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歷史朝代 > 天生不愛甜食 但是芝士蛋糕的誘惑卻可以讓我放下防備

天生不愛甜食 但是芝士蛋糕的誘惑卻可以讓我放下防備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裏分享給大家的文章是純粹的吃貨屬性美文,作者從自己和芝士的緣分開始說起,循序漸進,爲我們推薦了各種各樣的相關美食,並且還進行了一一點評,用盡各種極美之詞來形容,看得人也是食指大動。

天生不愛甜食 但是芝士蛋糕的誘惑卻可以讓我放下防備

?和芝士結緣,是在15年夏天。

小時候看多了電視裏必勝客的廣告,熱披薩的拉絲長的能從一個人的嘴邊到桌子的另一頭。還以爲芝士就只有那一種概念。後來,15年有機會參加項目去了美國,才發現芝士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

在那裏第一次見芝士,不是因爲披薩,而是芝士蛋糕。也許就是因爲這一點,導致我現在一直對芝士蛋糕情有獨鍾。

沒有一個女孩能抵抗芝士的誘惑吧。在酒店偶遇一個同事過生日,經理提前告訴我要吃蛋糕。我以爲會是一個圓溜溜的蛋糕,上面擺滿水果,寫上生日快樂。沒想到,過了幾分鐘,經理居然是用小車推出來的。場面之壯觀,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一羣人圍着壽星,唱完生日歌,壽星就開始切方方正正的大蛋糕。你一塊,我一塊,拿到手裏,我用塑料小勺輕輕一個旋轉,小勺吻觸躺在小碟裏那塊優雅的芝士蛋糕,就劃斷濃郁相連的芝士層。

細膩醇厚的芝士觸感,糾纏着獨有的奶香充斥在味蕾上的每個細胞。幼滑和柔軟,芝士融化在嘴裏,緩緩入胃,給我留下了無法取代的美好印象。

?D是我在美國遇到的第一個朋友,帥氣健談,會兩句中文,最讓人驚訝的是他以前還是墨西哥國家隊的乒乓球員。D年輕的時候,是個小鮮肉。現在發育成熟,成了大叔,會了烹飪這門好手藝。

D是教會我芝士用途的大神。我想吃披薩的時候去找他。他從冰箱裏拿出一塊餅就開始給我做。

先鋪上一層番茄醬,加上白蘑菇片,辣椒粒,洋蔥絲,番茄粒,火腿片,還有些什麼我記不太清。等餅上面擺滿了鼓鼓的蔬菜,他會問我想要哪種cheese?是甜的?鹹的?

應該放芝士絲吧,這個拉絲好。他看我一臉雲裏霧裏的樣子,就幫我決定。

天生不愛甜食 但是芝士蛋糕的誘惑卻可以讓我放下防備 第2張

將做好的披薩放入烤箱,調好溫度,D通常都會和我閒聊,我問他做披薩的心得。D卻說,隨心所欲的做,想吃什麼就加什麼,只要控制好烤箱裏的溫度,不要烤糊了,怎麼都好。

我頭頂先是一羣烏鴉飛過,果然是不拘小節啊。但等打開烤箱,鼻子裏竄進一股濃郁的芝士香時,又覺得D完全是參透了美食的真諦。

怎麼都好,就像是芝士,本身就是快樂的味道。

我在美國接觸的芝士,除了上面這兩樣,還有把鹹芝士粒放在沙拉里的作用。一開始不理解,一盆生菜沙拉上不都是擠上沙拉醬,可到這裏偏偏變成加一勺鹹芝士。

那口感,吃起來是槓槓的。彷彿是化身一隻羊,在大草原裏撒歡的啃草,一不小心吃到了路過人灑落得鹽包,一覺得難過,自己就加了點奶的味道。

雖然這道沙拉對味蕾的衝擊力巨大,但是隔三差五還是會老老實實的嚐嚐。一是爲了清清終日肉食的腸道。第二,久而久之,痛並快樂地爽快也讓其他東西沒辦法代替鹹芝士獨一無二的觸感。

?關於芝士的最後一個記憶,需要扶好眼鏡才能看清。是土豆泥,沒錯,就是土豆泥。

一直天真爛漫的以爲土豆泥就是土豆煮熟了揣成的泥,然而天真的boy或許girl,你錯了,一盤土豆泥里加了很多你不知道的東西。

比如,黃油,牛奶和芝士。

加黃油顯然很好理解,作爲一個純土四川人人,家裏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菜裏少了油怎麼會好吃。

天生不愛甜食 但是芝士蛋糕的誘惑卻可以讓我放下防備 第3張

加牛奶,我幻想過,它是一種潤滑劑。自己把土豆搗成泥再吃,這種事情,小時候,我幹過無數次。人家一碗湯洋芋吃完了,我還躲在板凳邊上用筷子揣泥.....然後,我想說,兩個口感並不是一樣的。所以我相信,牛奶的醇香和柔滑,可以讓原生的土豆披上華麗的外衣。

加芝士,這個化腐朽爲神奇的舉動,不知道早先是哪位大神發現的。芝士融化後的粘稠恰到好處的結合了土豆成泥後顆粒的散漫,軟軟地團聚,經過攪拌,本來癱軟的散沙也可以毫無壓力地裹成圓球,端立在盤子中間。

而且我可以毫無責任心的告訴你,土豆泥絕對是懶人居家必備。做法簡單,而且只要你一旦做好,用保鮮袋分個裝好,送入冰箱。肚子一餓,隨時隨地有個微波爐就能5分鐘加熱,化解飢腸轆轆之苦。

芝士於我,應該算是一種緣分。天生不愛甜食,但是芝士蛋糕的誘惑卻可以讓我放下防備,輕而易舉地就被俘虜。

有時候,食物的存在,並不一定是爲了解決飽腹,讓你生存。有些存在,恰如其分地像極了它們原有的名字,cheese,說出來的口型,像是拍照時慣用的茄子。

Cheese 給人帶來一年四季的快樂,暴曬或下雨,打包或停留,留在脣齒間的溫軟,都讓生活多了一絲情趣。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