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理 > 健康 > 生命or財富 “最昂貴錯誤”的選擇

生命or財富 “最昂貴錯誤”的選擇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目錄:

生命or財富 “最昂貴錯誤”的選擇

第一章:“最昂貴錯誤”的背後真相

第二章:快樂人生13條

第三章:快樂不是目的地

第四章:別給自己貼上“初老症”標籤

用800美元賣掉了價值3500億美元的股權,不管是誰看到了這樣的事情都會覺得韋恩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但是事實上有錢也是要有命去花纔有價值的。

“最昂貴錯誤”的背後真相

2011年12月13日,在美國紐約索斯比拍賣行的一場拍賣會上,有一件拍賣品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就是1976年蘋果公司三位創始人韋恩和喬布斯、沃茲尼克簽署的“蘋果公司合夥合同修正協議”,這份“補充協議”是在韋恩以800美元賣掉蘋果10%股份後簽署的,協議確認了韋恩不再是蘋果公司合夥人。

在全世界的各大媒體上,韋恩的這個決定一直被認爲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錯誤,因爲當年他以800美元賣出的股權如今淨值已高達3500億美元,他放棄了天文數字般的財富一直被作爲創業者的反面教材,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1976年4月初,42歲的韋恩和喬布斯以及沃茲尼克聯合創辦了蘋果計算機公司,韋恩負責設計了第一個“蘋果”公司徽標,並起草了最早的“合夥合同”以及“蘋果一號”電腦的使用手冊,韋恩當時擁有蘋果公司10%的股份,但是僅僅十天之後,韋恩就以800美元的價格將自己的蘋果公司股份全部賣給了另外兩名創始人,接着他就徹底離開了蘋果公司,蘋果公司一直對韋恩的離開晦莫如深,僅以一句“韋恩經濟上遇到困難”搪塞了之。

但事實情況是,當時的韋恩雖然收入不高,但絕非食不果腹,35年來,無數媒體試圖挖掘當時的真相,後來更是傳出無數種說法,甚囂塵上的便是喬布斯與韋恩的不和論。

事實上,喬布斯與韋恩的感情非常深厚,由於年齡關係,喬布斯一直將韋恩視爲某種“父親般的角色”,後來雖然韋恩離開了蘋果公司,但喬布斯一直沒有放棄過再次請他進入蘋果,1978年,蘋果公司在競爭激烈的計算機市場站穩了腳根,喬布斯再次隆重邀請韋恩加入蘋果公司,但韋恩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喬布斯的請求,他繼續在雅達利公司工作,後來又換了好幾家電子公司上班直至退休,韋恩退休後靠賣珍稀郵票、罕見錢幣和金幣維持生計。

韋恩一生申請了12項專利,但他沒有足夠的資金對這些專利進行投資,沒有靠這些專利來賺過一分錢,這讓韋恩的生活一直無法跨入真正的富豪行列。自從離開蘋果公司後,韋恩沒有擁有過一件蘋果公司的產品,直到2011年9月5日,他在英國布賴頓市參加“現代化研討會”時,才收到了一件ipad2做禮物,這是他生平擁有的第一件“蘋果”公司產品。而這時,喬布斯已經病入膏肓。

2011年10月5日,喬布斯因集勞成疾病逝,年僅56歲,77歲的韋恩悲痛之餘,也終於揭露了當年股份轉賣事件的真相,他說:“毫無疑問,我堅信當年離開蘋果公司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我知道,喬布斯和沃茲尼克是多麼優秀的小夥子,他們擁有超絕的智慧,但是他們兩人也是真正的工作狂,像旋風一樣,你知道的,這樣對事業很好,但對身體很不好。如果我當年留在蘋果公司工作,巨大的工作強度可能會令我沒命活到現在。”

一語道破天機,原來,韋恩並不想用透支生命來換取財富,當我們帶着嘲諷的口吻談論當初韋恩的決定時,56歲的喬布斯已經英年早逝,而77歲的韋恩仍然平靜從容的生活着,從人生的價值來看,或許喬布斯更爲精彩輝煌,但他的人生並不是完美的,過大的壓力讓他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下最昂貴錯誤的或許不是韋恩,而是喬布斯。

快樂人生13條

1、生命裏的每一個人都是你的老師,即使那些讓你很厭煩的人也不例外,因爲從他們身上,你可以知道人性的弱點。

2、快樂的人不只接受改變,而且會欣然地全身心投入。他們會說:“未來五年如果像過去一樣,生活還有什麼意思呢?”

3、付出的時候,不要期待任何回報,否則一顆心老是牽掛着結果,反而很難有所收穫。

4、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他們很不開心,因爲他們沒有什麼人生目的。假如你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妨先找出最接近你理想的事,可以把那裏作爲起點。

5、做你愛做的事情,並不意味着生活得輕鬆,但絕對可以活得更精彩。

6、無論你身在何處,你都不應該被困在原地,因爲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棵樹!

7、當你說“我就是要做這件事,多困難我都不在乎”時,老天爺就會開始支持你。

8、你對生活狀況及別人的行爲要求越少,你就越容易快快樂樂地過日子。

9、若真想獲得心靈平靜,就必須懂得心存感激。如果你總說“等我生活得好一點之後,我一定會去感激,”那你就一輩子沒希望了。

10、改變自己是可行的,聰明的,當你試圖改變別人時,你就會顯得愚蠢,而且會自尋煩惱。

11、除非你自願放棄,否則你永遠不會被打敗。

12、你不必害怕和人接觸,很有可能他們也很怕你呢!

13、稱讚別人會令你自己更快樂。稱讚別人會幫助你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事物上。每當你把焦點放在正面的事物上,你的生活就會充滿希望。

快樂不是目的地

一大早,我跳上了一部出租車,因剛好遇上尖峯時刻,沒多久車子就卡在車陣中,於是我隨口聊了起來:“司機先生,最近生意好嗎?”

後視鏡中的臉拉了下來,聲音臭臭的:“有什麼好?到處都不景氣,你想我們出租車生意會好嗎?我每天天不亮就出來開車,開到天黑回去也賺不到多少錢,真是夠氣人的!”

嗯,顯然這不是個好話題,換一個主題好了,我想。

於是我說:“不過還好你的車子很寬敞、很舒服,要不然像現在困在路上就難熬了。車子大還是好,即使塞車也不會覺得心情不好。”

沒料到這張臉竟愈來愈臭,聲音也激動了起來:“你覺得舒服嗎?那你每天坐12個小時看看,你還會不會覺得舒服,我每天被關在這車裏,關得腰痠背痛,真是倒黴,還不是爲了要吃飯。”他說完嘆了口氣。

老實說,那天我下車時,心中有種終於解脫了的輕鬆感。

不過幾天后,我再一次跳上了出租車,而這一次,卻開啓了迥然不同的經驗。

一上車,看到了一張笑容可掬的臉,輕快的聲音伴隨而來:“你好,請問要去那裏?”

有些驚訝這迎面而來的親切,我笑了笑,隨即告訴了他目的地。

司機先生說:“好,沒問題,那你希望怎麼走呢?”我說:“都可以啊,看你怎麼方便,就怎麼走吧!”

他笑了笑,一邊開車,一邊開始愉快地哼起歌來,顯然他今天心情不錯。

於是我問:“司機先生,看你今天心情很好嘛,有什麼喜事嗎?”

他笑得露出了牙齒:“我每天都是這樣啊,每天心情都不錯。”

“爲什麼呢?”我問:“不是聽說最近大家開車收入都不太理想嗎?”

司機先生又笑了笑:“沒錯,不過日子總是要過的,我也有家、有小孩,開車時間也跟大家一樣變長了。不過,我總是會換個角度去想事情,心情就不一樣啦!”

他繼續說着,臉上的笑容一直末消:“譬如說,我覺得出來開車,就好像出來玩一樣,客人付錢請我跟他們一起去玩,這不是挺棒的嗎?”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多幸運,一早就有這份榮幸,跟前座的幸福達人同車出遊,真是炫斃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的話:“快樂,是種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不是取決於你所完成的成就。”

也就是說,快樂是出發地,不是目的地。

也許是小時候都被洗腦成功,現在的我們大多習慣在準備考試時兢兢業業、不苟言笑,一切只等到考完,到那時纔有資格感到輕鬆,覺得快樂。

而在工作上,我們往往也給自己設下目標,並且爲了表明決心,立志夙興夜寐,神情嚴肅緊張,生怕神情若有鬆懈,則會功虧一匱,至於什麼快不快樂的,那就以後再說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很不快樂地在完成目標,也很不快樂地在尋找快樂。

從幸福的角度而言,這個做法非常有待商榷。

因爲,真正的幸福達人,不是去完成了事情才快樂,相反的,應該是要快樂地去完成事情。

爲什麼呢?

首先,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份隨時隨地都平和快樂的心境,纔能有助於我們整體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一曝十寒的心情狀態,是無助於我們的整體快樂感的。所以,快樂的心境應該天天維持。

第二,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我們一生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努力達到某個目標”當中,只有極短的時間,是處於“完成事情”的狀態。而如果等到完成了事情才快樂,那看來我們生下來就註定要悲慘過一生了,不是嗎?

因此,快樂的心情是不需要、也不應該等待的。

第三,在我們心境平和時,大腦較易處在α波的狀態,而α波有助於創意的思考。

因此你會發現,當處在快樂的情緒中,我們才能更有效率、更有創意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所以,如果你也一直在等待完成目標後的快樂感,請現在就開始,學學那位懂得從快樂出發的司機先生,讓自己不再靠完成事情才快樂,而是要快樂地去完成事情!

別給自己貼上“初老症”標籤

最近,“初老症”一詞引起廣泛共鳴,有人列出其50個特徵,對照後不少人驚呼自己“八九不離十”

66%受訪者認爲自己“初老”

“初老症”一詞源自臺灣一部電視劇,意指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壓下,人的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大,對新鮮事物缺乏興趣,心態消極,並且身體開始出現衰退跡象。不少認同“初老症”者,甚至將它看作是一種全新的現代“病種”。

在新浪網一項針對“初老症”的投票中,66%的參與者選擇了“是”。“只要坐下來,小腹就有一攤肉”榮登症狀榜首,而“認識新朋友的速度與機率逐漸降低”、“KTV熱門點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會唱”則分列第二、第三位。

“怕老”,是人們的共同心態,但隨着90後甚至00後活躍於社會,很多年輕幹練的“白骨精”也開始感嘆自己“老”了。 心理學中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認知功能退化、記憶力退化,需要專業的測量工具和嚴格的診斷標準,僅憑一兩條模糊的描述是不能下結論的。從心理學專業角度來看,“老”有兩個特徵:

特徵一:人格上的變化。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榮格認爲,人的前半生偏重於重視外部世界,好活動、愛交際,也就是偏重“外傾性”;而後半生更重視主觀世界,個體的發展更多表現出“內傾性”的特點,對自我有更深度的思考。也就是說,“老”的一個特徵就是變得更加內斂。或許經歷了太多的悲歡離合,人們更需要寧靜和內觀。當然,內外傾向的變化只是一種大體的趨勢,現實中也存在着“老頑童”和內向的青年人。

特徵二:認知功能的退化。這是“老”的主要表現,如視、聽覺逐漸衰退、加工速度變慢、運動靈活性和記憶力有所減退。由此還可能會給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擾,出現挫折感和失敗感,甚至導致抑鬱、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的出現。

初老”是“初成熟”的表現

很多自認爲有“初老症”的人,將原因歸於壓力過大。

“壓力大”,現在似乎成了解釋一切社會心理現象的萬金油。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那些“初老症”症狀就會發現,“初老症”其實更多的是“初成熟”的表現。

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的發展觀,將人的一生分爲八個發展階段,其中25歲到50歲被稱爲“成年中期”,這個階段的個體需要實現“繁殖感”、體驗“關懷”。也就是說,他們開始渴望關懷下一代,開始對家庭和子女有深深的責任感,強烈希望能給下一代創造出好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

在這一階段,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所以這是一個人高創造力、高生產力的時期,也是心理逐漸趨於成熟的時期。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初老症”症狀,如“一天沒有吃綠色蔬菜就會覺得身體怪怪的”、“對完美起疑,對不完美深信不疑”、“按時回家”、“不愛湊熱鬧”等,都是人們開始注重生活細節和社會規範、學會獨立思考、對感情更加理性、追求生活品質的“初成熟”的表現,屬於這個階段正常的心理髮展進程。這個時期的人們,“很少認識新朋友”,因爲固定的人際交往圈子逐漸形成;“對於星座、運勢、塔羅牌”不再熱衷,是因爲褪去了“幼稚”的外衣。還有些人可能覺得,生活中總是丟三落四,肯定是衰老的表現,這其實更多的是和注意力不夠集中有關,並非記憶力下降的表現。

即使出現真正“老”的特徵,也並不意味着人的智力全面下降。心理學家將智力分爲“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和感知覺、加工速度相關的智力是流體智力;而晶體智力指的是個體以學得的經驗爲基礎的認知能力,如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等,晶體智力是不會隨着年齡衰退的,會一直保持穩定。這說明,“老人”寶貴的經驗在處理複雜的現實問題時還是有優勢的。

自貼標籤當心真的“老”

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一個生命都無法逃脫的自然法則。我們無法阻止自己身體的衰老,但卻可以保持自己心態的年輕。

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院協會等機構聯合發佈的《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白皮書》顯示,白領目前的心理狀態是,49%有疲倦感,46%有平淡感,38%有煩躁感,有“滿足感”的不到一成。如果正值盛年,卻總覺得自己“初老”,甚至處於沮喪的狀態,就會慢慢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心理學上有些定律很能說明這個,比如慣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夠持續不斷去加強它,它終究會變成一種習慣;顯現定律——當我們持續尋找、追問答案的時候,它們最終都必將顯現。大家熟悉的心理暗示,從心理機制上講,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

當然,心理現象也能對人產生積極作用。比如,暗示可以發掘人的記憶潛力。有實驗表明,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第一組在朗讀前,告訴他們這是着名詩人的詩。對第二組,則不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詩。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第一組的記憶率爲56.6%;第二組的記憶率爲30.1%。

“初老症”並不是醫學術語,大家不要對號入座。但對於一些不良的心理現象,則要認真對待。擁有快樂的心態、多跟親人朋友聯絡、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都有助於緩解疲勞、釋放心理壓力。

結語:不要再說你老了。你不過才20多歲,長期的心理暗示對你的心理健康並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大家不要隨便對號入座。(文章原載於《中外健康文摘》,刊期:2012.06,作者:魯言,張怡筠,張維晨,石兵,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