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制度養老”時代“親情贍養”不可缺

“制度養老”時代“親情贍養”不可缺

來源:歐巴風    閱讀: 7.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溫天裏,老人成爲需要重點關心的羣體之一。他們就醫、就餐、外出購物、領取養老金等多有不便,需要有人幫一把。最近,在一次市人大代表的座談會上,有代表談到社區助老的煩惱:很多子女因爲“工作忙”,把老人的生活照料全推給社區,許多瑣事都讓居委會代辦,使得不少居委會助老服務超負荷。一些社區幹部因不放心獨居老人,還特地打電話給老人的子女,“高溫天裏,請每天打個電話問候老人,經常來看看老人”,這樣的“提醒”聽來不禁讓人有些心酸。

“制度養老”時代“親情贍養”不可缺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草案中提到,“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記得今年初,當“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條文這一消息傳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爭議。有觀點認爲兒女看望父母是基本的社會倫理,入法着實有些多餘,執行起來也困難。但是,筆者認爲,基於現在“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而子女看望老人的頻次越來越少的現實,“常回家看看”入法還是有必要的。在外省市就發生過80多歲的老父老母狀告子女“常年不回家看我”的案例。“常回家看看”入法,將道義倫理問題提到了司法實踐的層面。

不過,法律提供的是一種保障,體現的是一種強制性約束;而要讓親情真正迴歸,還是需要道義倫理的構建和強化。時下,中青年人面臨工作、購房、子女教育、人際交往等多方面壓力,把許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且大部分與老人分開居住,所以對老人的關心和照料比較少,有的獨居老人甚至處於 “被遺忘的角落”。縱然子女們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和苦衷,可捫心自問,在考慮自己和孝順父母的天平上,後者的 “砝碼”是否太輕了呢?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是否只考慮物質贍養,而忽視老人的精神需求了呢?與老人同住一個城市,難道隔三差五打打電話、兩三週探望一次,真的有那麼難嗎?從社會學角度來講,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三個方面,即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親情的需求。而老人的精神需求往往被人們忽視。缺少精神寄託和情感交流,有些老年人在孤獨、寂寞中憂鬱成疾。所以,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來講,讓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是社會的責任,更是每個家庭的責任。我們需要讓“親情贍養”清晰起來,成爲社會共識,成爲道德標準。

今年7月1日起,我國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點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並計劃到2012年底實現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專業人士指出,屆時擁有幾千年“養兒防老”傳統的中國將進入全民“制度養老”時代。但即便如此,“親情贍養”仍是幸福養老的重要一環。否則,將有悖於政府和社會推動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的初衷,也有悖孝道。

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優良傳統,不僅限於道德呼喚和司法實踐層面,還可以通過制度建設來弘揚。以新加坡爲例,爲了防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現“空巢現象”,政府制定了政策,即年輕人如願意和父母居住在一起,或與父母親居住較近的,在購房時可享受一定優惠。因爲,家庭是老人終身的依靠和歸宿,政府鼓勵居家養老,鼓勵年輕人在“一碗熱湯”的距離內就近照顧父母。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