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心臟移植記憶更隨?專家稱存在但“非主流”

心臟移植記憶更隨?專家稱存在但“非主流”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期,驚悚片《奪命心跳》在各影院上映,片中所講述的“心臟移植記憶”引發觀衆熱議。那麼,“心臟移植記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心臟移植記憶更隨?專家稱存在但“非主流”

影片《奪命心跳》講述了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的林嫣(林熙蕾飾)發現,“借來”的這顆心臟正在慢慢把她變成另外一個人。之後她跟隨夢境找到的一棟老房子卻將一切都推翻。林嫣找到了心臟提供者江北燕的男友馬本科,馬本科想通過林嫣的心臟記憶找出女友的死亡真相。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內科專家張明教授介紹說,從西醫理論上講,“換心”不應該具有“轉換記憶”的功能。西醫認爲,性格和意識,主要受大腦控制,而不是心臟,單憑移植器官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至少在西醫領域中尚欠缺令人信服的理論。

但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似乎又有一定的道理。張明教授介紹說,中醫著名典籍《素問·靈蘭祕典論》中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調經論》中說:“心藏神。”這裏的“君主”主要是體現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的“神”可以理解爲西醫所指的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中醫認爲,這些功能由心臟來體現,所以說“心主神明”。若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心臟的移植有可能出現性格或者記憶跟着移植的可能性。

電影中的場景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但是多見於國外的報道,儘管如此也是“非主流”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蓋裏·希瓦茲曾歷經20多年研究調查發現:至少1/10的器官移植患者都性格大變,“繼承”了器官捐贈者的性格。希瓦茲教授解釋稱,這是因爲人體的所有主要器官都擁有某種“細胞記憶”。當它們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後,器官攜帶的記憶就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

擴展鏈接》》》

換心後性格大變,老翁來寧求診

哈爾濱人楊孟勇,11年前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成爲我國當時醫學史上年齡最大的換心人(換心時57歲)。術後他性格大變,自我感覺越來越年輕,術後8年,他老伴與其提出離婚。2008年2月初,他到南京鼓樓醫院尋找性格改變的原因。

該院心臟外科主任王東進教授給楊孟勇進行了全面檢查,老楊心臟功能與同齡人相比,心臟收縮能力強,心臟跳動有力,而且心跳還能達到每分鐘70多次,和一般的年輕人相當。王東進教授指出,目前國內醫學界普遍認爲心臟只是負責全身血液循環的泵器官,“換心人”的種種性格變化,其根本原因源於心臟機能的增強,而不是供體本身心臟攜帶遺傳信息和記憶。

王東進教授指出,換心人在術後性格、行爲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確實會發生重大變化。目前國內比較認同心理暗示說,而國外則認爲是移植的心臟帶有記憶功能。 楊璞于丹丹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