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博士生偷窺被捕 偷窺是不是心理變態

博士生偷窺被捕 偷窺是不是心理變態

來源:歐巴風    閱讀: 3.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博士生偷窺被捕 偷窺是不是心理變態

一名兩度在大學女廁所偷窺女生如廁的香港中文大學內地博士生,12月28日承認兩項遊蕩罪,被判入獄14天,緩刑2年。辯護律師稱他自小接觸夜總會小姐,從未接受正規性教育。

控方稱,被告人、26歲的付振宇今年10月涉嫌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女廁所廁格上方偷窺被捕,保釋期間,今年12月,被告再跟隨一名女生進入大學女廁,從廁格下方偷窺。被告在警誡下自稱“一時好奇”。

付振宇被控兩項遊蕩罪,今天在沙田裁判法院認罪。

辯方求情時表示,付振宇家人在內地經營夜總會,他自小接觸夜總會小姐,從未接受過正規的性教育。辯方又稱,付振宇跟隨事主進入女廁所,是因爲“非常喜歡那個女孩子,但不敢接觸”。

付振宇在香港中大主修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他的大學導師也爲他寫了求情信。

據辯方承上法庭的求情信,付振宇的導師說,付振宇在3個月內研發新穎機器人,是大部分學生都做不到的,他成績優秀、樂於助人。

辯方又稱,付振宇是拿獎學金來港讀書的,被定罪之後相信可能不再獲得獎助,而且還要面對大學的紀律聆訊。

裁判官在判刑的時候表示,被告犯案相當可惜,他學歷高,但不認爲家庭背景會影響他對他人的尊重。裁判官向被告表示,做人要有“才”,也有要“德”。

裁判官考慮被告沒有使用任何攝影器材,也沒有與事主有身體接觸,所以判他入獄14天,緩刑兩年。

延伸閱讀:偷窺是不是心理變態

“個人偷窺行爲”可能是性心理變態,謂之爲性變態中的“窺體癖”。它的表現主要是反覆窺視異性下部、裸體,或他人性活動。其偷窺手段幾經演變:早些時候,利用鏡子在公共廁所偷窺異性,或在門窗縫中偷窺異性身體,或在浴室中裝扮異性混入其中。這幾年,隨着科技的發展,偷窺手段隨之提高———利用針孔攝像頭、攝像性手機等來偷窺異性。這種人的存在,讓人緊張,沒有安全感。

這種性心理變態多見於男性,往往在童年或青春期有一定的觸發事件,找到這個觸發事件,有助於治療這種心理疾病。

當然,偷窺異性不一定都是性心理變態,影響這種行爲的因素還包括性格、年齡、青春期衝動等。偷窺者大多自卑、壓抑(有些人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老好人)、人際交往不好,無法通過正常途徑滿足個人慾望。

博士生偷窺被捕 偷窺是不是心理變態 第2張

偷窺心理的4種原因

偷窺行爲不僅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也有接受相應的心理治療,那麼這種不健康的偷窺心理源於什麼?

1、人的好奇心

當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一切未知的新鮮事物都有疑問,他們帶着好奇和迷惑的心理開始接觸和了解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會對更多的問題產生疑問和好奇,導致很多人對隱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如果這種心理在一定的掌控之內,那麼這種心理就是正常現象。若是無限制地總想着偷窺別人的隱私,就會發展成病態心理。

2、爲了引起別人的關注

每個人生活在特定的羣體中,都想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在羣體中的地位,以滿足被這個羣體其他人關注的需要。爲了能獲得別人的認可與關注,很多人喜歡偷窺別人的隱私,然後向別人炫耀自己比別人懂得多,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3、自我保護的需要

馬斯洛需求層次裏面其中一條說到安全的需要,這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隱私,爲了不讓自己的隱私暴露,總是無意之間打探別人的隱私,而爲自己的隱私設置一道保護層。在這種潛意識裏,很多人都是在自己的隱私受到威脅時用以威脅他人,同時也是借鑑別人的過錯來完善自己。

4、宣泄個人慾望的需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人們對別人隱私的窺探欲,來自於童年,來自對自己身世和來歷的好奇心。兒童通過窺探父母隱私來了解自身來歷,是一種成長過程中的正常欲求。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破解了父母的全部情感隱私,從理論上講,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將不會過分熱衷於別人的隱私。只有那些兒童期窺探欲沒有得到足夠滿足的人,到成年期後纔會瘋狂地窺探別人的隱私。有極少數人,通過窺探別人隱私的過程,來滿足一種扭曲、變態的原始欲求,形成了一種變態人格。

每個人都想發泄自己內心的慾望,但不要一味地偷窺來釋放自己的內心,學會尊重別人的隱私權,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只要學會控制,就可以克服偷窺的不良心理。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