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王俊凱任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 呼籲中國青年關注更廣泛的環保領域

王俊凱任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 呼籲中國青年關注更廣泛的環保領域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8年4月18日訊,4月18日聯合國環境署全球執行主任Erik Solheim來華訪問,並任命中國青年歌手演員王俊凱爲“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現場,王俊凱一身黑色西裝亮相,講述了自己對環境保護的理解以及未來在公益方面的規劃。授銜結束後,王俊凱贈予Erik Solheim一幅老虎蘇繡,兩人合影記錄這一重要時刻。據悉,王俊凱是史上最年輕的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

王俊凱任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 呼籲中國青年關注更廣泛的環保領域

自出道以來,王俊凱有着超高的人氣以及影響力,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陽光少年。在聯合國環境署發起的野生動物保護“爲生命吶喊”項目中,加入大貓保護行動的老虎戰隊,爲物種保護髮聲。聯合國環境署全球執行主任Erik Solheim先生表示:“聽到中國年輕人在環境問題上的強烈和堅定的聲音是相當令人鼓舞的。當年輕人下定決心去改變的時候,就能完成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很高興能與王俊凱合作來讓大衆加強對環保問題的重視,更重要的是爲這些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作爲史上最年輕的“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王俊凱在授銜演講中坦言:“這個稱號對於自己來說,是榮譽和挑戰並存。並表示未來自己將會以更謙恭的態度去學習與工作,切實深入的與一線工作者一起行動,把環境保護的宣傳與推廣落到實處,通過自己的行爲影響身邊更多的人蔘與到公益項目中。” 當天結束授銜後,王俊凱出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辦的地球衛士青年獎的啓動儀式,他呼籲中國青年關注更廣泛的環保領域,參與中國地球衛士青年獎的選拔。

(原標題:王俊凱被任“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 成最年輕大使)

2018年3月7日訊,北京市第二屆“我是環保明星”評選結果前不久揭曉,10人當選“環保明星”,包括環保公益大使、影視演員李晨和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大氣室副主任孫峯等。和他們並肩獲此殊榮的還有一位來自中國礦業大學的本科生,他叫張浩然。

王俊凱任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 呼籲中國青年關注更廣泛的環保領域 第2張

張浩然成爲青年環境友好使者

王俊凱任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 呼籲中國青年關注更廣泛的環保領域 第3張

張浩然(白襯衫者)和夥伴們在北京市環保局實習

作爲大學生,張浩然從2013年至今策劃了十餘個綠色創新方案,在社區、商場、高校等成功舉辦了二十餘場環保宣教活動。他還利用到北京市環保局實習的機會,和夥伴們一起完成了“基層綜治力量應用於環境領域”的研究。2017年,他被環保部宣教中心授予全國唯一一個“美麗中國—青年行動者”稱號。

2013年,張浩然從遼寧考入中國礦業大學,就讀於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方向是煤炭化工、精細化工領域,“按理來說,這個專業跟環保還是有一定聯繫的,可對於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我來說,環保還是比較陌生的。”張浩然說,他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那年秋冬季,北京總是一場又一場的霧,學院路的能見度總是很低,這種天氣在東北老家的冬天也經常遇到,張浩然沒在意。後來他才知道,這是霾,空氣裏有數不清的細顆粒物PM2.5,中國的“大氣治污之戰”已經打響。

跟很多大學生一樣,張浩然也加入了社團。這個社團的名字很別緻:綠緣根與芽。張浩然說最初是這個清新的名字吸引了自己,“綠色、生機盎然,代表了無限的活力。”就是從那時起,他跟環保結下了難捨的緣分。

初入社團,第九屆首都高校環境文化季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礦大校園是文化季的“主陣地”。張浩然和同學們在校園裏分發宣傳單,講述生活中的一些環保理念和小常識,“一邊發傳單,一邊我自己也在看、在學,懂了PM2.5是什麼東西,空氣質量主要由哪些因素造成……可以說是獲得了最早的啓蒙吧。”張浩然說,在宣傳過程中,他愈發感受到,很多人都對環境狀況不滿意,會覺得水質不好,空氣很差等等。大家每天都在抱怨、在焦慮,但與此同時,又開着大排量車,整天開着空調,毫不在意食物的浪費。“我決心要堅定地把環保宣傳做下去,讓更多人知道,環境其實跟每一個人都有密切的關係,要享受環境,首先得善待環境。”

宣傳環保,在張浩然這裏可不是一句空話。在他成爲“綠緣根與芽”社團的負責人後,連續參與由北京市環保宣傳中心主辦的首都高校環境文化季活動,並承擔了其中兩屆活動的組織工作。作爲2014年文化季中“環保杯”辯論賽項目的執行委員,他設計的辯題涵蓋了氣、水、土、噪聲、輻射、生態等各個方面,爲參加及觀看比賽的32所高校大學生帶去了關於環保的“頭腦風暴”。在2016年文化季“迎冬奧”環保知識競賽項目中,他創新性的將體育與環保結合到了一起,不僅問答題目涉及冬奧會,比賽形式也動感十足,在8進4比賽中,選手一邊打羽毛球一邊答題,讓選手在快樂的運動中收穫環保知識。

如今越來越多地方開始推廣垃圾乾溼分類、垃圾焚燒,市民的困惑也有不少:乾溼分類會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垃圾焚燒會不會產生有毒的二噁英?……張浩然較了真,帶着這些困惑跑了好幾個城市的環保、環衛部門,還諮詢了一批專家,終於明白了乾溼分離就是爲了和終端的垃圾焚燒處理精準匹配,“讓乾燥的垃圾得到更充分的燃燒,燃燒溫度800度以上就不會產生二噁英。”他說,至於資源浪費現在已經很少發生,一是終端垃圾焚燒的設備比較先進,焚燒後的產物可以通過制磚等進行再利用;二是我國各主要城市客觀上都存在着一大批廢品回收人員和拾荒者,大量的可利用物資到達填埋場和焚燒廠之前,已經被人工分離,真正浪費的極少。

他通過各種場合把自己收穫的知識和身邊人分享,鼓勵大家自覺實行垃圾乾溼分離,“要鼓勵大家綠色生活,自己就要先好好學習,告訴大家綠色生活的道理。”

除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理念外,張浩然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爲環境質量的改善出謀劃策。去年夏天,他參加了第二屆中國綠色創新競賽。在競賽中,所有選手需要先完成集中培訓,然後前往國內各省市的環保部門實習,下到基層,發現並解決一些環境問題。張浩然和同伴來到了北京市環保局,走訪一個又一個處室,全面瞭解北京大氣、水、土壤、噪聲等環境要素的治理情況。

也正是這次實習,讓他帶着夥伴完成了一項“北京市基層綜治力量在環境領域運用”的研究。張浩然說,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大城市,光鮮背後依然還有衛生的“陰暗面”,比如垃圾亂堆、污水外溢、餐飲油煙直排,這些問題反覆出現、難以根治,有什麼對策?他們走訪了海淀、東城等地的很多個街巷,反覆觀察和調研,提出了可以依靠每天活躍在街頭巷尾的基層綜治力量,讓他們成爲街巷生活環境治理的“眼”和“手”,在基層直接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

張浩然說,他們建議可以由街道辦事處牽頭在街巷上建立“街巷環境理事會”,以發現並解決本條街巷上的生活環境問題,北京現有的基層綜治力量包括網格員、治安志願者和街巷長三類,網格員經常街頭巡邏,治安志願者擅長溝通勸導,街巷長則能夠動員城管、水務、工商、環保等職能部門的行政力量。通過街巷環境理事會把這些力量動員起來,可以把一些環境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可能比市民打電話給環保局,環保局再下來調查解決,更加快速、有效。”張浩然介紹,這個方案最大的好處是完全依託現有的力量,不納新、不增編,實施成本低、推廣方便。在競賽中,他們的方案獲得了環保部官員、清華大學專家等評委的高度評價。

2017年,張浩然被環保部宣教中心授予全國唯一一個“美麗中國—青年行動者”稱號。

今年張浩然就將本科畢業。他打算出國深造,目標是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業,“想去歐洲的學校,比如荷蘭、瑞典等,因爲那裏的環保做得很好。我想多學一些知識,然後帶回國內,和更多人分享。”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得到功成——這是張浩然的座右銘,他也是這麼做的:外出就餐自帶餐具、拿着袋子去超市、選擇綠色出行等。張浩然通過實際行動,帶動着身邊的同學們共同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也希望能夠通過努力將這些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號召更多的青年人蔘與環保,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環保,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