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歷史朝代 > 朱元璋爲什麼殺劉伯溫:劉伯溫爲何放棄大元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爲什麼殺劉伯溫:劉伯溫爲何放棄大元投奔朱元璋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基,號伯溫,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謀士。然而,明朝開國後,劉基只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雖然他執法如山,並且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佔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這一切的背後,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運,直至生命的終結。,

淮西派與浙東派拉開爭鬥序幕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激烈起來,大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爲區分,開始了新的爭鬥。

朱元璋爲什麼殺劉伯溫:劉伯溫爲何放棄大元投奔朱元璋

這些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家都說一樣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一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一集團人多勢衆,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說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當時的人們見面都以會說淮西話爲榮。

李善長何許人也,爲什麼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如果把劉基比作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奪天下,鞍前馬後的勞頓,後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爲第一功臣,任命他爲丞相。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卻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決對方。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淮西集團很快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浙東集團,首領就是劉基。

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開始了鬥爭,朱元璋似乎很有興趣,他準備看一場好戲。

朱元璋爲什麼殺劉伯溫:劉伯溫爲何放棄大元投奔朱元璋 第2張

劉基處死李彬,與李善長結怨

李善長被朱元璋引爲第一功臣,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爲韓國公,這是很了不得的,因爲當時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個公爵,其他五個人分別是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他們都是血裏火裏拼殺出來的一代名將,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排位居然還在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裏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劉基也爲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只被封誠意伯(伯爵)。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多出劉基十幾倍。

劉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許多重要決策中起了重要作用,爲什麼只得到這樣的待遇?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難以解釋。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只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

埋頭幹活,這樣一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基是一個外鄉人,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比他還要準確!

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想到了。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而且這些決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外加劉基厚黑學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時不時就會想起他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誰知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麼一手。

不殺他已經不錯了,難道還想要封賞嗎?

劉基一生聰明,但也疏忽了這一點。這也就決定了他在這場鬥爭中很難成爲勝利者。

洪武元年,雙方第一次交鋒。當時的監察機構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臺,劉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說,他是言官的首領,此時的優勢在劉基一邊。

引發矛盾的導火線是一個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長的親信,他由於犯法被劉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後,劉基決定要殺掉他。此時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長連忙去找劉基說情,劉基卻軟硬不吃,還將這件事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處死李彬。不巧,這份回覆恰落在了李善長手裏,他不敢隱瞞,但也怒不可遏。爲了救自己的親信一命,他想了一個藉口,他相信只要講出這個藉口,劉基是不會拒絕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劉基,對他說:"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時不應妄殺人吧。李善長可謂老奸巨猾,他明知劉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爲藉口,如劉基堅持要殺李彬,大可將天不下雨的責任推到劉基的身上,當時又沒有天氣預報,鬼知道什麼時候下雨。

然而劉基的回答是:"殺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這樣被殺掉了。李善長被激怒了,他開始準備自己的第一次反擊。

劉基敢說這樣的話,應該說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確實懂得天文氣象,可問題在於即使是今天的天氣預報也有不準的時候。

這一次劉基的運氣不好,過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來,李善長積聚已久的能量爆發了出來,他煽動很多人攻擊劉基。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並沒有難爲劉基。但劉基自己知道,這裏是呆不下去了,於是在當年八月,他請假回了老家。

臨走前,正值當時朱元璋頭腦發熱,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鳳陽,同時還積極準備遠征北元。劉基給了朱元璋最後的建議,建都鳳陽是絕對不行的,而北元還有很強的實力,輕易出兵是不妥當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又對了。應該說,當時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劉基的,他對劉基的兒子說過,現在滿朝文武都結黨,只有劉基不和他們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會虧待他的。

朱元璋這次可真是被劉基給蒙了,劉基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在臨走之前已經佈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楊憲是劉基的死黨,他得到了劉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準備對淮西集團的反攻。

胡惟庸從幕後走到臺前

這位楊憲也不簡單,他韜光養晦,扶植高見賢等人,並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斷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並經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說李善長無才無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楊憲說這些話的目的何在,開始並未爲之所動,對李善長依然十分信任,但時間長了,他也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對李善長多有指責。十一月,他召回了劉基,並委以重任。淮西集團全面被打壓,浙東集團開始佔上風。

浙東集團眼看就要成爲勝利者,李善長十分憂慮,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團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親自上陣,與淮西集團公開叫板;他左思右想,爲何不學學劉基呢?找一個代言人,但這個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於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選擇最終讓他踏上了不歸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卻一直不得意,總是幹些知縣之類的小官。但他確是個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長的首肯後,他成了淮西集團新的領袖。這場鬥爭最終將在他手中結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東集團春風得意、準備一鼓作氣打敗淮西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變化。由於劉基言語過於直接,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溝通技巧,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第一謀臣也起了疑心,於是就有了後來那次決定劉基命運的談話。

一代神人劉伯溫:爲何放棄大元投奔朱元璋?

方國珍的軍隊迅速佔領了台州、溫州、慶元(今寧波)等地,當地官員奈何不得。省裏面只得將劉伯溫召出。

劉伯溫同事黃伯生在其《誠意伯劉公基行狀》一文裏說,省裏將劉伯溫召出後讓他當了個浙東元帥府的都事,仍是個從七品的小官,而元帥府即宣慰司,是省裏的一個派出機構。

劉伯溫到任後,獻計築城抵禦,果然使方國珍受阻。這時,左丞相招安方國珍,劉伯溫認爲招安不妥,因方國珍是第一個起兵反元之人,應乘勝一舉將方國珍剿滅,否則後患無窮。

從起義反元這一面來看,劉伯溫這一計確實很毒,若得逞,元王朝將再苟延殘喘一陣也說不定。方國珍聽說後,忙用重金賄賂劉伯溫,希望劉伯溫改變觀點,爲他接受招安說點好話,但劉伯溫不受。

方國珍便派人從海上帶重金到京城,賄賂當權者們,終於打通了門路,朝廷決定招安方國珍,一面授方國珍官職,一面反而斥責劉伯溫霸道。方國珍受招安不久,等到喘過氣來後,再次起兵反元,而此時的劉伯溫,雖又被省裏重新任用負責剿捕之事,卻又見疑,不給兵權。

至此,劉伯溫對元王朝心灰意冷,乾脆辭官回家了。劉伯溫回到老家青田後,專心著書,寫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張的傳世之作《郁離子》。

劉伯溫已經看出元王朝末日迫近,天下勢將大亂,便在老家青田讀書,著作,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不久,羣雄四起。

朱元璋打下浙江金華後,得知劉伯溫、宋濂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禮聘,劉伯溫賣關子,沒有答應。朱元璋手下總制孫炎又親自寫信邀請劉伯溫,劉伯溫才同意出山。

劉伯溫和朱元璋見面後,即向朱元璋陳述了時務十八策。

十八策的主要內容是滅陳(友諒)去張(士誠)、滅方國珍、屯兵自養、勿過度擾民、嚴肅軍紀、招納賢士等等。朱元璋讀後非常高興,即將劉伯溫視作心腹。

朱元璋初起兵時,奉紅巾軍頭領韓林兒爲首。至正十五年(1355),韓林兒在亳州(今屬安徽)稱帝,國號大宋,朱元璋得到消息,即表祝賀,到了新年,還令中書省爲韓林兒專設御座並叩頭禮拜。羣臣皆拜,獨劉伯溫不拜。

問他爲什麼不拜,他說:韓林兒不過是個放牧的小孩子而已,我拜他幹什麼!顯然,劉伯溫是以這種方式表明他只忠於朱元璋。朱元璋心知肚明,便召見劉伯溫,請教平定天下大計,於是有了一次著名談話,後人稱之爲朱劉之間的“隆中對”。

劉伯溫向朱元璋分析了羣雄形勢,陳述了征討天下大計。劉伯溫說:張士誠目前不過自保而已,不足爲慮。陳友諒篡奪了紅巾軍領導權,名號不正,但他佔據了上流之地,又時刻想消滅我們,是我們的大敵,因此應當首先消滅他。

一旦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自然勢單力薄,就可以一舉將其滅掉了,然後揮師北上,佔據天下!朱元璋聽後大喜,對劉伯溫說:先生有了什麼好的計策,都一定要告訴我啊!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