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飲食營養 > 吃“粗糧”的苦與甜

吃“粗糧”的苦與甜

來源:歐巴風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鳳凰縣的農民把“粗糧”叫做“雜糧”,“雜糧”大致有玉米、紅薯、蕎麥等。小時候吃“雜糧”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上個世紀70年代,農村還是大集體,以工分爲基準發放糧食。父親當時是生產隊隊長,也是家裏的主勞力,全家人的吃飯依靠他,母親在安排生活時,常玩“一鍋兩制”:煮飯時,將米湯舀幹後,把半熟的米盛出一半,另一半則摻進早已準備好的紅薯粒或玉米粒,拌成紅薯或玉米飯,再將盛出的另一半熟的米倒進鍋裏,結果一半是純米飯,另一半是夾雜有紅薯或玉米的“雜糧”米飯。

吃“粗糧”的苦與甜

“雜糧”飯我吃了十多年,我盼望有朝一日能天天吃上白米飯。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縣鄉幹部到村裏開會,研究村民承包田土的事情。從那時起,田土承包到了戶,黨的富民政策解放了農民的生產力,村民的種田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出工又出力,加上科技興農政策的引導,良種良法成爲了農業增產增收的法寶。天天吃白米飯的心願,因黨的政策好給圓了。告別吃“雜糧”的年代後,村裏的農戶種的“雜糧”成了養豬喂牛飼料。

90年代,我從山村到城裏工作,每次回老家,都要到村裏去同村民們憶苦思甜,聽到和看到的是寨子裏家家戶戶牛滿欄、豬滿圈。我端着飯碗串門走戶時,村民家的飯桌上每餐總少不了有一碗肉。村民們都說:“現在政策好,呷飽飯還有肉,朋友來了還要喝酒。”看到村民們過上了這麼好的甜蜜生活,我心裏感到非常喜歡。記得2001年4月,老鄉邀我回老家。走在昔日熟悉的山道上,望着眼前連片的金黃色雜交玉米,同行的老鄉用手勢比劃地給我介紹:“現在,村民將承包到戶的田土又自發地採取土地流轉的方式,進行集約化農業產業開發,山坡連片種上了新品種玉米等雜糧作物。”

老鄉看我感到奇怪,他把富裕的喜悅掛在嘴上:“村裏種的新品種雜糧,都是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老闆開的訂單農業,以前大家怕吃的雜糧現在成了村民們賺錢的產業。”老鄉象做廣告樣的地講了下去:“粗糧食品含有人體需要的豐富營養,是一種時尚的保健食品。村子裏新修的洋房子、家裏用的冰箱和彩電都是種雜糧賺來的。”我想,這是因爲現在黨的富民政策好,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講究了飲食的營養質量,“粗糧”成了富裕後人們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成了鄉村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錢包”。黨在農村的好政策,把“粗糧”由苦變爲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