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走近同性戀者

走近同性戀者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同性戀者,很多人都想到它那與衆不同的地方,連日來,記者通過種種渠道接觸了幾位同性戀者。

走近同性戀者

女老總快餐店敘往事

陳小姐是個集團公司分公司的一個副總經理,今年32歲,是個上海人,身材高挑而不失豐滿,女人味十足。如果不是先入爲主的念頭,是絕對想不到她會是個同性戀者。

採訪她,頗費了一番周折。聽說記者來訪,陳小姐的第一個反應是拒絕,後來通過朋友的幾次好說歹說,她終於答應與記者見面,說好只談公司的事,不談私事。記者答應了。12日中午,她約記者來在東街口見,本以爲她會約記者到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坐下好好聊,然而他卻約了記者來到達明路上的一家餐廳。

雖然約好只聊公事,但是我們的話題還是觸及到了她的心靈深處。她說,從她懂事那天起,父母就經常吵架,每一次吵架都是父親挑起來的,而每一次受傷害的總是母親,至今,陳小姐不知道爲什麼母親自始至終沒與父親離婚。

餐廳裏,四周都是鍋碗聲和吵鬧聲。陳小姐託着下巴陷入深深地回憶中。朋友告訴我,或許正是小時候所受的心靈創傷,使她對異性產生了很強的敵意。

當記者小心翼翼地提到她的同性戀朋友時,她沉默了約四五分鐘,突然說:“我有朋友,一個很好的朋友,但不是你們眼中的男朋友,她也姓陳,是一個藥劑師。自己平時喜歡和她到迪吧蹦迪,經常蹦到下半夜。……或許你們覺得不可理解,但這是我們自己的私事,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交談的近一個小時內,她的電話響起了三次,她告訴記者,兩次是她朋友打來的。她說,自己來福州整整8年了,她和她的同性朋友已經交往3年多了。她們在一起過得非常愉快。只是最近比較忙,見得時間少了,但是們每天都要通上幾次電話。

說到這,她的臉上充滿了幸福感。#p#副標題#e#

網上女教師呼喚理解

在網上,她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綠籬笆。綠籬笆姓楊,她說自己喜歡上網,一天用在網上的時間不少於6個小時。

她給人的感覺是思維很活躍,打字速度也很快。她說自己畢業於北方某名牌大學研究生院,現在是一個大學老師。

頭一次聽她說自己是個同性戀者,吃驚不小。她說自己從不忌諱這點,只有這樣,才能跟真正的Q友聊天,也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到真正的朋友。

楊老師說,在網上什麼樣的人都有,不少人心懷鬼胎,甚至騙人下水。而對於同性戀,大多數人又是懷着排斥的心理,因此,真正跟她聊下去的人很少,起初一些人還以爲她跟對方開玩笑,但是後來知道了她是同性戀者,就自動停止了。

記者問她如此坦誠,就不怕有什麼影響?對此,她自有她的道理,她認爲在網上,其實沒必要遮遮掩掩,上網,雙方彼此看不到,平時不好意思說的話,都可以在網上暢聊。

她的另一半也是她的同學,從小她們就是同桌,感情很好,現在她們經常上街。最愛的活動,除了上網外,就是爬山。

幾次聊下來,出於好奇,記者還是與她通了電話,她說,自己自信是一個好老師,在私生活方面,她不想讓別人來干涉,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對於同性戀的原因,她不肯說,只是希望更多的人理解同性戀者。

楊老師是網上記者接觸的三個同性戀中的一個。與楊老師一樣的是,當記者以真實生活與他們交談時,他們都希望別人以更加寬容的態度來對同性戀者。

“同志酒吧”情深義重

在有些地方,人們把同性戀者叫作“同志”。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泡吧,泡另類酒吧。有的人乾脆把一些另類酒吧直接稱作同性戀酒吧。據瞭解,另類酒吧在福州的出現也是近年的事情。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幾家另類酒吧。印象較深的是五四路的一家另類酒吧,這家酒吧到了晚上十點纔算正式營業,那晚,記者步入了—家“同志酒吧”,在昏暗的燈光下,靠近酒吧大門的一個角落裏,一對戀人緊緊地抱在一起,從他們穿着,記者一眼就辨認出他們是兩個年紀約二十五六歲的男人。過了幾分鐘,他們開始大膽地接吻,記者實在無法多看一眼,同去的朋友一把拉住記者,說:“這在同志酒吧,是很正常的現象。”

酒吧的生意不錯。在嘈雜的音樂籠罩下,是一盞盞柔和的蠟燭燈。藉着燭光,依稀可見不少“同志”者,他們或相擁而坐,或面對相飲,這些人全然不顧周圍走動的人。據瞭解,來此消費的人絕大多數是同性戀者。

在另一家同志酒吧,有這麼一幅裝飾畫:兩個男的穿着西裝,整個頭裹着圍巾,只突出臉闊,他們在接吻。這幅畫也許可以作爲不少同性戀者現階段的心態———想超越現實,但又得遮遮掩掩。

採訪同性戀者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有在這些同志酒吧,他們才真正地把你當作“同志”而樂於與你交談。#p#副標題#e#

除了同志酒吧,記者還發現在東街口的兩個小巷,也是同性戀者聚集聊天的地方,所不同的是,來此相聚的人,都是一些生活水平不高的人。

心理學專家談同性戀者

對於同性戀現象,記者採訪了心理學專家。對於同性戀產生的原因,林斯坦說,其中有心理上問題。從佛羅依德的觀點來講,有些同性戀者是在幼年時看到了某種現象,這種現象對他(或她)產生了刺激,從而使他(她)對異性產生了恐怖。

這種心理上的疾病,除了先天因素外,還有後天的影響,如後天的一些事件的刺激,以及長期壓抑等,也會造成同性戀現象的產生。

更多的人卻是出於自身的一種偏好,林斯坦說,從目前研究結果來看,這部分人佔了很大的比例。這些人純粹是出於本身的一種喜好,當兩個同樣有此偏好的人接觸在一起,彼此雙方互相吸引,就有可能產生同性戀。

不少的同性戀者還是雙性戀者。這些人,平時的言談舉止與常人無異,他(她)也會結婚生子,與此同時,他(她)對特定的同性也產生出於友情之外的好感。

同性戀者到底有多少,目前沒有一個地方有這方面的統計數字。同性戀現象在我國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它頂多屬道德的範疇。在過去,人們往往把它歸入傷風敗俗一類,現在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一般而言,只要雙方自願,別人也不大管他們,也即不告不理,除非同性戀給一方的家庭造成了影響,妨礙了別人正常的生活,人們纔會出來干涉。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