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名人語錄 > 宗薩仁波切開示的經典語錄

宗薩仁波切開示的經典語錄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宗薩仁波切,1961年生,不丹人,藏傳佛教導師,世界著名的電影導演。是當今世界公認最創新、最具創意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宗薩仁波切開示的經典語錄,供大家參考。

宗薩仁波切開示的經典語錄

·修行語錄一

如果我們對自己真正誠實的話,就會承認自己最基本的感覺並非神聖,而是不安全。

2.「自我」永遠都無法確定它自己的存在,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遠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領域、所有物和關係,這一切在鞏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須的。

3.鼓動強烈的情緒是「自我」的另一種伎倆,我們用這種方法讓自己感到很真實,在那一段時間中,我們暫時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內在焦慮。

4.這一切煩惱的火焰——愛、恨、嫉妒等,都和真愛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對安全和真實身分的追尋。這些煩惱是「我執」的一部分,我執就是執着有個真實存在的自我。

5.我們太執着於「自我」是真實的這種觀念,所以抗拒去發現它只是個幻覺;相反地,卻努力捕捉一切幻覺所生的形相,甚至包括了讓人非常痛苦的幻相。

6.「自我」專心致志地修持着自己的需要、慾望及期待,只有當你不在被這個榨取所有時間、精力和注意力,而且無休止地試圖滿足自己,卻永不滿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時候,真正的愛才有可能。

7.「無我」並不代表自我不存在。「無我」表示自我並不是按照我們認定的方式存在着——瞭解這點並牢記在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就會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纔不存在」的想法中。

8.對佛教的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便是認爲佛教的目標就是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導的是:我們沒有什麼需要除掉的——根本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們認爲自我存在的幻覺,我們相信並緊抓着這種幻覺,以爲它是真的。

9.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慣性地改編實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着「自我」,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麼也看不見。

·修行語錄二

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爲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

2.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着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3.爲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癡地幻想着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4.自我害我們變得渺小、量狹、卑鄙和所有自己不想成爲的樣子,它使我們認爲,由於什麼人、什麼事定義了我們,我們就只能當那樣的人,不能再超越了;或者我們只能成爲這樣,永遠不能成爲那樣。

5.自我把我們詮釋爲有限的衆生,影響我們,我們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神聖性與無限性都毫無所知。知道自我是不穩定、沒有本質、它本身就是痛苦,是瞭解四聖諦中第一聖諦的第一步。

6.四聖諦的意思不是像許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四聖諦是說:「知道痛苦」。

7.第三聖諦是滅諦,即痛苦的止息。滅諦並不是說我們具有天生的痛苦,然後用一些方法或依法修行,使這痛苦停止。第三聖諦是:我們的痛苦並非真實存在。

8.自我基本上就不穩定,再加上渴望證明自己真實存在,因此它一直都不自在,渴望有什麼能讓它穩定、讓它感到真實——這當然不可能。

9.由於這種熱望和對存在的堅持,我們就陷入無可逃避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迴圈之中。除此之外,出生就必然會遭遇債主的糾纏、稅單、不良的食物、不孝順不知感恩的子女,乃至於關車門時夾到手等,這就是「苦苦」。

修行語錄三

1.第三種痛苦是「壞苦」——變易之苦。由於我們爲自己創造的這整個狀況天生就不穩定,因此即使我們真的找到一點快樂,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甚至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2.快樂的原因會消失掉,要不就是快樂會改變,或者我們會改變——無論是哪種情況,快樂都很短暫。惡行引發這一切痛苦,啓動了糾纏我們的業力鏈反應。

3.所謂「惡行」,就是基本目的在於捕捉實存的任何行爲。這種行爲加強二元對立,使我們離開自性愈來愈遠,造成更多的痛苦,所以是惡行。這與傳統上所說的道德沒有什麼關係。

4.業是「自我」的能量與行動。任何期望得到某種結果所啓動的行爲,也就是任何因貪、瞋、癡所造成的行爲,都會產生業。剛開始,「自我」執着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後有了互動而創造了業。

5.由自己和他人互動中流出的業力,穩定了原先二元對立的幻覺,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種貪、瞋、癡的電影,電影中交織了複雜的情節、插曲、發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裏面。

6.在這個時候,業開始創造出「自我」,「自我」也創造出業力,這種周而復始、反覆滋養它本身,而讓自己一直受苦的現象,就叫做「輪迴」。

7.如果沒有一個需要去關心的「自我」,你就能自由地把自己貢獻給他人。你一旦開始瞭解自我只是個幻覺,就有機會對每一個人生起慈悲和菩提心。

8.很自然的,剛開始這些修持會有些自私的原因:可能因爲你相信這樣做能瞭解空性;或者因爲減少以「自我」爲中心能減低孤獨感;甚至於既然在實相中自他並無差別,只要別人受苦,你也得受苦——只要修行一旦達到了「無我」的目的,怎麼還會有自私呢?

9.現在我們修的是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對於「無我」也只是一點理性的瞭解,當真正了悟「自我」是幻覺的時候,絕對的慈悲,菩提心纔會同時生起。

·修行語錄四

1.在我們目前的修行階段,幾乎要造作一切事物——包括出離心、虔誠心,信任與專注。造作這些是一種善巧方便,一方面可以對治我們的習性,一方面可以喚起或吸引真實的東西,就像獵人用模型鴨勾引真鴨一樣。

2.你或許無意識地覺得修行沒什麼用,不如「真實生活」那麼重要,如果真有這種想法,你就需要觀察真實生活的缺陷與過患:想想過去種種不可避免的悲傷,在將來會再次出現;想想你所依賴的、認爲理所當然的一切,在剎那間就可能消失。看到生活中的這些層面後,你應該對於平常浪費珍貴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堅定的厭離心。

3.在普通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希望當好人,也喜歡仁慈、體諒、開明等美德,但這些我們很少能做到;即使我們比較喜歡當壞人,也無法隨心所欲地壞下去——因爲我們未受訓練的心無法加以控制,使我們無法完全培養出自己希望的品性。

4.未受訓練的心,就像要弄直狗的卷尾巴一樣,不論你花多大力氣把它拉直、拉向下,只要你一放手,它立刻又捲回去了。

5.修心的過程就像這樣:你下定決心不再當自己慾望的奴隸,但是當遇到什麼吸引你的東西時,你的心立刻高估那樣東西,把它當成最可愛的東西,授與它足夠力量來俘虜你。

6 .修「止」的主要目的,是讓你能夠自在地創造身心,使你不再成爲習性的犧牲品。

7.「自我」非常聰明,它能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操縱那些本來要用來對付它的力量而將它們轉爲己用。它用來保護自己的戰術之一,就是假裝在驅除自己。例如,當某人真正決心要修行成佛的時候,他就會開始認爲自己已經脫離一切執着了。

8.「自我」可以使這樣的人幾乎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他都真心地相信,這樣做是爲了佛法和衆生的利益。

9.第一個自私的行爲會導致第二個,一直孳生下去,直到他回到起點,完全迷失在輪迴之中,卻留下一個更強、更狡猾的「自我」需要調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