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人間百態 > 孤獨是老年人的通病

孤獨是老年人的通病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伴隨着老年人數量的驟增,蘭州已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同時,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都市人際關係日益疏遠、淡薄。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到底怎麼樣安享晚年?帶着這個問題記者對蘭州市的許多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發現情感孤獨已成爲當今大多數老人的一種通病。

孤獨是老年人的通病

每日咀嚼孤獨的滋味

昔日作家獨享晚年

“我現在快70歲了,我不缺吃、不缺穿,但我一點也不快樂,我活得太孤獨、太寂寞了!”老人名叫李又麗,今年69歲。1955年,作爲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李大媽隻身從北京來到甘肅支援西北建設,學公路橋樑建築的她在蘭州公路總段一呆便是幾十年。1970年,由於種種原因,李大媽和丈夫離婚,開始和年幼的女兒相依爲命。1978年,李大媽開始鑽研文學創作,並一舉取得成功,成爲西北少有的女詩人。雖然頭戴女詩人的桂冠,但誰能料到,老人的晚年卻是如此的悽慘孤獨。

1995年,退休回家的李大媽開始品嚐孤獨的滋味。她說。“單位現在每月給我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我一個人又住着這麼一大套房子,可這些對我真的沒用……我需要的是情感的撫慰和心理的補償。”

過節的日子暗自神傷

“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的古訓。然而,當“防老”與子女的前途放到一起時,更多的都市老人更願送兒女去更適合發展的地方。於是,每逢閤家團聚的日子,總會有一些老人因爲與兒女不能團圓而黯然神傷。

68歲的喬愛民和64歲的祁小琴夫婦就屬於這樣的老人。他們兩人都是蘭州某中學的退休老師,他們有兩個兒子,均先後考入名牌大學,並相繼留在了外地。兒子有出息,老人無比欣慰,然而當老兩口退休回家,整日面對寂靜的房子時,一種思子心切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每日的生活靠窗俯望

當城市的高樓大廈將人與人徹底阻隔開時,一些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因這高大的建築,失去了在陽光下散步的機會。74歲的劉大媽就因居住在這高樓之中,已靠着窗戶整整度過了兩年時光。劉大媽家住火車站東面,6年前老伴因心臟病去世後一直過着孤零零的生活。劉大媽膝下有兩兒一女,現均已成家,3個孩子也算孝順,共同出錢爲劉大媽找了一個保姆。因劉大媽身體不適,她每日的生活就是靠窗而坐,從高空俯視地面。照顧劉大媽衣食起居的小保姆告訴記者:“這城市裏的老人真可憐,一上年齡就連門也出不去了,還是我們農村好,簡單的四合小院,傍晚全家老小圍坐一圈。”

四大難題困擾老人

記者最近在老齡委瞭解到,在接待老年人來信來訪的投訴案件中,房屋產權被侵權的案件佔總投訴的31%;贍養問題佔25%;兩費問題佔18%;老年人再婚問題佔4%。

據老齡委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房屋侵權案件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個別子女法律意識淡薄,倫理道德觀念落後,私慾膨脹,敬錢不敬老,不擇手段地與老年人爭住房。而贍養糾紛增多的原因是,老年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羣體,他們的合法權益極易受到損害。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老年人再婚糾紛主要表現在:一是找伴侶,多帶有某種需求。如女方想在經濟上找個依靠,而男方求偶原因是找個“保姆”型的老伴,因此大多數再婚夫妻感情基礎不牢固。二是再婚夫妻多爲“搭伴”過日子,往往互有戒心。另外,對於兩費上訪呈上升趨勢,老齡委有關人士認爲,主要是醫保前的醫藥費可以報銷,實行醫保後,有的企業因困難沒有參加醫保,老人看病便出現了衆多問題。此外,一些事業單位改爲企業後,退休金按企業標準發放,致使一些人心理不平衡。

專家支招:走到老人當中去

“關注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就要真正走到他們當中去,傾聽他們的內心世界,爲他們及時送上溫馨的情感服務”一位關注老年人問題的專家認爲。

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容易忽視和缺失的是情感的需要,這就要爲他們多提供精神關愛和情感呵護。現在“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子女做不到的,社區、街道要主動去留意,經常找老人拉拉家常、陪他們聊聊天,使他們的心靈不再寂寞。子女在外地打工的,要多勸導他們充分理解老人的感受,“常回家看看”。針對老年人的情緒變化比較大,心理問題比較多的實際,應積極開展心理諮詢和疏導服務,使他們保持健康的身心。此外,還要注意鼓勵老年人老有所樂,組織他們參加諸如棋、牌、書畫、球類、旅遊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營造美好的精神樂園。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