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導致新生兒溶血的病因

導致新生兒溶血的病因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致新生兒溶血的病因

新生兒溶血病以ABO系統血型不合爲最常見,其次是RH系統血型不合。ABO溶血病中,母親多爲O型,嬰兒爲A型或B型;RH溶血病以RhD溶血病爲最常見,其次爲RhE溶血病。未結合膽紅素水平較高時,可引起膽紅素腦病。

一、常見病因

1、母親病史

①、既往妊娠、分娩史:反覆流產、早產、不明原因的死產、胎兒水腫等病史。

②、母親血型:新生兒溶血病多見於母親血型爲O型或爲Rh陰性。

2、胎兒水腫

見於病情重者,出生時全身水腫,皮膚蒼白,常有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貧血性心衰,如不搶救,大多死亡。宮內溶血嚴重可致死胎。

3、黃疸

是引起人們對新生兒溶血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程度與溶血程度及肝臟形成結合膽紅素能力有關。表現爲黃疸出現早,進展快,程度重,尤多見於Rh溶血病患兒。

4、貧血

輕症患兒早期可無貧血,臍帶血血紅蛋白可》140g/L,到新生兒後期纔出現貧血;重症患兒則早期即出現貧血,血紅蛋白常《80g/L,甚至《30~40g/L,常發生貧血性心衰。

5、膽紅素腦病

由溶血造成的黃疸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則可產生神經系統損傷。本病多發生於出生後2~7天,早產兒尤易發生。

6、其他

嚴重貧血造成的組織缺氧可引起器官系統損傷,特別是神經系統損傷。

二、感染因素

1、病毒

輪狀病擊是引起秋冬季腹瀉的常見病原。其他病毒如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星狀病毒等雖可引起腸炎,但不是主要病原,在正常小兒腸道亦常可檢出。

2、細菌

①、大腸埃希菌:較常見,分4型。近年來發現致病型大腸埃希茵可黏附在小腸黏膜的表面,使微絨毛損傷而致病;產毒性大腸埃希菌可產生不耐熱和〔或)耐熱腸毒素而致腹瀉,是引起腸炎的常見細菌;侵襲性大腸埃希菌可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引起細菌性痢疾樣病變及臨牀症狀;出血性大腸埃希菌,可產生一種毒素而致病;黏附—聚集性大腸埃希菌亦常致病。

②、空腸彎曲菌:又名螺旋菌或螺桿菌,是引起腸炎的重要病原菌,它可侵入空腸、迴腸和結腸,有些還可產生腸毒素。

③、耶爾森茵:較常見的病菌。

④、其他:鼠傷寒沙門菌、克雷伯菌、變形菌、銅綠假單胞茵、枸酸桿菌等亦可引起腹瀉。大量濫用廣譜抗生素引起腸道菌羣失調,可誘發金黃包葡萄球菌、變形桿菌或銅綠假單胞茵、白色念珠茵、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等引起的腸炎。

3、真菌

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和腎亡腺皮質激素,使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發生真菌性腸炎。

4、原蟲

梨形鞭毛蟲或結腸小袋蟲可引起急慢性腸炎。蠕蟲感染偶可發生腹瀉。

4、腸道外感染

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虛好炎、皮膚感染以及其他急件傳染病時均可伴腹瀉。其發生機制爲腸道外感染的病原同時感染腸道(主要是病毒)或出於發熱及病原仲的毒素作用使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功能紊亂所致。

99藥劑師溫馨提示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兒要作血液生化檢查、血型檢查、特異性抗體檢查、羊水檢查膽紅素含量、影像檢查等,以確定病情,及早、及時治療。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