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南京流感高發 兒童感染居多

南京流感高發 兒童感染居多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流感偏愛兒童,那麼在這個高發季裏面,應該怎麼去避免兒童流感呢?不妨試試這幾種方法。

南京流感高發

昨天下午,南京市衛計委發佈《關於做好近期兒童疾病高發季節醫療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設兒科門急診的醫療機構不得以醫生緊缺或其他任何理由暫停或減少兒科門診、急診人員,近期嚴禁兒科就診限號等限制兒童就醫的行爲,同時,要保證兒科門急診24小時開診。疾控專家介紹說,今年入冬以來流感病例有所上升,但總體來說可防可控,家長不必擔心。

南京流感高發 兒童感染居多

南京市兒童醫院 日門診量突破1.1萬

冬春季節本來就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但是南京市兒童醫院今年的患者格外多。記者昨天從醫院瞭解到,從11月上旬開始,南京市兒童醫院門診量開始增加,白天最高峯突破1.1萬人次,晚上夜門急診也達到了1300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0%-20%。醫院已經從全院調集力量支持門急診。“我省每年流感的流行季節是11月到次年的2-3月,每年這個季節醫院的門診量都會增加。” 南京市兒童醫院醫務處處長、呼吸科主任醫師田曼對此表示,今年可能由於醫院就診環境的改善,以及晚夜間開車到河西醫院去,病人的交通方便,所以這兩個月門診量比去年的同期還有所增加。田曼說,除了感冒發燒,近期哮喘、輪狀病毒感染、諾如病毒感染的患兒也明顯增多,6個月以下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也有所增加。

不僅僅是南京市兒童醫院,近期南京各大醫院兒科都是人滿爲患,記者昨天在一家三甲醫院兒科門診看到,醫院貼出告示“友情提醒:近期兒科就診患兒驟增,候診時間大概要3-4小時,敬請諒解。”

疾控中心專家表示,目前,南京已經進入流感的高發期,但是大家也不必過於恐慌,流感是可防可治的,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防護和保健。

在流感流行的季節,學校、幼托機構等集體單位,平時應加強晨檢和學生因病缺課的監測,教室應經常通風,流行季節應避免在通風不暢的場所舉行大型活動或集會,同時還應強化和落實日常預防性消毒工作。

如果1天內發現一個班級或宿舍出現3例及以上,或3天出現5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學校或幼托機構應於24小時內向轄區區疾控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門報告;而一週內同一學校、幼托機構等集體單位出現30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或5例因流感住院病例,或2例死亡病例,應於2小時內及時向轄區區疾控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門同時報告。

南京市衛計委發文 嚴禁兒科就診限號

南京市衛計委昨日就做好近期兒童疾病高發季節醫療工作下發通知。通知指出,設兒科門急診的醫療機構不得以醫生緊缺或其他任何理由暫停或減少兒科門診、急診人員,近期嚴禁兒科就診限號等限制兒童就醫的行爲。設兒科急診的醫療機構要保證兒科門急診24小時開診,儘快合理調配院內醫療資源開設兒科晚門診、夜門診,必要時採用彈性排班的方式解決好夜間兒科急診等候時間過長的問題。

南京流感高發 兒童感染居多 第2張

兒童預防流感的方法

1.接種流感疫苗

接種流感疫苗是世界公認的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2.大量喝水

多喝水可使口腔和鼻腔內粘膜保持溼潤,能有效發揮清除細菌、病毒的功能;大量的水可以將病毒從身上衝走,並防止脫水症的發生,而脫水症則是感冒的併發症之一。

3.勤洗手

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過的地方存活3個小時,孩子的衣服要勤洗勤曬,同時讓孩子養成飯前飯後洗手的好習慣,不食用不衛生的食物。

4.睡眠充足

兒童每天需要10~14小時睡眠時間,而且需要在沒有夜燈的黑暗環境中,才能保證褪黑激素分泌,使他們得到充足休息,從而增強免疫力。研究證明電磁頻率會影響睡眠質量,因此,家長儘量不要在兒童房間內擺放電子設備,或者在睡前拔掉插頭。

5.適當運動

天氣好時應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適當的運動能夠提高孩子身體體能,增強抵抗力。

南京流感高發 兒童感染居多 第3張

兒童多吃這些食物預防流感

1.牛肉

牛肉是人體補充鋅的重要來源,鋅可以增強免疫力、促進白血球的生長,進而幫助防範病毒、細菌等有害物質侵襲,鋅在飲食中非常重要,人體即便是輕微缺鋅,也會增加患傳染病的風險。

2.全脂牛奶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全脂牛奶能增加噬菌細胞活力而提高免疫力,幫人戰勝流感。

3.香蕉

香蕉所含的豐富維生素B6有助於抗擊炎症,提高免疫力。香蕉與燕麥片等全穀食物一起食用,是抗感冒病毒的“雙保險”。

4.堅果

堅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健康脂肪和有益免疫功能的微量元素硒。這些營養都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流感。

5.紅薯

紅薯是β胡蘿蔔素的最佳食物來源,有助於人體制造足夠的白血球,抗擊感冒病毒侵入導致的感染。紅薯吃法多樣,可以蒸、烤、或者打成紅薯泥。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