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冠心病人看膚色用藥?

冠心病人看膚色用藥?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冠心病人看膚色用藥?

1997年,FDA否決了這種名爲”拜迪爾“的混合藥物,因爲科恩博士主持的一項臨牀試驗表明,這種藥在普遍意義上,對大衆的療效並不顯着,在統計學上和安慰劑沒有區別。

科恩博士沒有放棄,他通過分析受試者的種族分佈,發現黑人患者對此藥的反應明顯比白人患者要好。2001年6月,他再次對拜迪爾進行了新的一輪臨牀試驗,這次只在黑人患者中進行。他一共找了1050名黑人心臟病患者,並給其中一半的人服用拜迪爾。結果服用拜迪爾的黑人患者死亡率減少了近一半!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科恩博士在2004年7月主動停止了對比性實驗,他讓另一半原來服用安慰劑的患者改爲服用拜迪爾。

顯着的療效使拜迪爾在一年之後獲得了FDA的批准。

假如拜迪爾針對的是女性或者兒童,或許就沒什麼問題了,但拜迪爾偏偏針對的是某一種族。雖說不同的人吃不同的藥早已是很普通的醫學常識,但以前人們只是在性別和年齡上做文章,沒人敢碰種族這一禁區,生怕被貼上”種族歧視“的標籤。

拜迪爾的出現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反對者認爲這種藥的出現將會引發對少數民族的新一輪歧視,因爲這將證明黑人在基因水平上與其他人種有區別,而這一點正是種族主義者歧視黑人的理論基礎。

種族問題在美國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任何關於種族問題的研究都必須首先明確一點:研究的目的是什麼?有一些科學家致力於研究不同人種的智力差異,這樣的研究一來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二來很容易被某些別有用心者拿來作爲種族歧視的依據。還有一些科學家致力於研究不同人種對不同疾病的患病率,或者對同樣治療手段的不同反應。雖說這類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病救人,但還是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的理由是:種族不是科學概念,沒有生物學基礎。#p#副標題#e#

計算機把這些人分成4個大組

要搞清這個問題,必須先來看看種族的定義。生物分類學把世間所有生命分成了6級——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有着明確定義的最小的一級。”種“下面還有亞種、變種、種羣等等不同的亞羣體,但在生物學上都沒有很明確的定義,”種族“就是其中之一。從進化角度看,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不同羣體間基因交流的阻斷是亞羣體產生的主要原因,因爲一個羣體內部產生的變異無法傳到另一個羣體中去,這樣天長日久,變異越積越多,不同羣體在外形和結構上就會產生可測量的差異。這一定義在大多數動物身上是容易實施的,比如大猩猩就可以按體毛的長短和膚色的深淺分成不同亞種,分類學家在進行這樣的分類時不會帶有任何感情色彩。

到了人類這裏,情況變得複雜起來。首先,人比動物的遷徙能力要強很多,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比動物之間也要廣泛得多。同一大陸內的交流不說,近幾百年來,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人之間的基因交流正在變得越來越容易,也越來越普及,這種交流產生了很多介於黑人、白人和黃種人之間的”雜種“,比如北非的人,就兼有非洲人和歐洲人的許多特點,而印度人更是兼有亞非歐三地的特點,這一現象說明人類的種族劃分早已不是涇渭分明,而是形成了一條相對連續的譜帶,這給種族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由於種族歧視這一歷史現象的存在,使得人類在面對自己的種族問題時很難不帶有某種感情色彩,甚至出於利益需求而帶有明顯的偏見。在美國的歷史上曾有過這樣的規定:凡是血液中有一點黑人成分的都被劃分爲黑人,但只要血統不是100%純粹,就不能歸在印第安人名下。對於白人來說,黑人是奴隸,當然越多越好;而印第安人是原住民,有權拿回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自然是越少越好。這樣明顯帶有歧視色彩的種族劃分顯然不平等,更談不上科學了。事實上,正是因爲種族劃分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使得社會學家更傾向於用包含了語言和風俗等文化因素在內的”民族(EthnicGroup)“這一概念來代替”種族“這個純生物學概念。

而是隻研究那些已經在一個地方生活多年的”原住民“,他們在DNA水平上的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今年2月份,斯坦福大學的人類學家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類學實驗,他們在326個變化較大的基因位點上對3636名不同種族的志願者進行了DNA序列分析。他們把得到的數據輸進計算機,事先沒有規定計算機將這些數據分成幾類,而是讓計算機根據這些數據的區別自己做出決定。結果,計算機把這些人分成4個大組,分別對應於黑人、白人、亞洲人和西裔(西班牙裔,美國特有的一種,指所有西班牙人和南美人),準確率高達99.86%!這項實驗表明,人類種族之間的區別是DNA水平上的。不管叫”種族“也好,”族羣“也好,如果不考慮”雜交“現象,差異與優劣無關。#p#副標題#e#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項實驗分析了326個基因位點。如果只分析幾個的話,肯定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事實上,早在2003年就有幾個美國科學家研究了Alu基因的多態性,他們發現如果綜合60個Alu位點的多態性數據,就能以90%的準確率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歐洲人和亞洲人區分開來。但如果研究100個這樣的Alu多態性位點,則分辨準確率就可以達到100%。這項研究還發現,沒有任何一個Alu變異只存在於某一個種族內,也就是說,不同種族之間的區別不是表現在某幾個基因上,而是多個等位基因的出現頻率的不同,即種族間的區別不是一刀切,而是一個概率問題。很多研究表明,種族內部的DNA變異佔了人類總變異的九成,種族之間的區別則只佔一成。

但就是這一成的差別,足以造成不同種族的人對某些藥物有着不同的反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兩位人類學教授於2003年發表在美國《人類基因組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提供的數據表明,不同種族患有不同疾病的概率是不同的。比如,造成血色素沉着症的HbS基因,多見於撒哈拉南部的非洲人;造成囊腫性纖維化的CFTR基因的一個變種ΔF508,則多見於北歐人羣。黑人的前列腺癌、乳腺癌、心臟病和高血壓的發病率高於白人,而多發性硬化症、皮膚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癡呆症則多見於白人。亞洲人也有自己的”命門“,冠心病、肥胖症和非胰島素型糖尿病是亞洲人的”天敵“。

這些差別足以讓越來越多的醫學界人士考慮針對不同的種族開發不同的藥物,這也是導致拜迪爾問世的一個緣由。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很多清醒的科學家認爲,目前這種按照不同種族進行分類的治療方法是暫時的,只有在更深層次上了解不同種族的人爲什麼會有差異,才能更好地做到對症下藥。比如,目前還沒有搞清拜迪爾爲什麼會對黑人的效果好。有部分科學家認爲拜迪爾提高了人體內一氧化氮的含量,而一氧化氮是維持血管彈性的重要分子。有一項研究表明,能夠促使體內產生更多一氧化氮的等位基因在白人中的佔有率是60%,在黑人中只有30%。這是否意味着,正是由於這一原因,使拜迪爾的療效在黑人身上更爲顯着?如果這一機理最終被證明是對的,那麼我們其實不用依靠種族和膚色來判斷是否可以用拜迪爾,測量不同病人血液中的一氧化氮含量就行了。

由此可見,藥片的膚色問題其實是一個對症下藥的問題。科恩博士當初如果沒有登記病人的種族,拜迪爾對黑人患者的療效也許就不可能顯現,沒有黑人患者療效的顯現,也就不會引起醫藥研究對這一現象作新一輪更深入的探索。這或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人類自身的豐富性,而與種族的優劣無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