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中醫如何辯證治療感冒方法

中醫如何辯證治療感冒方法

來源:歐巴風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泄邪熱法 感冒以邪在肌表爲主要病理改變,但若遷延失治,或治不得法,則邪氣可由表傳裏,內及陽明,或深入營血。必須用辛涼藥清泄熱邪。因病有在氣、在營血之分,故又有清氣、清營、氣營兩清之別。

中醫如何辯證治療感冒方法

①辛寒清氣:若邪氣內傳,熱熾陽明,無形熱邪充斥表裏,呈現“表裏俱熱”,或因邪在三陽而以裏熱獨重者,宜用辛寒清氣之法,使充斥肌表之熱得以透散,充裏之熱得以清泄。方用白虎湯(《傷寒論》)加減。若邪熱未清,氣液已傷者,宜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方用竹葉石膏湯(《傷寒論》)。本方對外感熱病餘熱未清,或暑病發熱、氣液損傷者,用之頗宜。

②苦寒清熱:本法爲清滌裏熱而設。病人表證已解,裏熱熾盛,應用苦寒藥物,直折其火。方用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本方適用於火熱偏盛而未致津傷者。

③清營泄熱:適用於外感暑熱或時行疫氣,或風溫熱邪,邪氣內陷營分,熱盛擾亂神明,出現身熱夜甚,心煩躁擾,甚或譫語,舌絳脈數等症者。選用鹹寒之品清心營,苦寒之品解熱毒,輕清之品以透熱,此即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法。如兼有表邪,還可參伍宣透表邪之品。方用清營湯(《溫病條辨》)。

④氣血兩清:適用於外感火熱熾盛、氣分血分熱盛之氣血兩燔證,出現壯熱口渴,煩躁譫語,頭痛,或發斑,舌絳脣焦,脈沉數或浮大而數等症者。治療當選甘苦鹹寒之味,以苦寒清氣泄熱,甘寒清氣保津,鹹寒清營涼血,而達氣血兩清之目的。方用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此方重用生石膏,對一切熱毒火盛、氣血兩燔之疫毒重證,均可加減用之。太陰溫病、氣血兩燔,而見口渴、脈數、舌絳者,用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玄蔘方(《溫病條辨》)。若溫病神昏譫語發斑,可用化斑湯(《溫病條辨》)。但後二方藥力較遜,病情較重者,仍應選用前方。

(2)通下祛實法 通下可以通腑瀉熱,瀉熱逐水,盪滌積滯,通瘀破結。當感冒呈現熱與痰水互結胸膈,或邪熱內鬱陽明,或血蓄小腸等證時,就應取法通下祛實。

①瀉熱逐水:風寒外感,表邪內傳,機體陽熱偏盛,邪從熱化,或表證誤下,津傷邪陷,熱與痰水結於胸膈,形成熱實結胸,表現爲胸脅、心下或心下至少腹滿痛,按之硬,小有潮熱,但頭汗出,脈沉等等,治應瀉熱逐水以破堅結。《傷寒論》出示大陷胸湯、大陷胸丸兩方,依證情輕重緩急而選用。大陷胸湯峻藥湯服,湯以蕩之;大陷胸丸峻藥緩投,丸以緩之。

②通腑瀉熱:感受風熱,肺衛不解,順傳胃腸與積滯相結,或外感風寒,表盡傳裏,熱結陽明,而見陽明腑實之證者,急宜通腑瀉熱,使邪熱積滯俱從下解。具體運用時,又須依邪結微甚而靈活掌握。如燥熱結實,大便燥堅而痞滿不甚者,宜瀉熱和胃,潤燥軟堅;如熱結腑實,腹滿便祕而燥堅不甚者,宜瀉熱通便,消滯除滿;若痞滿燥實堅數症俱備者,宜攻下實熱,盪滌燥結。仲景的三承氣湯,爲後人辨證論治提供了有效方劑。當然,應用本法,必須注意表邪有無,如表邪未解,不可言下,誤下必損傷脾胃,引邪內陷。只有當表邪已解,陽明成實,方可攻下祛邪。

③通祕導毒:風熱外感,邪氣內入,可內犯大腸而見身熱、大便不通,盛於小腸、下注膀胱,可出現小便涓滴不暢、尿赤疼痛,形成陽明腑實與小腸熱盛相兼之證。此時應通大腸之祕以去腑實,涼血清熱以清小腸之火,當腸腑熱結得通、膀胱蘊結轉暢,則無二便祕赤之苦。此時因熱邪內熾,分利之品不可多投,以防傷津耗液,宜選導赤承氣湯(《溫病條辨》)。

④宣上通下:感冒風熱,肺熱灼液爲痰,痰熱壅阻,肺氣不降,大腸腑氣不行,或因邪熱入裏,腸腑熱結不通,致肺氣鬱,痰熱內生,二者相互影響,終成肺熱痰盛、腸腑熱結之證,上見胸滿痰喘,下見便祕潮熱。此時治上則清宣肺熱,治下則通降腑氣,宣上通下,臟腑合治,方用宣白承氣湯(《溫病條辨》)。

⑤和解通下:感受風寒,若邪鬱化熱而內傳,干犯少陽累及陽明,或感受風火熱毒,直犯少陽內侵陽明,均可致少陽失和、陽明裏實之證。治少陽宜和解而不應下,但兼陽明裏實又不得不下,法應和解通下並行,方用大柴胡湯(《傷寒論》)。

⑥導滯通便:暑熱溼邪鬱於氣分,與積滯互相膠結胃腸,溼熱阻遏致胃失和降而上逆,溼熱蘊結腸腑則傳導失司。此時邪滯腸道非通暢氣機不能祛其邪,暑熱溼邪內鬱又非清化不能盡除,故宜苦降辛通,清熱化溼,以導滯通便。又因溼熱夾滯膠結胃腸,難於一下盡除,往往需要連續攻下,故所用之劑宜輕,即所謂“輕法頻下”,以胃腸邪盡、溼熱夾滯之證消失爲度,方用宣清導濁湯(《溫病條辨》)。

⑦通瘀破結:感冒風寒,表邪化熱入裏,與瘀血結於小腸,或感冒風熱,熱毒內陷血分,熱搏血瘀,蓄於小腸,治當通瘀破結,以下瘀熱。但血結有微甚,邪熱有輕重,其具體應用又當隨證而異。如血結較輕,熱勢不甚,少腹雖滿不硬,且無大便下血如狂,可用攻瘀輕劑,或峻藥丸服,仲景桃核承氣湯或抵當丸可以選用;如瘀結較重,小腹硬,便血如狂,當用逐瘀峻劑,即仲景抵當湯;如邪熱較重,口乾舌絳者,當用逐瘀涼劑,清熱祛瘀並用,可選《溫病條辨》桃仁承氣湯。

(3)扶正通下法 感冒病中,若表邪內傳裏結成實而正氣不足,或機體正虛,邪氣內傳停聚於裏,均可導致正虛裏實、虛實互見之證。裏實當下,正氣虧虛又不可不顧,因此治當扶正通下。

①潤燥通便:感冒之後,表證雖解,但肺受燥熱所傷,氣機失於宣暢,輸布失職,不但津液停聚爲痰,且大腸失於濡潤而傳導失常,糟粕停聚於內,形成肺與大腸同病之證。治應宣肺化痰、潤腸通便,方選《世醫得效方》五仁丸加減。

②滋陰通下:感受溫熱燥邪,若燥熱內結陽明,津傷腸燥,或因風熱內傳,胃熱不解,下犯大腸,裏熱熾盛,陰液被灼,均可導致陽明熱結兼陰液虧損,呈現虛實夾雜之證。燥熱內結當攻下瀉實,津液受傷,又當滋陰潤燥,治用滋陰通下法最宜,方用《溫病條辨》增液承氣湯。

③益氣陰,通腑實:風熱外受,病發感冒,若邪結陽明,當下失下,燥熱損傷氣陰,或氣陰不足,邪熱傳裏,燥熱內結陽明,可以形成陽明熱結而氣陰不足之證。此時非下燥結不能去其實,非補氣陰不能益其虛,治宜甘溫益氣,甘寒益陰,鹹苦寒通其燥結,方用《溫病條辨》新加黃龍湯。

(4)養陰清熱法:熱病後期,邪熱未盡,陰液已傷,或陰虛火旺,適用此法。方用《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5)益氣生津法:外感熱病,裏熱方盛,必傷元氣,又損陰液,氣陰既傷,治宜益氣生津,以復耗損之氣陰,方用《內外傷辨惑論》生脈散。外邪未盡者,則需加減用之。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