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社會 > 等救不如自救 抓住白金時間搶救生命

等救不如自救 抓住白金時間搶救生命

來源:歐巴風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許多人用大把大把的錢去購買各種營養品,書攤上介紹養生的書籍令人真假難分。但對於急救知識,尤其是自救互救知識,大家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許多人對於學習基本急救技能的熱情僅限於理論學習,不重視動手操作練習,對關鍵知識也理解不清。生活中需要用的時候,他們往往束手無策,以致貽誤寶貴的自救互救時機。

等救不如自救 抓住白金時間搶救生命

何忠傑介紹說,世界每年因各類意外事故致死者約350萬人。也就是說,每10秒鐘就有一人死於非命。病人死亡呈三個高峯分佈,第一死亡高峯在發生意外後60分鐘內,死亡的數量佔50%,稱之爲現場死亡。而60分鐘的頭10分鐘佔25%。第二死亡高峯出現在1至8小時內,即爲早期死亡,佔30%。這類病人是救治的主要對象,臨牀上搶救也主要集中在這個階段。第三死亡高峯出現在8小時以後到4周內,佔死亡數量的20%。搶救應該是針對創傷後第一高峯和第二高峯內的危重病人。尤其重要的是,在60分鐘內,前10分鐘起決定性作用!

對於出現心跳停止的很多內科急症,大量急救實踐證明:患者4分鐘內進行復蘇者有一半人能被救活;4至6分鐘開始進行復蘇者,僅10%可以救活;超過6分鐘者,存活率僅爲4%;而10分鐘以上開始復甦者,幾乎無存活可能。

急救最終的目的是爲了具有一個好的腦功能的成活體。目擊心跳停止後,立即搶救是腦組織功能恢復的有效時間。腦組織在常溫缺血缺氧下只能耐受4分鐘,若及時採用胸外按壓搶救就可以把時間窗延長到20分鐘左右,救護車就有可能在延長的搶救時間內趕到,挽救病人生命。在現場每延遲1分鐘搶救,病人的死亡率就上升3%。

■白白等待120救護車到來,就是“等死”

北京市疾控中心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北京每年社區發生的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失血、氣道梗阻、窒息等患者死亡達到6萬餘人,有49.47%患者在家中死亡,1.64%的人死於轉運到醫院的途中。其中年齡較大的居民和喪偶者在家中或送醫院途中死亡的比例均較高,65歲以上老年組的比例佔了死亡總數的52.53%。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統計數據顯示,心腦血管疾病、創傷、中毒等院前死亡比例遠遠大於院內的比例。受交通影響,120在接到現場報警,派出專業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搶救,時間平均爲12分鐘左右。在專業人員到達之前,急救需要患者家屬、社區居民和目擊者及時參與,其時效值遠大於其後的專業搶救。如果這段時間內我們不能進行正確的開放氣道、心肺復甦等一系列搶救措施,白白等待120救護車到來,那就是“等死”。如果不進行現場搶救而只向醫院轉送病人,那就是“送死”。

■由高水平的自救互救來填補10分鐘的搶救空白時間

何忠傑介紹說,考查不同急救體系不外乎兩項重要的指標,第一是急救反應時間,即從傷病發生後大衆呼叫急救電話開始到急救人員到達現場的時間;第二是現場的脫險率。中國大城市均在10分鐘以外(北京12分鐘;上海11分鐘;廣州12分鐘)。我們必須接受存在“搶救空白時間”這樣一個現實,以此制定適合中國實際的急救策略。那就是大力普及大衆的自救互救,由高水平的自救互救來填補這個10分鐘的專業空白時間。

自救互救是指在傷病到來的時候大衆進行相互之間的救護。以往人們常把它看作是科普性的,大衆能做多少算多少。即使到今天,仍然還有很多人認爲專業的急救知識不可能要求大衆掌握。何忠傑說,其實一些最基本的急救知識,普通百姓完全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比如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進行自救互救的基本常識要求:首先要保證病人氣道開放,解除氣道內異物;然後通過口對口吹氣和心臟按壓來對病人提供最低限度腦供血。

這些常規的知識掌握起來並不難,首先家中要有附近醫院急診科的電話號碼,尤其是家中患有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疾病的高危人羣;一定還要保證家中至少有一人懂一些最基本的急救技術,做到高危病人員周圍有搶救保護者。最好製作急救信息卡,隨身攜帶,當突然發病時,可以指導目擊者採取正確的搶救措施。這些信息還有助於醫院快速診療,縮短診斷時間,提高搶救療效。

社會
國際熱點
人間百態
奇事怪事
世間印象
嘰歪哥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