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理 > 健康 > 金錢賺不回快樂感

金錢賺不回快樂感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錢多或錢少的事總是熱點話題,人們常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實際上金錢不是萬能的,比如買不到快樂。

金錢賺不回快樂感

金錢賺不回來的快樂感

關於錢多錢少的事總是熱點話題,比如引起網絡熱議的“北京月收入7500元沒有安全感”、“收入過萬不夠花”。這些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生存現狀的擔憂,最終導致生活滿意度低下和主觀幸福感的缺失。實際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比金錢本身更影響自己的幸福,而我們主觀的幸福感是有辦法可以“賺”回來的。

人們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人們又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比如它買不到快樂。事實上,大部分人只要一想到錢,就一點都不快樂了。

沒錢的人總是幻想着有了錢的生活——可以買很多想要的東西,還可以去很多想去的地方,也可以……到那個時候,自己一定是很快樂的。可實際上,富人們的幸福感指數比你想象的要低得多,當你生活在最奢侈的環境中,享受着最高檔的餐館,收到最慷慨的禮物,就很難體會到生活中最簡單的快樂——患難之際即使是一碗白粥也能讓你朝思暮想,可功成名就之後享受諸多美味你也會覺得茶飯不香。

德國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所有參與者都填寫了情緒感受能力、幸福感、金錢慾望和現有經濟狀況的測量問卷。這些參與者所不知道的是,除了他們意識到的問卷,其實問卷間隙夾雜的圖片也是測試的一部分。他們採用了心理學上一種通用的方法,通過閾下刺激來啓動參與者的某些意識。一組問卷中夾有歐元的圖片,這就好像按了一下參與者大腦中負責金錢的開關,促使他們聯想到更多的金錢;而另一組問卷中的圖片難以辨認,他們的“金錢開關”就沒有打開。結果顯示,看過金錢圖片的人體會積極情緒的能力更糟糕。

爲什麼一想到錢人就不快樂?這是因爲人類有一種思維習慣——將各種事物作比較,從複雜的概念(比如金錢)到最基本的認知層面。一旦我們在某一方面的比較心理被激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因爲“沒有最富有,只有更富有”,陷入了比較的我們甚至再也感受不到生活中還有什麼其他樂趣。

幸福也有拐點,收入和主觀幸福感並不總是成正比的,當收入到達一定水平,財富的增加就再也不能提高幸福感了。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團隊做過一個橫跨40個國家的主觀幸福感調查,並且考察了國民購買能力和生活滿意度的關係。總體來說,國民購買力強的國家,人們的生活滿意度也高。然而收入和主觀幸福感並不總是成正比的,調查研究也表明,當收入到達一定水平,財富的增加就再也不能提高幸福感了。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健康與幸福中心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從2008年和2009年民調機構蓋洛普所進行的幸福指數調查數據中得出,美國人的“幸福拐點”大概是年收入7.5萬美元,這大概是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說,躋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位的富人,也不會比普通美國人幸福多少。

有人根據美國專家的方法推算,中國人的“幸福拐點”應該在大概1.9萬人民幣。但是在北京,月收入7500元也很難滿足生活需要,還能談得上什麼幸福感?對此,塞利格曼在調查中發現的一些“小樣本”給出了答案——有些貧窮的人也會擁有與他們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高幸福感。同時,他在《真實的幸福》一書中也說道:“主觀幸福感並不是完全取決於收入多寡,你對金錢的看法實際上比金錢本身更影響你的幸福……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們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

主觀幸福感可以賺回來

用金錢提高幸福感有兩個思路。一個是會賺錢,達到臨界水平;另一個是會花錢,把錢花在讓我們更幸福的事情上。

錢賺多少不一定是能由我們自己控制的,但是,主觀幸福感是有辦法可以“賺”回來的。

一方面,花錢在別人身上能夠提高幸福感。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伊莉莎白?鄧等人的研究發現:更願意花錢在別人身上(如買禮物給別人或捐贈行爲)的人擁有更高的主觀幸福感;更多地把年終獎金花在別人身上的人,快樂指數也比發年終獎金前提升得更多。心理學將花錢在別人身上的行爲稱爲“親社會花費”。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類似饋贈的助人行爲能夠使我們感到快樂,而且“親社會花費”能夠鞏固我們的社會關係,某種程度上能加強我們的社會安全感。

另一方面,花錢買體驗更勝於花錢買物質。也許你會以爲物質主義的人最容易滿足,可事實上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是最低的,這不僅僅是因爲他們對物質金錢的看重,更是因爲他們的消費模式無法給他們帶來快樂。舊金山州立大學的瑞恩?豪威爾等人的最新研究報告表明,非物質主義的人更傾向於花錢在體驗性事物上,例如享受美食、聽音樂會、旅遊等,這種消費傾向能夠增加他們心理需要的滿足感,最終得到主觀幸福感的增強。

快樂其實也可以很廉價,只需要花費少量的金錢,甚至一分錢都不花,也能帶來滿滿的幸福體驗,不信?那就來看看下面兩招吧。

● 一塊蛋糕兩次吃:源源不斷的小幸福打敗一次奢侈體驗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管理學助理教授尼爾森和紐約大學管理學副教授梅維斯在2008年做了一項研究,讓兩組志願者分別參與爲時3分鐘的按摩體驗。第一組在按摩中會有一次20秒的短暫休息,而另一組則會不間斷地持續享受完整個按摩過程。問題是,哪一組會因爲這次按摩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人們本來料想,第二組不間斷享受的人,一定能獲得更多幸福感,他們卻錯了。事實上,中途經過短暫休息的第一組志願者,體會到了更多的幸福感。原來,幸福感最大的敵人是“習慣”,當我們開始“習慣於”一項能夠帶來快樂的事情,它們的妙處反而會慢慢減少。所以,想要獲得更多快樂,不如常常做一些花錢少、但是不一樣的新鮮事兒,這樣反而會比一次享受一個盛宴來的開心。

另一項關於“吃蛋糕”的研究表示,即便你吃掉了雙份的蛋糕,也並不能因此獲得加倍的幸福感。這理論可以應用在去看球賽、音樂會的時候:買張前排奢侈的VIp票當然好。但是,兩倍價錢的VIp票,真的能帶給我們兩倍於普通觀衆位的觀看享受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並不會因此獲得雙倍的快樂。所以,退了VIp票吧,買張普通票,然後用剩下的錢再來場小旅行,這樣反而會更開心。

● 越“拖延”,越開心:免費獲取幸福感的好途徑

現代市場將一種“當場取貨、以後買單”的預支性消費體驗強加給我們,可我們卻偏偏更喜歡那種從“等待物品來臨”的過程中衍生出的喜悅感。一件“尚未被完成”的事,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直到它被我們認爲“已經處理掉”。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標或者期望一旦達成,大腦就會迅速忘掉它們,而更重視那些還躺在未來的期待中的新鮮事物。那些“不確定感”,除了會有帶來輕度焦慮的負面影響之外,其實更能帶給我們數不清的幸福感。

總結:錢不是萬能的,買不來快樂。很多人其實一想到錢,就會不開心。快樂是從生活中發現樂趣。文章原載於《養生雜誌》,刊期:2012.08,作者:木子果,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