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內地引進34臺手術機器人 讓機器人做手術靠譜嗎

內地引進34臺手術機器人 讓機器人做手術靠譜嗎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內地引進34臺手術機器人 讓機器人做手術靠譜嗎

手術機器人

應用:外科大部分領域的微創治療

數量:內地引進了34臺,廣東目前僅有一臺

價格:機器人本身2000多萬元,做一次手術3萬到5萬元

優勢:手術創傷更小、失血更少、手術適應指徵更廣

安全性:避免主刀醫生與病人的直接接觸,減少醫生的感染風險

如果讓機器人給你做手術,你願意嗎?這不是科幻片,華南地區首臺外科手術機器人已經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正式投入使用。這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外科手術機器人,真的安全嗎?它是否會取代外科醫生?

●手術機器人由三部分組成——外科醫生控制檯、牀旁機械臂系統和成像系統。在動手術時,由操控機器人的主刀醫師和協助機器人手臂的助理醫師配合完成,醫生可以通過放大10倍的影像,進行精確的手術操作。

機器人手術的出現,對於外科發展來說,是質的飛躍,是第三次技術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的開腹手術,到1987年開始的腹腔鏡手術,再到1993年的世界首例機器人手術,外科手術發展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變革。

2000年美國通過認證,正式推廣機器人手術,逐漸在歐美被推廣。截至2013年3月31日,全球共裝手術機器人2710臺。

內地僅有34臺手術機器人

數據顯示,目前內地約有30家醫療機構引進了34臺手術機器人,香港也有8臺手術機器人。2013年,美國有1800臺手術機器人,歐洲有400臺。2013年,全球通過手術機器人做的手術數超過45萬例,2014年超過50萬例。

手術機器人被廣泛應用於外科大部分領域的微創治療,包括成人和兒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頭頸外科以及心臟手術等。它還在泌尿系腫瘤、泌尿系整形手術方面已得到廣泛應用。在美國,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性手術基本代替了傳統開放性手術和普通腹腔鏡手術,輔助前列腺癌根治性手術佔85%左右,已成爲前列腺癌手術的金標準。

在國外,機器人手術還可以進行遠程手術,不同國家的醫生們可以一起開展手術,共同攻克醫學難題。不過,何裕隆教授表示,就目前我國的情況而言,還不能使用機器人進行遠程手術,因爲國家相關規定還沒有出臺,主要還是使用現場動手術的方式,這樣能夠保障最大的安全。

患者同意纔可進行機器人手術

手術機器人能對部分患者做手術,可並不是每個患者都適合機器人來做手術,這要考慮到患者的年齡和其他身體條件等。“那些基礎病多、年紀大的病人就不適合。”中山一院副院長、肝外科教授匡銘介紹,目前,他們通過多學科論證,挑選出適合用機器人來做手術的患者,然後再跟患者及家屬溝通,解釋機器人做手術的好處,在得到患者同意後才能實施手術。

在使用範圍方面,“只要是腹腔鏡能做的手術,機器人都可以做,而有些腹腔鏡不能做的手術,機器人也能做。”中山一院的彭寶崗教授告訴記者,像眼科、乳腺這類的手術就不需要機器人來做了,這樣會顯得有些“大材小用”。

機器人做手術收費3萬到5萬元

手術機器人的價格也不是一般的高,據介紹,首先要經過國家的批准才能引進,中山一院引進這套機器人設備花了2000萬元人民幣。“主要是耗材貴,只要一開機,就要耗掉2萬元。”匡銘教授介紹,“在使用時,機器人的四個手臂都需要套上一次性的套,而且每個器械還有一定的使用次數,當使用滿次數後系統會自動鎖住,不能再使用。”

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使用機器人做手術的統一收費標準,在上海做一臺手術是3萬多元,北京的收費是4萬-5萬元,而中山一院處於3萬至5萬元之間,正在向物價部門報批收費標準。至於這個手術費用如何跟醫保掛鉤,醫院方表示還要等一等。而且,國內還有機器人相關的醫療事故責任等法律還沒有確定。

機器人是外科醫師手臂的延伸

手術機器人這麼厲害,未來會不會替代醫生做手術呢?“機器人手術也不是多麼高深的技術,它只是一種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手。”何裕隆教授解釋,機器人手術對醫生的要求非常高,因爲機器人僅僅是延伸和增加了外科醫師的手臂,操作外科機器人的仍是主刀醫師,手術策略和路徑需要主刀醫師設計,每個動作的操作都需要主刀醫師通過指令完成。

“醫生不會下崗!”何裕隆教授說,國內的醫生數量還是供不應求的。相反,機器人能把醫生從手術檯上解放出來。他說,其實很多醫護人員每天早上從7點工作到晚上8點,醫院門診量一天1500到2000人,一整天都在做手術,工作壓力非常大,有些醫生還患上了脊椎病等職業病。有時候一個手術下來,脖子、肩膀和腰都動不了,機器人能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量,讓醫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跟病人面對面溝通,去充電學習。而且,現在有不少手術還必須要醫生親自用手去做的。

●主操控醫生在操控臺上進行手術操作,操控臺上有很多控制機器人力度的操縱桿和按鈕,醫生遠離患者手術,可以避免醫生與患者的接觸感染。

記者手記

在腹部切開四個約1公分的切口,出血不到50毫升,兩個小時內就能成功完成一臺直腸癌根治手術,如今病人已經康復出院,你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奇蹟?如果讓機器人給你做手術,這個場景你有想過嗎?

近日,在廣州中山一院醫務人員的陪同下,記者戴上口罩,穿上一次性手術服,進入無菌手術區,親臨現場揭開機器人手術的神祕面紗。

一間二十多平方米的手術室內,各種數據傳輸線連接着機器人。手術檯前的機器人,並不是大家在科幻片中看到的大腦袋、兩條胳膊兩條腿的模擬人類外形的機器人,而是一臺擁有七個機械臂的機器人。這個機器“腦袋”是一個顯示器,醫生通過顯示器可以看到患者身體內的構造,呈三維立體影像。

作爲主刀的機器人兩隻手已經套上塑料保護膜,麻醉師爲一位胃腸疾病患者做了麻醉。手術檯一旁的器具都套上了無菌套子,確保接觸病人的所有物體都是無菌的。與傳統手術有多名醫生同時站在手術檯前操作不同,這次手術檯前只有兩位醫生當機器人的“助手”,而主刀醫生只需坐在操控臺上指揮着機器人“幹活”。

分離血管、淋巴結清掃、腸段的切除和縫合……機器人操作得有條不紊,嫺熟靈活,比人手腕的操作更加穩定精確。在兩位機器人“助手”的對面,放置着一個高清視頻,醫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手術器械在患者體腔的每一個動作。

鏈接

研製手術機器人爲戰時需要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研製出醫療手術機器人。起初,美國研製手術機器人是爲了戰時需要,希望醫生能爲前方戰士遙控手術。這種軍用技術,後來逐漸應用於醫學臨牀,到如今,臨牀上已發展到第三代手術機器人。

在歐美髮達國家,機器人手術已經成爲常規外科手術,而且醫保政策非常完善。在我國,機器人手術才起步,從綜合效果看,它的性價比要大大高於傳統手術,因此,推行機器人手術是大勢所趨,但是需要有關政策及時跟上。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