腿殘疾之後讀的。他每天搖着輪椅去地壇,不是讀書,就是思考。作家邵燕華在讀史鐵生的作品時曾不由感慨:“史鐵生的隨筆也讓我拷問起自己的閱讀。說來慚愧,他書中提到的諸多國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1974年,史鐵生爲了生計,在北新橋街道工廠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在這裏上班既沒有公費醫療,也沒有任何勞保,所幹的活兒是在仿古傢俱上畫山水和花鳥,有時還畫彩蛋,如出滿勤每月30元工錢,但他爲了看書和嘗試寫作,每天只幹半天,一月下來只能領到15元,這活兒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鐵生又患上了嚴重的腎病,這次醫生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受損的左腎。由於體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辭去了街道工廠的臨時工作,呆在家中一門心思地寫作。

1979年,由於下肢麻痹、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不得不造漏排尿。緊接着,由於肌肉萎縮,血液循環受阻,再加上每天長時間地坐壓,褥瘡發作,前景是敗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寫作整天臥牀……冬天,他那毫無知覺的腿,經不起寒冷,如果凍了,就有壞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熱量只能從上身排出,額頭的痱子從來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1980年,他創作出的小說《我們的角落》被田壯壯改編成了電視劇,在當時的影視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983年,他創作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本年度“青年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獲該年度“作家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小說《命若琴絃》還被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經過陳凱歌的精心導演,引起了強烈反響。

史鐵生爲什麼癱瘓 講述史鐵生的勵志故事 第9張

苦難似乎還在繼續試探史鐵生生命的韌度。1998年,下肢癱瘓的史鐵生,由慢性腎損傷演變爲尿毒症。從那時起,史鐵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術,把腎部的動脈和靜脈引到表層。透析時需要在三個點輪流針刺。長達9年,1000多次的針刺,使得史鐵生的動脈和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體內滲毒的血液從隆起的動脈出來,經過透析器過濾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靜脈回到體內。一個星期3次,在每次4個半小時的透析過程中,把全身的血液過濾幾十遍——這就是史鐵生日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