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4種性病需重視 怎樣避免殃及“性伴侶”

4種性病需重視 怎樣避免殃及“性伴侶”

來源:歐巴風    閱讀: 8.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幾種需要重視的性病

重視性病一:梅毒

是由梅毒螺旋體感染的慢性全身性性傳播疾病,危害人類健康嚴重。梅毒可分先天性和後天性梅毒。梅毒感染不具免疫性,故可重複感染。梅毒的診斷必須全面系統的瞭解病史和體檢以及實驗室檢查而確診。

4種性病需重視 怎樣避免殃及“性伴侶”

溫馨提示:性病危害極大,切記注意!健康性生活,安全性生活

重視性病二:尖銳溼疣

由人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生殖器、肛門周圍、會陰部的表皮瘤樣增生性疾病,在性生活活躍人羣中,通過性接觸或被污染物而傳染,母嬰間傳播。本病主要通過性交感染,有人統計64%的患者包皮過長。女性主要從配偶或性伴處感染。感染的潛伏期1-8月,多數無不適,少數有瘙癢、灼痛,初發時局部出現爲微小淡紅色丘疹,頂端稍尖,漸增大、增多,傾向融合,呈乳頭狀、菜花狀或雞冠狀增生物。

重視性病三:生殖器皰疹

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性傳播疾病,可引起皮膚、粘膜及多種器官感染。女性生殖器官感染單純皰疹病毒,也能經過陰道垂直感染給胎兒、新生兒。潛伏期在原發感染後1周左右,少數可伴全身症狀,如發熱、頭痛、肌痛,生殖器被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局部有多個丘疹,皰疹,可單發,亦可密集,一般不痛不癢,小水皰或膿皰,繼而糜爛、潰瘍時,纔有痛感,持續1-2周後癒合,血清中可找到抗生體存在,並持續多年,局部症狀可經常復發。

重視性病四:非淋菌性尿道炎

是由性接觸傳染的一種尿道炎,臨牀上尿道炎症狀明顯,有尿道刺癢,伴有或輕或重的尿急、尿痛、尿頻或排尿困難,尿道外口溢出少量稀薄分泌物,潛伏期1--3周或數月,亦有少數病人可無任何症狀,由於發病緩慢,症狀不典型,常常延遲治療。本病尚可與淋菌性尿道炎伴發,若不及時治療而引起合症性有附睾炎,前列腺炎。

4種性病需重視 怎樣避免殃及“性伴侶” 第2張

性病傳播的幾種途徑

1、性行爲傳播

所謂性行爲主要包括接吻、觸摸、擁抱、性交等。性交是傳播性疾病的主要傳染途徑。

2、間接接觸傳播

有些性病可以通過間接接觸傳播,例如,沾染有淋病患者生殖器分泌物的洗澡毛巾、浴盆,未經過消毒,其他人使用就可受到傳染。當健康人的皮膚有破損,接觸到性病病人病變處的糜爛和潰瘍面時,病原體就會直接從皮膚的破損處侵入引起感染。接觸性病病人的衣服、被褥及其他用具也有可能被感染。這是由於這些物品被含菌分泌物污染了。女童患淋病大都是間接被傳染的,主要是通過與患有淋病的家人同牀睡覺、共用浴盆、浴巾、帶菌手擦洗陰部等。

3、血源性傳播

:通過接受污染的血液、血製品、共用注射器、針頭,以及胎盤、產道等傳染。孕婦患有梅毒時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妊娠婦女患淋病,由於羊膜腔內感染可引起胎兒感染。分娩時新生兒通過產道可發生淋菌性或衣原體性眼炎、衣原體性肺炎。如果產婦臨產時患有生殖器皰疹、尖銳溼疣,新生兒經產道可受感染。

4、母嬰傳播

通過胎盤傳播胎兒。梅毒、艾滋病大多存在母嬰傳播的危險。性傳播疾病的母嬰傳播有三種方式:原發感染;逆行性感染;獲得性感染。

4種性病需重視 怎樣避免殃及“性伴侶” 第3張

男性如何預防性病傳染?

1、使用屏蔽工具:陰莖套、陰道隔膜等工具,不僅可以避孕,還可以預防多種性病。已有實驗證明,陰莖套對引起淋病、梅毒、生殖器皰疹、尖銳溼疣、艾滋病、鉅細胞包涵體病及衣原體感染等性病的病原體均有屏障的作用。此外,陰莖套和陰道隔膜還能降低性交中的摩擦損傷,保護外生殖器不與隱藏的傳染性分泌物接觸。

2、屏障工具與殺精劑聯合使用:使用以殺精劑作爲潤滑劑的陰莖套、子宮帽,同時具有機械和化學殺滅作用。有一種由殺精劑和海綿做成的避孕海綿在國外就很受歡迎。在性行爲前或性交時將其置入陰道中,放置時間可長達30多小時。

3、有異常時避免性交:當發現性伴侶外生殖器有病損、潰瘍或異常分泌物等,應當避免性交,並要求其到醫院進行診治。

4、潔身自好:這是十分安全、簡便的預防方法。許多性病的初期或輕型往往無症狀,如淋病、生殖器皰疹、尖銳溼疣、非淋菌性尿道炎、艾滋病等,感染後不能被及時識別。惟有潔身自好,避免婚外性行爲,纔不會帶來感染性病的危險。

5、性交後排尿、沖洗外陰或灌洗:有人證實,性交後半小時內排尿或一小時內沖洗生殖器,均不能降低感染淋病的危險。但若每天用防腐溶液灌洗陰道,對預防淋病有一定效果。

6、避免某些性行爲方式:口交、肛交等不良的性行爲方式可以增加性病的危險。以肛交爲例,因直腸上皮通常比陰道上皮嬌嫩,肛交比經陰道性交更易損傷黏膜,引起感染。有些傳染病是通過口-糞途徑傳染的,故避免口-肛門或指-肛門性行爲,可以減少這類疾病的感染機會。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