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世間印象 > 清明將至文明祭奠先祖

清明將至文明祭奠先祖

來源:歐巴風    閱讀: 6.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墓園設計更講文化品位

清明將至文明祭奠先祖

位於北京西郊的萬安公墓,建於1930年,是北京近代史上最早的現代公墓。這裏安葬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烈士,有民國時期的名人,還有各個時期文學藝術界的知名人士。近年來製作的一些墓碑和雕塑,越來越講究文化、藝術品位。像新華社前社長、著名記者郭超人的墓碑雕塑,就曾獲得國際雕塑獎。

雖然墓園藝術化,由於設計、材料的原因,造價相對較高,但仍受到許多人的青睞。在北京的萬佛華僑陵園、長春園、福田公墓等墓園,這樣的藝術墓已比比皆是。在萬佛園,有“1”和“2”構成的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墓,有書和書包組成的與病魔作鬥爭的16歲少女張穆然的墓。由火焰和毛筆、書簡組成的著名詩人臧克家的墓尤其令人注目,火焰型墓碑上刻着“我,一團火,灼人,也將自焚”的座右銘,象徵着詩人的一生。

流行網上紀念先人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網上紀念先人逐漸成爲時尚。在中國最大的紀念網站———網同紀念網站,擁有花、歌、燭、香、酒等祭奠功能,已有數千位故人在此擁有了永久的網上家園。另外,像中國殯葬網、世外桃園網等也成爲網上祭奠的好去處。

在網同紀念網站,著名演藝家趙麗蓉的紀念館,有一個貼切的名字:“天堂從此有笑聲”。在相聲泰斗馬三立的網上紀念館,有一段馬老自己的話,讓人讀了忍俊不禁:“我叫馬三立。三立,立起來,被人打倒;立起來,又被人打倒;最後,又立了起來。(但願不要再被打倒。)我今年85歲,體重86斤。牙好,還能吃黃瓜、生胡蘿蔔,別的老頭兒、老太太很羨慕我。我們終於趕上了好年頭。託共產黨的福,託三中全會的福。”

今年清明節期間,公安部政府網站還專門開闢了“深情緬懷公安英烈”網頁,人們可以通過獻花、留言、上傳紀念文章等方式開展緬懷活動,寄託對犧牲民警的哀思。

爲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中青網等千家網站也從清明節開始舉辦“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的活動。

海葬樹葬漸受歡迎

3月28日清晨,青島市河南村的村民將70位已故親人的骨灰,從附近山頭遷移出來,用海葬方式讓故人魂歸大海。自1991年青島市推出海葬活動以來,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已舉行48次海葬儀式,有3000餘位已故者的骨灰撒入大海。

北京自1994年以來也已舉行了39次海撒活動,每年春秋各舉辦一次,先後有4800多位亡者骨灰被撒入大海。“碧海滔滔埋靈骨,水天相連寄哀思”,海葬這種形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位參加海撒的家屬說:“從入土爲安到海撒是一種觀念的更新、習俗的改革。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更加文明。我相信親人對我的愛將和大海一樣永恆。”

天津市的“植樹葬”採取先植樹後埋葬骨灰的形式,自樹苗種植後開始,市民可隨時辦理親屬的骨灰安葬手續。供職於天津一家跨國公司的孫女士,2003年在天津寢園爲父母選擇了一棵綠樹,作爲父母骨灰的埋葬地。孫女士說,老人生前喜歡種花養草,崇尚迴歸自然。她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植樹葬,既不浪費土地,又可造福後代。天津市已有近3萬具骨灰實施了植樹葬。

3月16日,中國綠化基金會等單位發出“樹葬”倡議,得到各方響應。位於長城腳下的八達嶺陵園表示將建成北京市首家樹葬示範基地,以倡導迴歸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讓綠色永存、讓生命價值永存的殯葬新風尚。(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