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寨卡病毒地域擴散加劇 目前沒有有效疫苗

寨卡病毒地域擴散加劇 目前沒有有效疫苗

來源:歐巴風    閱讀: 6.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短短一年多時間,寨卡病毒在美洲大陸蔓延,波及東南亞及非洲,其地域擴散速度令各方始料不及。科學界對寨卡病毒尚存顯著認知鴻溝,又無任何有效疫苗,控蚊與自我防護仍是對抗寨卡的有力武器

寨卡病毒地域擴散加劇 目前沒有有效疫苗

地域擴散加劇

“都是蚊子闖的禍”,恐怕不足以表達疫情傳播的複雜。

寨卡疫情去年在美洲暴發以來,已有6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蚊媒傳播寨卡病毒,美國、法國、德國、新西蘭等11個國家今年均發現了寨卡病毒人際傳播的證據。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寨卡病毒疫情報告指出,今年4月至6月,寨卡病毒擴散速度有所緩解,而隨着北半球入夏,蚊媒活動增多,7、8月病毒地域擴散有所加劇。

8月末,英屬維京羣島和新加坡成爲寨卡病毒最新波及的地區和國家。尤其是新加坡,在1周多時間裏,本地傳播病例數量從0例激升至275例。令人警惕的是,東南亞地區的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和越南均報告了蚊媒造成寨卡病毒本地傳播的證據。

本月初,世衛組織就寨卡病毒召開第四次緊急委員會,指出受地域擴散、科學界對寨卡病毒尚存顯著認知鴻溝等因素影響,寨卡病毒感染及其相關的神經系統病變繼續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伴隨越來越多國家“中招”,病毒實現本地傳播,寨卡病毒正迅速從“突發事件”轉變爲“常規事件”。世衛組織發言人塔裏克·亞沙雷維奇對新華社記者說:“世衛組織預計寨卡病毒將繼續傳播,並將波及至所有發現埃及伊蚊的國家和地區。”

認知差距顯著

1947年,科學家首次在烏干達叢林中的恆河猴身上發現寨卡病毒。近70年過去了,儘管非洲和亞洲曾多次發現人類感染病例,科學界對寨卡病毒風險和傳播方式的瞭解依然嚴重不足。

去年以來,寨卡疫情在巴西升級後,科學界首先試圖確定寨卡病毒與小頭症、格林-巴利綜合徵等神經系統病變的關係。世衛組織的最新表述爲:孕期感染寨卡病毒是造成先天性腦發育異常(如小頭症)的原因之一,寨卡病毒感染也是誘發格林-巴利綜合徵的一項因素。

世衛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部門負責人彼得·薩拉馬補充說:“與科學界合作,我們瞭解到寨卡引發的後果不侷限於新生兒小頭症,其引發的併發症包括從視力、聽覺併發症到癲癇,我們稱之爲寨卡先天綜合徵。”

基因測序顯示,寨卡病毒存在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毒株。亞洲型毒株於2007年最早在太平洋島國被發現,在巴西等地引發小頭症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的正是這種毒株。不過,幾內亞比紹7月暴發的寨卡疫情由非洲型毒株引發,是否引發小頭症風險尚不得而知。

寨卡病毒性傳播的風險有多大?除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外,其他蚊子種類是否傳播病毒?世衛組織也希望各方從多角度加強研究,瞭解寨卡病毒不同毒株的情況、病毒在人體留存的時間和部位、感染風險、傳播方式、病毒可能引發的疾病和預防方法等問題,並評估有效的控蚊工具及其可行性。

控蚊與自我防護是關鍵

考慮到埃及伊蚊會傳播登革熱、黃熱病、基孔肯亞熱和寨卡病毒病,寨卡病毒病演變爲下一個登革熱或黃熱病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證明,寨卡病毒的傳播也正遵循這一路徑。2015年4月末巴西確診首例寨卡病例以來,這種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給人類的病毒已蔓延至美洲大陸所有主要國家和地區。如今,不但蚊媒傳播疾病重災區的東南亞地區未能倖免,疫情也已波及至非洲的佛得角和幾內亞比紹。

專家指出,考慮到全球近70個國家和地區暴發疫情,且80%的寨卡病毒感染者無顯著症狀,不可能通過入境篩查或入境監測發現所有輸入性病例,疫情防控中通過發現輸入性病例從而阻止本地傳播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加強本地控蚊力度,採取有效防蚊措施預防本地傳播纔是關鍵。

亞沙雷維奇表示,寨卡病毒與登革熱病毒的一項區別在於,寨卡病毒可通過性行爲實現人際傳播,民衆必須知曉這點,通過使用安全套或禁慾保護自己。由於寨卡病毒影響發育中的胚胎,因此孕婦是面對寨卡病毒最爲脆弱的人羣,知曉風險、使用驅蚊藥劑與安全性行爲對於她們十分重要。

亞沙雷維奇稱,對於那些具備寨卡病毒潛在傳播可能性的國家,必須時刻警惕監控病例,繼續控蚊,向民衆普及寨卡知識,確保醫療衛生系統能夠提供預防、管理病毒感染的服務。

寨卡病毒一直在蔓延,目前還沒有有效的預防寨卡疫苗,科學家們一直在加緊進度研究寨卡疫苗。近日報道,邵逸夫醫院發現三類抗擊寨卡病毒的藥物。

邵逸夫醫院醫生髮現三類抗擊寨卡病毒的藥物

由於沒有針對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沒有相應的治療藥物,過去一段時間裏,寨卡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新加坡、馬來西亞確診病例越來越多,更是引起人們關注,醫學界對寨卡病毒的防控和治療也面臨更大的挑戰。

目前,科學家們正緊鑼密鼓地研究寨卡疫苗、開發新藥,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寨卡疫情。然而,徐妙與美國研究人員另闢蹊徑,在6000多種已知的藥物中找到三類有效藥物。

因此,該論著一經發表,便引起轟動。當天,《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以及歐美多家主流媒體,紛紛對此進行專題報道。

回憶研究的過程,仍在美國做研究的徐妙說,經歷了諸多難題和挑戰。今年3月,徐妙所在的美國國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合作,決定共同研究治療寨卡病毒感染的藥物。

作爲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承擔者,徐妙的生活從此被實驗所佔據,夜以繼日成爲常態,幾乎沒有過休息日。徐妙告訴記者,因爲這項研究使用的是活寨卡病毒,具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實驗室對可做這項研究的人員做出了限定。於是,徐妙在實驗室裏,獨自完成了對6000多種備選藥物的篩選,再和合作單位協作,進一步確認藥物的療效及可能的作用機制。

作爲一名中國的臨牀醫生,徐妙參與過抗擊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有着豐富的實戰經驗,這爲她承擔這項研究奠定了基礎。“怎麼用活體病毒做研究,如何做好自我防護,怎樣保證實驗室及其他人員的安全,我和夥伴們做了非常全面的準備工作。”徐妙說。

歷時3個多月,徐妙和其他研究者合作,終於在6000多種備選藥物裏找到了三類有效藥物:Emricasan可以有效保護腦神經細胞免受寨卡病毒的損傷,Niclosamide和CDK抑制劑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複製,而且相互間有協同抗病毒作用。同時,它們對非洲型、亞洲型和波多黎各型的寨卡病毒均有效。

8月29日,徐妙和美國研究者的成果“抗寨卡病毒感染及治療其引起的神經細胞壞死的小分子藥物的研究”,以論著的形式在權威雜誌《自然醫學》發表。值得讚歎的是,研究者不僅找到了治療寨卡病毒的有效藥物,而且將所有的藥物篩選結果存入一個開放型的PubChem資料庫,與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共享,爲寨卡病毒研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這次研究主要是老藥發現新用途。”徐妙介紹,這篇文章是一個新開端,這些藥物還要經過動物和臨牀試驗後,纔可能最終用於寨卡病毒治療,所以他們還在繼續努力。徐妙也樂觀地表示,其中Niclosamide是一種抗蟲藥,已經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在動物試驗時呈現無毒性,因此有可能最先被用於寨卡病毒的臨牀治療。

“邵逸夫醫院一直重視與國外頂尖醫療和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式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模式。”蔡秀軍認爲,這次徐妙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綻放異彩,是醫院堅持中青年醫生必須臨牀水平和科研能力全面發展的結果。(來源:cnbeta網站)

精彩推薦:

新加坡寨卡疫情最新消息:感染達300例

專家:寨卡蔓延讓新加坡面臨生育挑戰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