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地榆

地榆

來源:歐巴風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地榆

別名:黃瓜香、玉札、山棗子。

地榆

性味:苦、酸、澀,微寒。

歸經:歸肝、大腸經。

入藥部位:植物的乾燥根。

形態特徵:1、地榆:本品呈不規則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長5~25cm,直徑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縱紋。質硬,斷面較平坦,粉紅色或淡黃色,木部略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2、綿地榆:本品呈長圓柱形,稍彎曲,着生於短粗的根莖上;表面紅棕色或棕紫色,有細縱紋。質堅韌,斷面黃棕色或紅棕色,皮部有多數黃白色或黃棕色綿狀纖維。氣微,味微苦澀。

地榆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9~15g。外用適量,研末塗敷患處。

炮製:1、地榆: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洗淨,除去殘莖,潤透,切厚片,乾燥。

2、地榆炭:取淨地榆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地榆的功效作用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主治: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臨牀應用:①治小兒腸傷寒

4~14歲小兒用地榆1兩,白花蛇舌草5錢,水3碗煎至60毫升內服,4歲以下減半。每日2~3次,待體溫下降後改爲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養陰性爲止。經治57例14歲以下的患兒,結果49例治癒,8例無效。治癒病例平均退熱天數爲7.3天,最短2天,最長19天。實驗證明,1:5或1:10的地榆湯均有抑菌作用。治療中未見副作用發生。

②治療燒傷

將地榆焙乾研成極細粉末,過篩;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後迅速投入地榆粉,攪拌使成糊狀,盛於消毒缸內備用。用時將藥糊直接塗於創面,可以很快形成1層厚厚的藥痂,能起到預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進創面迅速癒合等作用。一般適用於一、二度燒傷、燙傷病人。地榆含有大量鞣質,有較強的收斂性和收縮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同時還有明顯的殺菌作用,能對抗綠膿桿菌感染。亦可採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淨曬乾,研粗末用70~75%酒精滲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麪出現薄膜,冷卻備用)塗布燒傷創面,每日2~3次,不包紮。塗布次數以創面形成幹痂而不出現龜裂爲度。對已污染的創面應先行清創處理。通過一、二度燒傷患者40例的觀察,證明此法對淺度燒傷,特別對中小面積、污染較輕的燒傷效果較好,一般經12~24小時創面上可形成1層棕色保護膜,這對防止細菌污染、減少創面滲出,均有良好影響。

③治療皮膚病

將地榆炙黃,研細末過篩,以凡士林配成30%藥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損的不同情況先以油類擦洗或1:8000高錳酸鉀溶液溼敷。經治溼疹及溼疹樣皮炎,脂溢性溼疹,下肢靜脈曲張性溼疹及糜爛感染型足癬等疾患共109例,結果治癒47例,顯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癒日數爲8.3天。以溼疹及溼疹樣皮炎的治癒率最高,脂溢性溼疹及下肢靜脈曲張性溼疹共26例全部有效。實踐證明,30%地榆膏有止癢、收斂、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兩,加水約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藥液,冷卻後溼敷患處流水部位(熱溼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時後再浸再敷。每天3~4次,連用3~4天,直至不流水爲止。適用於急性、亞急性、脂溢性溼疹,嬰幼兒溼疹,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滲出較多時,待滲出減少後,可用地輸20兩、煅石膏20兩、枯礬1兩研成細末混勻,調製成40~50%軟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亞急性、慢性溼疹皮損浸潤或輕度肥厚時,可用地榆粉1.5兩、密陀僧末3兩研勻加凡士林調成50~60%軟膏外敷,每日1~2次。

④治療結核性膿瘍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製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藥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濃煎口服,每日1劑,小兒酌減。亦可肌注與口服交替進行。一般以1個月爲一療程。臨牀治療4例結核性膿瘍,2例慢性骨髓炎,結合外科常規治療,均收到一定效果。

地榆的禁忌

本品性寒酸澀,凡虛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對用大面積燒燙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製劑外塗,以防其所含鞣質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地榆的附方

①治血痢不止:地榆二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渣,溫服,日二夜一。(《聖濟總錄》地榆湯)

②治紅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錢,炒烏梅五枚,山查一錢。水煎服。紅痢紅糖爲引,白痢白糖爲引。(《滇南本草》)

③治急性菌痢:水橄欖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兒童減半。(《全展選編·傳染病》)

④治便血: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

⑤治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朮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機要》)

⑥治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地榆二兩(細銼),以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渣,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嘔血。(《聖惠方》)

⑦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參各一兩,或加懷牛膝一兩,水煎服,連服二月。(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⑧治無名腫毒,癤腫,癰腫,深部膿腫:地榆500克,田基黃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調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處。(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⑨治溼疹:㈠地榆一兩,加水兩碗,煎成半碗,用紗布沾藥液溼敷。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兩,枯礬-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㈢地榆面十五兩,密陀僧三十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全展選編·皮膚科》)

⑩治面瘡赤腫焮痛: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適寒溫洗之。(《小兒衛生總微方論》)

⑾治燒燙傷: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調成50%軟膏,塗於創面,每日數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瘡上,生根搗敷佳。(《補缺肘後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搗絞取汁飲,兼以漬瘡。(《補缺肘後方》)

地榆的配伍

1、男女吐血:地榆三兩。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聖惠方》)

2、結陰(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縮砂仁七枚,煎一盞半,分二服。(《宣明方》)

3、小兒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飴糖,與服便已。(《肘後方》)

4、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搗汁飲,兼以漬瘡。(《肘後方》)

5、虎犬咬傷:地榆煮汁飲,併爲末敷之。亦可爲末,白湯服,日三。忌酒。(《梅師方》)

6、代指腫痛(十指腫痛的一種病證):地榆煮汁漬之,半日愈。(《千金翼》)

7、小兒溼瘡:地榆煮濃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8、小兒面瘡,赤腫:地榆八兩。水一斗,煎五升,溫洗之。(《衛生總微方》)

地榆的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月經不止,血崩,漏下赤白,煎醋服。

2、《本經》:婦人乳產, 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

3、《別錄》:止膿血,諸惡瘡熱瘡,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消酒,除渴,明目。

4、《開寶》:止冷熱痢疳痢,極效。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