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如何治療肝源性胃病

如何治療肝源性胃病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肝源性胃病?原有胃病患者,合併肝炎感染,可使胃部疾病加重;原無胃病的病毒性肝類患者可以合併胃及十二指腸黏膜病變,這類病變稱爲肝源性胃病。

如何治療肝源性胃病

肝源性胃病常見表現有胃脘部疼痛、泛酸、噯氣、噁心、嘔吐等。臨牀觀察表明,肝源性胃病有增多趨勢,有報告對56例急性黃疸型肝炎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發現胃及十指腸黏膜損傷率高達92.86%,其中淺表性胃炎34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1例,單純十二指腸炎4例,萎縮性胃炎2例,胃潰瘍1例。有人對15例肝病患者進行胃黏膜活檢,證實血清HBV陽性者的胃黏膜內有HBsAg的存在,特別是大三陽者,胃黏膜中HBsAg陽性率高達80%~100%。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肝源性胃病的機理可能有下面三種因素:(1)由於肝炎病毒具有泛嗜性,存在於胃黏膜內,其形成免疫複合物在胃與十二指腸黏膜基底微血管沉積造成局部免疫反應;(2)因肝功能減退,對激素滅活減少,造成內分泌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均可使胃、十二指腸黏膜受損,幽門螺桿菌易於感染,進一步損害胃黏膜屏障;(3)胃酸及膽汁返流,容易造成胃與十二指腸的炎性改變,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症狀及病變。

祖國醫學認爲,胃爲水穀之海,宜通降不宜壅滯。感染肝病後,溼熱夾挾疫毒,鬱蘊於肝,肝失疏泄,致肝胃不和,出現脘脅疼痛,嘈雜泛酸,噁心嘔吐等;土不榮木,木鬱失達,致肝鬱脾虛,出現納差、腹脹等;久病脾氣虛弱,血行鬱滯,加之肝氣鬱結,邪熱內擾,營衛鬱遏,致使血瘀,出現胃黏膜糜爛或潰瘍,痛有定處,脈絡受損可見嘔血或便血。臨牀治療病毒性肝炎時,辨證用藥應顧及脾胃,只有脾運胃和,正氣恢復,免疫功能增強,肝病恢復就快。肝源性胃病可從下面幾點辨證論治:

一、肝胃溼熱型:多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症見口乾口苦,嘈雜泛酸,納差惡心,上腹脹滿,大便祕結或便溏,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治宜清肝和胃。方用自擬虎茵湯加減,藥用虎杖、茵陳、梔子、蒲公英、制半夏、茯苓、生大黃、甘草等。黃疸重者加鬱金、赤芍;溼邪重者加白蔻仁、薏苡仁;泛酸者加黃連、吳茱萸、煅瓦楞子。

二、肝胃不和型:多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及急性肝炎。症見胃脘、兩脅脹滿或疼痛,噯氣吞酸,納少,噁心嘔吐,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鬱,和胃降逆。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香附、制半夏、陳皮、枳殼、白芍、茯苓、甘草等。脅痛明顯者加川楝子、沉香;呃逆者加代赭石、竹茹;食積嘈雜者,加炒谷芽、炒麥芽、萊菔子。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