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橫紋肌溶解事件”爆新論點哈夫病是病因

“橫紋肌溶解事件”爆新論點哈夫病是病因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多人疑因食用小龍蝦致橫紋肌溶解”的新聞,給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又添了一筆新賬。此事曝光已近一週,不過至今仍留有諸多疑點。發病者並不出現在一時一地;與小龍蝦消費量相比,發病案例較少;牽涉其中的“洗蝦粉”成分也並未完全明確。而此時,又有一種新的言論浮出水面,認爲“橫紋肌溶解事件”的最根本原因是一種我們極爲陌生的哈夫病。

“橫紋肌溶解事件”爆新論點哈夫病是病因

“橫紋肌溶解事件”回顧

回顧整個事件,小編概括言之:最初有幾個人出現了肌肉痠痛,生化檢驗顯示肌酸激酶、肌紅蛋白指標明顯增高等症狀。並在尋找病因時回憶起吃過小龍蝦,於是便將小龍蝦定爲誘因。消息傳開後,又有其他相似症狀的患者想起也吃過小龍蝦。在媒體的傳播中,小龍蝦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食用小龍蝦致病?此後“洗蝦粉”登上此次事件的輿論制高點,“洗蝦粉”是否致病的主要原因?小編在這裏只能遺憾的說“洗蝦粉”成分不明,難以定論。

據常理推測,如果真是“洗蝦粉”作祟,那麼其中的“有效成分”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徵:首先是小分子,能夠直接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運送到肌肉組織;其次能特異性地對肌肉組織發生作用,而對於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沒有明顯影響。有媒體報道洗蝦粉的主要成分是草酸,但草酸並不符合這樣的特徵。它在食物中廣泛存在,但本身有腐蝕性,如果攝入量過多,那麼在進入血液之前就會對人產生危害了。顯然“洗蝦粉”觀點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那麼,對於最新爆出的哈夫病,又是怎樣的說法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什麼是哈夫病?

哈夫病是一種疑團重重的疾病。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瀉湖區(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首次爆發。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發期,淡水鱈魚、鰻魚、狗魚、小龍蝦等等都有致病記錄,發病地區包括瑞典、蘇聯、美國、巴西和德國。哈夫病具體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與攝入水產有關。

對於哈夫病,目前只有這樣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在這樣模糊的概念中,提到它與水產有關,那麼哈夫病與水產又怎樣的關係呢?

哈夫病與水產的關係

2000年的時候美國調查人員對哈夫病患者做了詳細的調查,內容如下:

患者病史顯示,大部分病人在發病前24小時內食用過水產品。其中有兩人吃飯後嘔吐,嘔吐者症狀較輕,生化化驗指標也較低,因此,病因是食源性毒素的可能性增大。與此同時,調查人員也分析了病人的食物。來源、如何清洗、如何烹煮的調查也在進行中。結果發現,患病的6人所吃大口胭脂魚有的來自超市,有的來自市場,但都經過高溫烹煮。魚類腐敗而產生的毒素被排除了。

隨後,環境監管人員開始追尋食物的源頭,調查捕撈大口胭脂魚的地點與數量。他們對這些魚捕撈水域的其他魚類樣品進行檢測,排除了絕大部分已知毒素。

最後,研究人員進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學測試。生魚和熟魚分別用三種不同的溶劑進行提取,然後將提取物投餵給老鼠,並注射於其腹腔內。結果,熟魚的一種提取物令老鼠出現了肌肉損傷和醬油尿等類似症狀。研究人員終於得出結論,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種可溶於非極性脂類的未知毒素,該毒素在高溫下依然穩定,烹調無法使之消除。目前,研究人員認爲首要“嫌犯”是海魚體內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魚體內的類似毒素。

哈夫病發病史

實際上,哈夫病由來已久,自1924年到現在全球已出現多次哈夫病病例。

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瀉湖區(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首次爆發。十年間,近千人受到波及。

1997年3月至8月間,美國發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魚後發生肌肉痠痛等嚴重不適的病例。疫情出現後,美國食藥局(FDA),當地衛生、環境部門參與了調查研究,最後將疫情的“幕後黑手”鎖定爲哈夫病(Haff disease,一譯瀉湖病)。

2000年的時候,曾參與過1997年大口胭脂魚疫情調查的流行病學家布赫侯茨(Buchholz)撰寫了一篇文章《哈夫病:從波羅的海到美國海岸》。他在文章中詳細記述了當時的調查過程與判斷標準。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參考。經過這番調查,科研人員對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對此病的臨牀診斷也有了比較清晰的標準。

2001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方圓30英里內的地區,在7天內發生9起食用小龍蝦後3到16小時內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疫情。醫生迅速根據此前的研究結果,判斷爲哈夫病並迅速地給予了對症治療。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