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生蠔銅超標謠言害慘漁民 銷量只及去年一半

生蠔銅超標謠言害慘漁民 銷量只及去年一半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媒體誤讀了生蠔被重金屬污染的現實,但這一棍子差點打死了整個行業,最終受影響最深的是漁民。”

生蠔銅超標謠言害慘漁民 銷量只及去年一半

10月份以來,在“生蠔銅超標740倍”的報道影響下,惠州、湛江、陽江等多地縣市漁民養殖的生蠔仍大量滯銷。

10月27日上午11時,直到簽下了4萬噸程村蠔的購銷訂單,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蠔業協會會長謝彥安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來了。

10月份以來,在“生蠔銅超標740倍”的報道影響下,程村蠔不幸遭“池魚之殃”,由盛名在外淪爲聲明狼籍,紅光村碼頭每天上貨量由約150噸劇降至近50噸。隨後,經南方日報等數家媒體刊發報道澄清後,紅光村碼頭日交易量回升至90噸左右。

但南方日報記者連日調查發現,因爲“銅超標”的流言,惠州、湛江、陽江等多地縣市漁民養殖的生蠔仍大量滯銷。

“媒體誤讀了生蠔被重金屬污染的現實,但這一棍子差點打死了整個行業,最終受影響最深的是漁民。”中國水產學會淡水養殖分會副主任黃樟翰告訴記者。

事實上,遭到誤讀的不僅僅是生蠔,包括“毒香蕉”、“西瓜膨大劑”、“避孕鱔魚”、“有毒生蠔”……在一輪又一輪的食品安全危機風波中,消費者疑慮重重,專家衆說紛紜,媒體一波蓋過一波的報道把輿論推向高潮。雖然這些傳言最終被證實多數存在誇大和虛構成分,但它讓百姓對飲食環境充滿擔憂,也讓受到波及的農民和漁民蒙受損失。

“毒香蕉”導致香蕉“爛市”

幾天之內,香蕉價格跌至冰點,部分消費者也開始出現恐慌心理

國慶的颱風過後,湛江市徐聞縣下橋鎮香蕉專業合作社蕉農劉平狠下心來做出決定——砍掉香蕉林,改種蔬菜和其他瓜果。

年初,種了100多畝香蕉的劉平本以爲今年會是個豐收年。早在3月份,春蕉剛上市,價格最高時賣到每斤3塊錢,他樂得合不攏嘴。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4月底,香蕉的價格突然降至每斤七八毛,而且銷量驟降,香蕉經銷商們消失得無影無蹤。蕉價最後低至每斤2角錢仍無人問津。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劉平和其他蕉農措手不及。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香蕉滯銷,價格突然大幅下跌呢?

據記者瞭解,香蕉價格的異常波動,源於深圳某電視媒體在4月18日的新聞節目中播出的一則“乙烯利催熟香蕉有毒”報道。在這期名爲《打藥催熟香蕉 賣水果也有潛規則》的報道中,記者走訪深圳市某香蕉批發市場,通過調查發現商販正在使用乙烯利催熟香蕉,該報道記錄了這個過程,,並稱“誤服乙烯利會出現嘔吐、噁心及燒灼感,長期服用對人體有害而無益”。

新聞播出後,在衆多媒體引發了跟風報道,甚至還有媒體炒作,稱乙烯利催熟的香蕉將致兒童性早熟,網絡也廣泛轉載。幾天之內,香蕉價格跌至冰點,部分消費者也開始產生恐慌心理。

“關於香蕉有毒的謠言像有周期一樣,隔段時間就來一次,我們都習慣了。”劉平無奈地說,出現所謂“香蕉有毒”的報道,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避孕藥”讓鱔魚蒙冤十年

每次想到“避孕藥催肥”的說法,就對黃鱔有了戒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吃得安全最重要”

相對於蕉農而言,鱔魚養殖農戶顯得更冤——“避孕藥催肥”的說法一直讓他們蒙冤10餘年。

廣東電視臺記者小林稱,自己很饞鱔魚,但是每次想到“避孕藥催肥”的說法,他就對黃鱔有了戒心,總是用理性抑制住嘴饞的慾望,“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吃得安全最重要”。

廣東清遠的一位前鱔魚養殖戶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稱,自己前年已經改行去種菜了,因爲鱔魚市場越來越淡,賺不到錢。不管他怎麼解釋,反正大家一口咬定“養鱔魚不可能不喂避孕藥”。即使是自己的親戚,他送過去的鱔魚也很少有人吃。“自己的親戚都不相信,我解釋了這麼多次都沒法讓他們相信,做生意更難了。”

廣州市賽特檢測有限公司水產品檢測相關負責人稱,在水產業專業人士看來,“避孕藥催肥鱔魚”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在技術上無法實現。

該負責人認爲,從理論和實踐上看,避孕藥催肥黃鱔站不住腳。黃鱔是一種罕見的具有性逆轉特性的魚類,幼齡全是雌性,經過性逆轉,3年後變爲雄性。雄性體大,雌性體小,而避孕藥所含爲雌激素,用避孕藥,只可能使黃鱔長不大,而不是變肥大,還可能導致黃鱔抗病能力下降,增加死亡率。

那麼,“避孕藥催肥鱔魚”的說法從何而來?

記者通過資料檢索發現,提及“避孕藥催肥黃鱔”的說法始於1998年,重慶一養殖戶向成都某都市報記者報料,稱其在黃鱔飼料添加了避孕藥,從而可以使黃鱔快速增肥。隨後,該報刊發了一篇題爲《避孕藥催出巨鱔》的小消息,各地媒體紛紛轉載。於是,這一併不起眼的小消息頓時成爲全國的街頭巷尾、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話題。

此後,傳言開始集中爆發。一些主流媒體紛紛發表文章稱“有養殖戶拿避孕藥喂黃鱔”,而文章並未有信息來源和嚴密論證,大多含糊其辭。迄今爲止,還沒有哪個地方或部門公佈曾經檢測到黃鱔體內含有避孕藥殘留物的報告。

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專家和機構對黃鱔服用避孕藥做過相關實驗,從而能夠提供黃鱔服用避孕藥能催肥的事實根據,公開爲黃鱔正名。

“銅超標”重創粵西名蠔

好不容易賣掉了一半,他算了算,每斤大概少3角,與往年比少了20多萬元

陸源污染持續威脅1.8萬公里的海岸線,重金屬污染日趨嚴重,生蠔含銅超標740倍……10月初以來,關於“珠三角漁港生蠔銅超標740倍”的報道重創粵西養蠔業,使正值“蠔氣”登場的生蠔生意慘淡。

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蠔民謝和貴今年養殖的50萬斤生蠔至今還有一半賣不掉,本來每噸6000元的生蠔,現在賣3000—4000元都沒人要。好不容易賣掉了一半,他算了算,每斤大概少3角,與往年比少了20多萬元。剩下的生蠔,他決定壓貨不賣,因爲“低得沒法賺了,想等價格回升再賣。”

“剛聽說我們生蠔不好時,我都沒太在意。程村蠔出產的生蠔是出了名的,怎麼會不好呢?”謝和貴表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流言面前,程村蠔異乎尋常地脆弱。昔日熙熙攘攘的紅光村碼頭,不再門庭若市,往年能賣出12萬噸成績的程村蠔,今年有約6萬噸出現滯銷,紅光村碼頭日上貨量也由約150噸劇降至近50噸。

農業部《無公害食品近江牡蠣》的行業標準制定者之一、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黃和認爲,新聞的處理形式也欠妥當。“這個‘超標740倍’的說法最大的漏洞就是以什麼爲標準,文中並沒有說明,但卻引起很大恐慌,嚴重影響蠔民收益。”

隨後,陽江市政府、陽西縣海洋與漁業局出面邀請專家前往海陵灣實地瞭解、監測,爲程村蠔“平反”,同時主動向全國各地企業推銷程村蠔,幫助蠔民取得總量達4萬噸的訂單。至此,紅光村3000多名蠔民總算“躲過一劫”。

但更多的生蠔養殖場並沒那麼幸運。在湛江東海太平鎮,生蠔個體養殖戶鄭日明告訴記者,以前每天能賣5000斤生蠔,現在最多隻能賣2000斤。“我們也希望政府、媒體幫我們澄清,但我們村養殖沒有陽江那麼大規模,養生蠔的村民不算多。”

權威的聲音去哪了?

政府機構的反應速度慢,往往用“表示關注”、“進行研究”、“實施檢測”等措辭作爲表態

頻發的食品安全誤讀事件,公衆最關心、最想了解的,就是這些被曝光的食品究竟會不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健康造成實質性的危害。

記者隨機採訪多名消費者,皆稱面對衆說紛紜的食品安全信息,不知到底聽誰的好,最希望聽到一個權威的聲音。

華南農業大學一名食品安全研究專家認爲,“權威”的發聲筒必然是相關的政府權威機構。但是,由於種種條件制約,政府機構的反應速度慢,往往用“表示關注”、“進行研究”、“實施檢測”等措辭作爲表態。“第一時間很重要,越快越好。耽誤一天,農民的損失就越大。”

徐聞蕉農劉平稱,“乙烯利催熟”事件中,一直沒有政府出來幫蕉農闢謠。儘管徐聞的蕉農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安慰他們說,幫忙找銷路,但是由於受到整個市場行情的影響,幾乎未見成效。

根據記者瞭解,“乙烯利催熟”風波發生在4月底,廣東粵西地區作爲香蕉主要種植地,一直到5月10日,湛江當地一家媒體還在大篇幅討論植催熟香蕉是否有害,記者採訪了湛江市農業局技術部門和有關專家後才得出“植物激素無害”的結論。此時距離最先流言產生已有大半個月,香蕉的價格早已一落千丈。

鱔魚養殖戶的命運則更加悲慘。因爲避孕藥傳言而蒙冤10多年的鱔魚,到現在還沒等到相關部門來爲此正名,有鱔魚養殖戶苦笑,“頭髮都等白了。”

聲音

食品安全,媒體監督是把雙刃劍

一些媒體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使新聞在傳播過程中與本意產生偏差

食品安全危機,常常發端於媒體曝光,因此有媒體從業者認爲,中國社會正在呈現出的情形是,媒體監督的力度和反應速度已超過了監管部門,從而成爲最及時的監督。

“但媒體監督是把雙刃劍。”在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不到位的背景下,填補監管真空的期許成爲媒體無法承載之重,媒體監督成爲食品安全監管主流的同時,不實報道、各類流言也紛至沓來。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德虎表示:“媒體在監督食品安全的同時,要和有關部門、專家相互配合,發揮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目前,一些媒體從業人員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使新聞在傳播過程中與本意產生偏差。”

有關媒體研究人員認爲,要使媒體“瞭望者”的功能不缺位、不錯位,政府、專家、媒體和公衆需要良好互動,溝通各方消息。然而,要徹底化解公衆對“食麪埋伏”的焦慮,避免民衆再被“誤傷”,真正建立一個權威的食品安全管理監管機構是大勢所趨。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