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佳句美文 > 中藥不要總是趁熱喝 這些中藥要涼服

中藥不要總是趁熱喝 這些中藥要涼服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藥的作用非常大,有的人在中藥熬好之後就會立即喝下去,那麼中藥趁熱喝才最好嗎?

 

中藥不要總是趁熱喝 這些中藥要涼服

中醫就要喝中藥,中藥熬好了,人們就迫不及待的要趁熱喝下去,那麼,中藥是一定要趁熱服用嗎?

中藥一定要趁熱服嗎?

“藥熬好了,趕快趁熱喝吧!”這是許多人喝中藥的經驗,那麼,這種有沒有道理呢?

部分中藥趁熱喝反而不好,必須要放涼了之後纔會有療效。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 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見於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中藥不要總是趁熱喝 這些中藥要涼服 第2張

冷服就是將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一般是作爲解毒、清熱的藥,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解暑就需要這樣的中藥,所以說“冷服”效果更好。

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藥均宜冷服。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冷服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腹瀉或嘔吐。

在複雜的病理過程中,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有特殊的服藥方法以適應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熱假寒”證,應以“寒藥熱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變化;如屬“真寒假熱”則應以“熱藥冷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轉化。

否則,往往會發生藥汁下嚥而嘔吐的格拒抗藥現象,達不到治療效果。這在中醫治病法則中屬於反佐的一種。中醫有“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的理論,即《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之意。

從中醫辨證來看,熱證多表現爲周身發熱、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寒證,出現畏寒、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劑的名稱來看,也可以對服藥的溫度作一個初步的判斷。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中藥方劑多數應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因爲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由溫度的區別的。

總之,中藥應當涼服還是熱服,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不過,爲謹慎起見,患者最好在開完藥後,具體再問一下中醫師相關的服用方法。

 

中藥不要總是趁熱喝 這些中藥要涼服 第3張

那喝中藥期間的禁忌有哪些呢?

1、在服藥時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2、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爲茶葉裏含有鞣酸,濃茶裏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不宜喝;應以喝白開水爲主。

3、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爲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

4、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應少吃羊、豬頭肉、魚、蝦、蟹等。因爲哮喘發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會成爲加重病情的“發物”,另外,由於疾病的關係,無論服用什麼藥物,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

5、藥物劑量。藥物劑量是藥物取得療效的關鍵。許多人認爲中藥藥性緩慢,加大劑量就能見效快。其實,藥物隨着劑量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樣,如有些人經常嚼食人蔘,或用來燉肉、煲湯,以達到保健作用,殊不知,人蔘吃多了可產生頭痛、失眠、心悸、煩躁、便祕、血壓升高等毒性反應。

6、服藥。煎好的湯劑宜飯前1小時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服;滋補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睡前服;服藥方法:一般每劑分2~3次服,1日1劑;如遇特殊情況,可以1日連服2劑,以增強療效。

7、藥引子。中藥處方是按君、臣、佐、使組成的。使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引子。藥引子多是藥食兩用之品,如生薑、蔥白、酒、醋等,具有增強療效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方劑中都要用藥引子,應根據病情,由醫生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