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留守女童遭宿管老師長期性侵 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留守女童遭宿管老師長期性侵 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標題:新聞調查丨性侵發生之後)

小月,廣西平南縣思旺鎮,從出生後不久就沒再見過母親,父親在外打工。她與姐姐、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離鎮上近20公里的村子裏。爲了省去徒步四個多小時的路程,在鎮裏上小學的她只能住在學校旁邊的託管所裏。

也正是在這家名爲“天天”的託管所裏,小月和9個女孩遭到了宿管老師的長期性侵。她們當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小月的遭遇並非孤例。查閱近年新聞,屢見留守兒童遭遇性侵的悲劇:廣西興業,留守女童自11歲起遭多位村民長期性侵;湖北十堰,11歲留守女童被鄰居多次強姦後服毒自殺;四川自貢,6歲留守女童遭另一位留守未成年人強姦。

留守女童遭宿管老師長期性侵 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2017年9月15日,平南縣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譚某犯猥褻兒童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性侵者雖然最終得到了法律的懲處,但他留下的傷害和遺憾卻永遠難以挽回。修補孩子們的傷痕,是一場漫長的征程。

【亟待填補的性知識空白】

小月告訴記者,對於發生的“那些事情”,當時她自己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在受傷害之前,從來沒有人給她講過與防性侵害沾邊的知識,無論家庭還是學校。

採訪中,記者一路經過的村落,幾乎見不到青壯年人。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很少與外界交流,田間收成只能勉強度日,供孩子的基本生活所需已是不易。在這些溫飽都難以爲繼的留守家庭裏,不要說如何正確預防性侵,孩子們往往連最基本的生理髮育知識都難以得到。

“女童保護”組織的負責人孫雪梅,非常清楚性侵知識在留守山村的空白。

出生在貴州山村的她,更清楚留守兒童的困境:“城裏能夠更快速便捷地獲得資源,但這些留守兒童他們更缺少家長的監護,自我保護意識非常淡薄。他比城裏的孩子更需要。”

女童保護是一家致力於保護兒童遠離性侵害的公益組織,成立四年多來,開展了多項活動,致力於提高兒童的防範意識,其中包括認識身體、分辨和防範性侵、一旦遭遇性侵應該怎麼辦。至今已在28個省市的上萬所學校或社區進行了宣講。

但在各地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孫雪梅逐漸意識到,僅有針對兒童的教育並不足夠。

“這個防性侵的教育持續的,和講交通安全、防水、防火、防意外等教育是一樣的,它也不是單方面就能完成的。” 孫雪梅說。

兒童性侵害並不是單靠教育就能解決的問題。在漫長的療傷過程中,未成年人還面臨的實際狀況、涉及的複雜需求,需要司法、民政、教育等多部門的聯合介入。

留守女童遭宿管老師長期性侵 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第2張

【惡魔落網,僅僅是個開始】

遭遇侵害後,小月四次被公安機關叫去問話。

“每次都是同樣的問題”

小月說,多次詢問讓她覺得十分痛苦,每次回答那些問題,都讓她覺得“非常不好”。

但事實上,我們國家專門對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有專門特殊的司法程序。通俗地講,它一般遵循着一次性詢問的原則,目的正是爲了避免過多詢問喚起痛苦經歷,給孩子造成二次、甚至三次傷害。

律師秦建龍代理過多起未成年人性侵案,他發現,除了小月所說的“多次詢問”,執法機構還存在着對未成年受害者其他保護不到位的情況。

“比如說,公安機關在取證的過程中,沒有注重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開車警車、帶着警帽、去學校、去家裏,這樣的話,讓周邊的人都知道這小孩子被性侵了。”

在樸素的善惡觀中,犯罪分子得到法律懲治,便伸張了正義,是不錯的結局。然而,就性侵案而言,惡魔落網,僅僅是個開始。即便得到了一紙判決,孩子的心理也很難得到有效的恢復。

因爲在性侵事件中,兒童受到的傷害,其實不僅限於性侵本身。它涉及到司法程序、隱私保護、心理諮詢、轉學、復課等多方面的需求。如果後續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心理的陰影可能一直揮之不去。

在國外,已有一些法院設立了一站式的服務中心,有一些不同專業的社會組織在法院、少年法庭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司法機構裏設立自己的辦公室。當兒童受到了性侵,可以再這裏一站式地獲得綜合的服務。

目前,這樣的方式在浙江、北京等少數地區已經開始試點,但目前來看,推廣開來或許還需要時間。

留守女童遭宿管老師長期性侵 最小的只有六七歲 第3張

【除了司法保護,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何思雲,平南縣思旺鎮中心小學數學老師。

2017年5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碰巧聽見學生們無意間說,晚上的時候,會被生活老師摸。

她立即選擇了報警。

但與何思雲相比,平南縣當地的教育主管領導,在這個問題上的反應讓人詫異。

何思雲說,由於當時學校沒有態度,她就想到了上一級。給教育局局長打電話未接,發短信未回。

李傑清是平南縣教育局局長,她對此事遲來的建議是:由家長報警。

這難免令人失望。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對未成年人有教育管理,監管的單位和個人,他們對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是有報案的義務的。如果連教育監管部門都對自己負有的強制舉報義務不清晰、不履行,那麼完善對孩子的保護就無從談起。

其實,即使是對於不從事教育等特定行業的人,也都有權利和義務對兒童遭受的侵害進行報告。來自公民的舉報應該成爲預防和及時發現兒童性侵事件的重要一環。

去年8月,南京火車站猥褻女童事件在網上曝光後,引起全國關注;其後,重慶醫院猥褻女童事件也被曝光。這些事件的共同點在於:雖然旁觀者衆多、卻無人現場報警,是經過網絡的發酵,纔得到關注與懲治。

如果發生在公共場合的兒童性侵都不能得到及時報告和制止,那我們更無法期待發生在更隱蔽場所的侵犯被有效監督。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7年11月發佈的調查顯示,兒童性侵犯熟人作案高發,在世界各地都高達90%以上,許多就發生家庭內部,長期隱蔽,僅靠執法機構難以及時發現。這就使得民衆自發的監督和報告顯得尤爲關鍵,否則,對兒童傷害的關注和保護將無從談起。

就世界範圍而言,兒童性侵害都是一個複雜的難題。無論是事前預防,還是事後救助,都涉及到立法、司法、教育監管、社會保障等各個環節的協同努力,也和民衆的觀念意識、重視程度、知識普及等因素息息相關。只有每一個部門都妥善履行使命、每一個民衆都意識到自己分擔到了一份責任,孩子心理的傷痕,纔可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修復與撫平。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