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26歲醫生猝死 曾發文還活着真好

26歲醫生猝死 曾發文還活着真好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猝死近年來頻發上頭條,那麼爲何猝死事件頻發呢?面對猝死,我們應該怎麼做纔好呢?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一下猝死的預防方法。

26歲醫生猝死 曾發文還活着真好

26歲醫生猝死

前天晚上,浙江邵逸夫醫院,26歲的規培醫生陳德靈猝死。之前他經常加班、通宵,猝死前曾連續通宵夜班。當晚,又一個夜班交接班沒人,同事這才發現,他已經猝死在宿舍。

據網友提供的陳醫生的朋友圈截圖,其中顯示:“黑+白+黑,下班啦,還活着真好。”時間爲2017年4月19日。

然而時隔兩月,他卻沒能像其他任何一個普通人那樣繼續活着!

知情人士表示,陳醫生經常通宵加班,猝死前剛值完一個夜班連白班。

今年5月,陳醫生的朋友圈,發自凌晨2點23分:從27號8點到28號2點,根本停不下來,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心態要爆炸了,什麼??還有一臺!!!就連沙發都不給睡。

再翻看他之前的朋友圈,總是在勞累的上班、值班之中,“一宿沒睡”更是家常便飯!

26歲醫生猝死 曾發文還活着真好 第2張

據悉,陳醫生已經是2017年第五位猝死的年輕醫生。

6月10日,上虞市人民醫院骨科羅斌主任值完夜班後猝死;

4月16日,南寧市中醫院一名不到30歲的年輕醫生猝死;

2月10日,河北省某縣醫院年一名僅39歲的醫生“連續24小時上班”發生猝死;

1月9日,石河子市人民醫院一名麻醉科醫生,在值班過程中猝死。

超負荷工作、身體不堪重負的不止醫生羣體:去年12月,年僅28歲、在深圳一家連鎖酒店任銷售經理的李同平離開了這個世界。三天前,他剛剛拿到了自己的第一輛車。幾位與李同平相識的朋友認爲,他的猝死可能跟之前工作過度勞累有關。

26歲醫生猝死 曾發文還活着真好 第3張

如何預防猝死

1.定期健康體檢

要對那些潛在性的慢性病進行全面篩查和規範的治療,做到自己的健康狀況自己心中有數。定期體檢,應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狀況,一年或半年時間內進行一次體檢。如果有心腦血管、腫瘤等慢性疾病的家族遺傳史,除常規體檢外,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體檢項目。通過體檢,及時發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健康問題。

2.控制基礎疾病

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心力衰竭等疾病患者,平時控制好基礎疾病是預防的關鍵。此外還應注意飲食清淡,戒菸戒酒,多食瓜果蔬菜,適量運動鍛鍊。如遇突然降溫,須注意保暖。晨起時可先在牀上靜臥10分鐘,待徹底清醒後再緩慢下牀走動。早晨鍛鍊時不要站在風口;關注天氣預報,如果氣溫下降明顯,可將鍛鍊改在室內或暫緩運動。出現心慌、胸悶、胸痛、呼吸不暢等症狀時須特別警惕,因爲這些症狀常是各種心血管急症發生的前兆,應儘快去醫院檢查治療,做到早發現、早監測、早治療。

3.堅持適量運動

堅持運動,能提高心肌收縮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力,加快新陳代謝,推遲神經細胞的衰老。對於運動量,同一年齡,每個人身體狀況也各不相同,所以還要根據運動中和運動後的感受來判斷。一般來說,運動至輕微出汗,輕微肌肉痠痛,無明顯疲勞感,休息後即可恢復體力,次日仍精力充沛,有運動慾望,說明運動較爲適度;如果出大汗、氣喘、胸悶、不思飲食、有明顯疲勞感,休息15分鐘後自測脈搏仍未回覆正常次數,且運動後感覺周身乏力、痠痛,這是運動過量的徵兆,應及時調整運動量。

4.保持心情舒暢

煩悶、焦慮、憂傷等不良情緒是產生疲勞的內在因素,因此必須學會調節生活,多與人溝通交流,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努力做到情緒樂觀、性格開朗、隨遇而安。發現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時要及時調整,當個人承受的壓力太大時,互相傾訴能減輕壓力;同時,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客觀地認識自己,制定切合實際的工作目標。

5.注意適度休息

疲勞是猝死的一種信號,它提醒機體已經超負荷了,應停止工作。患有慢性疾病者,更應該制定一個適度的工作、生活時間表,切不可長時間透支體力。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