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理 > 整形 > 沉迷整形的嚴重後果

沉迷整形的嚴重後果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開展的民意調查顯示(2560人蔘與),24.1%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有很多整過形的人,其中4.7%的人表示“非常多”。另有30.1%的人表示“比較少”,18.0%的人選擇“非常少”。受訪者中,“80後”佔47.8%,“70後”佔31.6%;7.2%的人有過整形經歷。

沉迷整形的嚴重後果

沉迷整形源於患上“醜陋幻想症”?

調查顯示,對於整形,僅8.6%的人持“支持”態度,37.6%的人反對整形。另外,46.4%的人持“中立”態度,7.3%的人“說不清”。

對於整形時尚,陝西省西安市某國企職工陳丹(化名)表示理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和化妝、穿漂亮衣服的本質一樣,都是爲追求美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追求美麗有必要以傷害身體爲代價,甚至像‘超女’王貝一樣丟掉性命嗎?再說了,整出來的就一定是美的嗎?”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張軒說。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美學家、清華大學哲學系副主任肖鷹教授指出,就容貌而言,一個人的美在於差異和個性。現在的“審美整形”恰恰是消解人的容貌個性,用固定和刻板的模式去“塑造”人的面目。

“西施心痛蹙眉被認爲很美,是有特殊性的,裏面是人們對這個女子的獨特性的理解。但如果把它作爲一種固定的美的模式,一衆女子都做‘顰眉狀’,出來一羣東施,那就神經了。而當下社會以整形爲時尚,所有人都想整成美女帥哥的樣子,本質上就是東施效顰。”肖鷹說。

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東南大學醫學人文學系副主任何倫教授說,根據他多年的研究發現,女性更容易整形,18~25歲以及35~55歲整形的人最多,其中演藝從業者屬於高整形率羣體。“在臨牀心理學上,上述羣體容易患上一種名爲‘幻醜症’的心理疾病——雖然自身容貌沒有明顯缺陷,卻想象性地誇大自己的缺陷,由此帶來心理苦痛。這些人解決心理審美壓力的主要途徑,就是去整形。”

改變外貌就可以改變人生?

整形爲何成爲社會時尚?調查中,71.5%的人歸因於“社會上以貌取人非常普遍”。此外還有:“缺乏自信”(47.7%)、“人們越來越開放,敢於改變自己”(44.7%)、“整形廣告極具誘導性”(38.5%)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49.4%的人認爲,整形風靡是因爲很多人相信“改變外貌就可以改變人生,實現夢想”。

肖鷹認爲,整形風靡與當前社會影像文化壓倒文字文化的局面密不可分,“在傳統意義上,真正的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別說用影像去呈現了。當前影像文化佔據壓倒性優勢的社會輿論所追逐的‘美’,只是一種單一化、平面化的‘美’。而在文字文化主導的時代,美因具有精神內涵而富有詩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種《詩經》中的大美人的美,如何從整形得來?”

整形風靡說明年輕人的審美教育出了大問題

“整形時尚反映出我們當前社會畸形的審美觀。”肖鷹說,現在社會流行的審美趨向是用機械的、模式化的數量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美”。“‘整容’,用莊子的話說,是‘殘生傷性’,也就是‘殉’。王貝爲了‘美’去做面部‘磨骨’,就是‘殉’。”

一年多前,在某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實習的張軒發現,面對衆多求職簡歷,人力資源部經理最慣用的初選方法,就是看誰長得順眼就讓誰通過。爲此,張軒專門詢問過那個經理,對方的答覆是:“不看長相看什麼?難道要看內在修養?內在修養怎麼看啊?內在修養就一定比外表重要嗎?”

按當前社會的審美標準,什麼人才算美?調查中,公衆給出的排序是:有美麗外表的人(67.3%)、有權力的人(47.3%)、有金錢財富的人(46.4%)、擁有名氣的人(41.3%)。而“擁有內在修養的人”(39.1%)排在最後。

“這個結果令人大跌眼鏡。”但肖鷹認爲,這是當下社會審美狀態的真實反映。真正的美,應該是一種風度與氣質,一種個性生命的呈現。王安石描寫王昭君的詩說“意態由來畫不成”,即女性的美表現在她的舉手投足和言談神情中。

“整形風靡說明年輕人的審美教育出了大問題。現在媒體版面上充斥着娛樂文化,這會給青年帶來一種單向度的‘審美’引導,即只看外表,不重精神,迷信技術,輕視自然。”肖鷹說,當前的國民素質教育,面臨着以娛樂消費爲主旨的大衆文化的嚴峻挑戰,當務之急是要讓青年在辯證理解身體與心靈、自然與技術、個性與社會等關係的基礎上,懂得美、創造美、珍惜美。如此,青年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纔不會發生王貝的悲劇。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